苏绣丨这只猫,我一眼就相中了
“这毛流感、这蓬松度
这小眼神......”
没听错吧?
这居然是在形容刺绣作品!
春回
绣苑
1949-195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积极推进工艺美术领域的各项工作,在旧社会日渐衰落的苏绣重新焕发出生机。
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在原材料供应、稳定经营以及资金等方面扶持苏绣行业;同时,通过新型城乡物质交流大会等拓展苏绣产品的销售渠道,苏绣的生产与销售很快得到恢复。
《人像绣刺绣小组于狮子林合影》
1951年
纵15.2厘米,横22.8厘米
从左至右分别为任嘒閒、朱凤、章评声、杨守玉和周巽先。1951年,为完成苏州土产公司和苏州工商局委托的人像绣订单,由朱凤等发起成立了人像绣刺绣生产小组。
单面绣《城乡物资交流》
作 者:李娥英(绣制)
时 间:1952年
纵54厘米,横68厘米
作品运用散套针、施针、抢针等传统针法,表现了解放初期城乡物资贸易的场景。画面中的厂房、田野、交通工具等有机组织在五角星型的花边中,题材新颖,构图独特,色彩饱满,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致任嘒閒信札》
作 者:吕凤子
时 间:1952年
纵29.7厘米,横21厘米
在信札中,吕凤子认为刺绣理论教学应包含刺绣的历史、种类和方法;简要梳理粗绣与细绣的历史,对刺绣评价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目前“比针绣”是别开生面的、真正有美术价值的绣法,应加以发扬;阐述了对具有较高修养及创造力的刺绣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的思考。
《任嘒閒任职苏州刺绣技术学校证明》
作 者:苏州市人民政府文教局
时 间:1953年
纵29.7厘米,横21厘米
1952年9月,苏州市刺绣技术学校成立,由朱凤、任嘒閒、周巽先等人担任刺绣教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刺绣技术学校,至1953年11月停办,共招录培养约70名学员。
1953年,党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后,开始进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高潮期间,苏州城内与吴县农村的四万多名刺绣妇女,有九成都加入了合作社。1956年,苏州已成立13个刺绣生产合作社;到1958年,又组建了苏州刺绣厂、绣品厂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生产上形成了较细致的分工与流水作业,效率、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变革解决了传统苏绣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为这一传统工艺在新时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州工艺美术刺绣生产合作社工作场景》
时 间:1955年
纵15.2厘米,横22.8厘米
1954年3月8日,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组刺绣生产小组(简称“文联刺绣小组”)成立,开展刺绣生产和技艺研究;1955年12月,改组为“苏州工艺美术刺绣生产合作社”,后转为1957年12月成立的苏州工艺美术研究室的刺绣实验工场。1959年工艺美术研究室改名为工艺美术研究所,1960年2月又拆分成立苏州刺绣研究所。这些机构为苏绣系统展开技术攻关、工艺创新、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和基础。
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苏绣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开始新的技艺探索,产生了散套针、双面施套针、点彩绣法、双面乱针绣等新的针法和绣法,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题材和新风格逐渐涌现。为提高苏绣艺术水平,推动技艺传承,政府通过对刺绣人才的延揽与组织,设立、调整和完善新的研究、生产与人才培养机构,对苏绣的传承与发展所需的组织机制建设进行了探索。
单面绣《万寿无疆》
作 者:顾文霞、李娥英(绣制)
时 间:1956年
纵110厘米,横50厘米
作品以平套针绣桃子和万年青,用网绣、盘金绣“万寿无疆”铭文等,打籽绣花心,松针绣松树,针法应物而变,丝理清晰。作品色彩响亮而不失雅致,传统气息浓郁,富有装饰感。
双面绣《白猫戏螳螂》
作 者:曹克家(设计) 刘丽英(绣制)
时 间:1956年
长33厘米,宽15厘米,高67厘米
作品中的白猫以散套针铺底,施针、虚实针层层施绣,将绒毛表现得柔顺丝滑;猫眼以施针、滚针绣制,透亮传神;而螳螂则以施针绣头眼,以滚针绣腿足,细致灵动,呼之欲出。两面刺绣在宋代已用于日用品,其特点是绣品上的图案正反如一,又称“两面光”。有别于日用品上的“两面光”,双面绣专指用于观赏的绣品。20世纪50年代,苏绣艺人完成第一幅双面绣台屏《牡丹》。此后,双面绣《金鱼》《白猫》等都成了苏绣的代表性作品。
《北海》
作 者:朱凤(绣制)
时 间:1958年
纵75厘米,横105厘米
《北海》是点彩绣的代表性作品,是朱凤在散针绣基础上创新性地运用点彩针法,结合散针直引绣法、针上调色法等绣制而成。点彩绣的肌理为形似戳纱的桂花纹,露经藏纬,在施绣时常用多种丝线“针上调色”的手法。这种绣法能避免丝线的反光,在色彩表现上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
《黛玉》
作 者:金静芬(绣制)
时 间:1958年
纵29厘米,横31.5厘米
作品采用齐针、平套、散套、施毛针、网绣针绣制,丝缕平整,色彩淡雅,传统气息浓郁。
《发绣科技革新资料》
作 者:任嘒閒
时 间:1959年
尺 寸:纵29.7厘米,横21厘米
资料记录了在解放初期技术革新运动背景下,在发绣材料和技法等方面开展的新探索,以及绣制的方法和心得等。如将传统发绣中单一的滚针针法,扩展到细绣、滚针、鸡毛针、虚实针、施针等多种针法的应用,并试绣成功。
这一时期,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也是苏绣在新旧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转变生产、经营、创作与传承方式,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新风貌的重要时期。
看过展的朋友
这一单元中
哪件展品让你印象深刻?
评论区为它打call!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4日-6月4日
▷展览地点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
5、6、7号展厅
▷定点讲解时间
16:00
▇ 往期推荐 ▇
◆环球自然日丨@深圳中小学生,准备好了吗?2023年“环球自然日”活动来喽~
◆深博文创入选第三届“深圳印迹——艺术文创在深圳”展览优秀作品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喜马拉雅
听见深博
微博
深圳博物馆
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讲解服务】
获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