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窑火遗萃丨青瓷巅峰!汝窑和张公巷窑有何不同?



欣赏完豪放粗犷、清新质朴的

辽代、西夏瓷器

再来看看

平淡高雅、温柔内敛的中原瓷器吧!



与辽夏同时期的宋金

陶瓷业蓬勃发展

各个窑口在造型、釉色

装饰技法与制作技术上各擅胜场

清凉寺汝窑张公巷窑青瓷

在众多的青瓷窑群中脱颖而出

成为宋金皇家的御用瓷器







宋金时期瓷器全面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宗庙祭祀、寺观供养与礼仪、日常饮食起居、器用陈设以及商业贸易等诸多场合,都大量使用瓷器,也代表了时人高雅的器用审美。汝窑和张公巷窑所生产的器物也不例外。


汝窑瓷器造型雍雅,色泽恬淡,纹饰经典,工艺精湛,深受皇家及文人雅士的喜爱,自北宋晚期开始,汝窑瓷器在众多名窑中地位凸显,成为供御皇室的佳品。无论其生活用器,还是陈设用器,都表现出由繁入简、含蓄内敛的时代艺术特色,折射出高雅的审美品位。从目前传世和出土的汝窑瓷器来看,天青釉汝瓷基本涵盖了生活陈设用器。宫廷常见的生活用器有碗、盘、洗、盏和盏托等,陈设用器以壶、瓶、樽、熏炉等器具为主,为宋代宫廷生活平添了一份雅致。


张公巷窑所生产的青釉瓷器产品单一,精工细作,不尚装饰,等级较高,也可能是专为皇家生产的供御窑厂,其生产的产品也基本涵盖了生活用器和陈设用具。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代,饮茶文化被推到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受统治阶级嗜茶影响,茶饮之风盛行,对中国茶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宋代饮茶以团茶和草茶为主,尤其是进贡团茶的制作相当讲究,点饮方式也十分盛行。宋代随着品茶、点茶风气的兴盛,各类茶器生产制作均达到了高峰,传世及出土最多见的即茶盏与茶托,可谓茶器史上的辉煌盛事。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坐落于闹市之中的茶馆,而当时的上流社会,更是嗜茶成风,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会拿贡茶招待群臣。宋徽宗精通茶艺,甚至还亲自写了一部茶叶专著《大观茶论》。茶风之盛可见一斑。




汝窑天青瓷敞口瓷钵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7.2厘米 口径17.8厘米 底径9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敞口,弧腹,隐圈足,满釉支烧,支钉痕残缺,外腹部模印三层仰莲纹。青绿釉,釉面上分布有密集的开片纹,口沿处隐见灰白色胎。


汝窑天青釉瓷盘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3.5厘米 口径17厘米 底径9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侈口,浅腹微曲,内底面略鼓,外底面上分布有5个灰白色细小支钉痕,挖足较深,圈足略外撇。天青釉,器表布满开片,口沿处隐见浅灰色胎。釉色纯净,玉质感较强。此种类型的盘在传世品中较为多见,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等处均有收藏。传世品中,釉色多为天青色和粉青色,外底面一般分布有3个支钉痕,5个支钉痕的情况仅见于上海博物馆的1件藏品。另外,浙江杭州老虎洞窑址中可见侈口盘,但多为直圈足,垫烧。


汝窑天青釉侈口瓷碗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6.8厘米 口径16.8厘米 底径7.4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侈口,曲腹,矮圈足外撇,外底面分布有5个灰白色支钉痕。天青釉,釉表面有细密的开片纹不甚清晰,口沿处隐见灰白色胎。传世品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外底部有5个支钉痕,还刻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欲思历久因兹补,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孟圆切已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乾隆丁酉仲春御题。”钤方印二:“古香”“太㺪”;大维德基金会的藏品外底部有3个支钉痕,钤铜口,内底刻有乾隆御题诗:“均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碗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碗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碗大难藏盘小易。于斯也当知懼哉,愈大愈难守其器。乾隆丙午御题。”钤方印二:“比德”、“朗润”。从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可见,此种类型的碗至清代乾隆年间已不多见,甚是珍贵。


张公巷窑青釉瓷碗

金代(1115~1234)

高8厘米 口径17厘米 底径8.6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张公巷窑青釉瓷花口折腹盘

金代(1115~1234)

高5.2厘米 口径22.5厘米 底径7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茶盏托

茶盏托多呈圆形或葵花状,中间为空心盏状,托口较高以便放茶盏。最早见于南朝,宋、辽、金时期几乎与茶盏成了固定的组合。如:吕大临家族墓中所出黑釉茶盏及定窑斗笠盏。从宣化辽代张匡正墓壁画中的备茶图也可得到印证,画中所绘应为朱漆茶盏托,因比较轻便、隔热效果好,深受达官显贵们的青睐,故常见于该时期的绘画中。




汝窑天青釉花瓣形瓷盏托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通高6.8厘米 托口径7.3厘米

盘径16.4厘米 圈足径7.2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托圈呈盏状,直口,腹略弧,托圈下连托盘,呈五瓣葵花式。底部与圈足相通,托盘起5条凸棱将盘面等分,高圈足外撇,圈足着地面上分布有5个灰白色支钉痕。青绿釉,釉面上布满细密开片纹,口沿处隐见灰白色胎。传世品中相似器形见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和英国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此外,浙江杭州老虎洞窑址中也出土有花瓣形盏托,形制大致相似,但其托盘为六瓣菱口式,垫烧而成。


张公巷窑青瓷盏托

金代(1115~1234)

高2厘米 口径16.6厘米 底径13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斗笠盏

宋代因“斗茶”盛行,出现了一种敞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的容器,因形如斗笠,故而得名。汝窑的传世品中不见斗笠盏的造型,仅见于张公巷窑址出土。这或许与徽宗斗茶时崇尚建窑的兔毫盏有关。传其所绘的《十八学士图》就有用建窑斗笠盏、髹漆茶盏托备茶的场景。然其又在《大观茶论》中有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因此宋代达官显贵常用建窑茶盏,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吕大临家族墓中出土的北宋建窑兔毫斗笠盏。




张公巷窑青瓷斜腹碗

金代(1115~1234)

高6.2厘米 口径16.4厘米 底径4.1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大敞口,折沿,斜腹,小窄圈足较高,内底极小。青绿釉泛灰。垫烧。


张公巷窑青瓷碗

金代(1115~1234)

高 5.8厘米 口径 16.7厘米 底径4.1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敞口,口沿略外折,斜孤腹,小窄圈足。由于烧制的火候低,整体釉面呈青黄色,布满冰裂纹开片。垫烧。


汝窑天青釉盘形瓷盏与盏托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2厘米 托径6.6厘米

盘径18.4厘米 底径17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盏托浅盘,敞口,斜弧腹,平底,外底面上残存4个灰白色支钉痕,盘中心微凹,且带一周凸棱。天青釉,口沿处隐见灰白色胎。在盘内心起缘的托是托的最原始形式,始自南北朝,河北景县北朝封氏墓即有出土,南朝也很少见。







张公巷窑青釉葵口板沿平底瓷盘

金代(1115~1234)

高2.5厘米 口径17.5厘米 底径15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汝窑天青釉花口隐圈足瓷盘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3.3厘米 口径21.6厘米 底径14.4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花口,10瓣瓜棱腹,内底面略鼓,隐圈足,外底面分布有5个灰白色支钉痕。青绿釉,釉面上有细小的开片纹,局部有棕眼,口沿处隐见灰白色胎。此种类型的盘不见于河南汝州张公巷窑的出土品中。


张公巷窑青釉瓷花口折腹盘

金代(1115~1234)

高3.6厘米 口径18厘米 底径6.1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六瓣花式口,折沿,束壁,折腹,圈足。内壁与花口对应有六条竖线凸棱,外壁六条四竖线分别与内壁竖线对应。青绿釉,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垫烧。张公巷窑盘类器以此型盘为主,大小不一,多为垫烧。汝窑则以圈足外撇为主,皆满釉支烧,垫烧只有极少的折腹直圈足盘一种。


汝窑天青釉瓷六方委角套盒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7.2厘米 口径17.2厘米 底径19.2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通体呈六瓣葵花形,子口呈浅盘形,直壁下部微外撇。香灰色胎,天青色釉,釉面有稀疏大开片。模制成型。器壁底边无釉。垫烧。


汝窑天青釉瓷弧腹洗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3.5厘米 口径14.6厘米 底径10.3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敞口,弧腹,圈足外撇,裹足支烧,底面残存4个灰白色支钉痕。造型精美,天青釉,釉色纯净,器表布满大开片,口沿处隐见深灰色胎。汝窑此种类型的洗在传世品中较为多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多处均有收藏。传世品中,釉色多为天青色,粉青和深青色者不多见,外底的支钉痕为3或5个。其中有的口镶铜边,有的外底面刻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甚至有的铜边及御题诗兼而有之,由此可见该类型被世人所重视的程度。张公巷窑的出土品则少见此类洗。






酒具组合

酒具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器具,士庶咸宜,随时代的不同变化也很快。晚唐以前的分酒器基本都是樽勺与榼,酒杯则并无专属。台盏的出现大约在五代到北宋初期。约在北宋中后期开始流行长流的酒注,为了加热和保温,大多带有温碗。同时出现的还有玉壶春瓶,从许多墓葬壁画中可见其用于奉酒的场景,所以在金代和元代,玉壶春瓶成为北方地区最流行的分酒具。金代茶酒之具的发展与北宋一脉相承,但梅瓶从圆肩变成了耸肩,注壶从浑圆变成了高瘦而曲线多变,胫部较强烈的内曲,都体现了相对硬朗的曲线。




汝窑青釉莲瓣纹瓷盏托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4.3厘米 托径6厘米

盘径17厘米 圈足径12.3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托盘折沿,沿面内斜,外沿缘上翘。盘中心凸起一圆形托腹,托腹平面内凹,上残存有9个凹点作为莲子纹,托腹四周模印双层覆莲纹,大圈足外撇,足底刮釉。青绿釉,足根处聚釉,通体有较大开片纹,灰白色胎。垫烧,此外还有支烧的情况,支烧点位于圈足着地面上。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瓷瓶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18.8厘米 口径4.2厘米 底径6.4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侈口,长颈内弧,溜肩,鼓腹,矮直圈足。天青釉,釉面上布满细密开片纹。轮制。垫烧。在传世品中,大英博物院藏有1件玉壶春瓶,与之相比,器形修长,腹略收,圈足稍高。


汝窑天青釉莲瓣瓷碗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12.1厘米 口径14.7厘米 底径8.2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敞口,口沿处略残,斜直腹微弧且较深,模印三层仰莲图案,近底处折收与圈足相连,高圈足略外撇。通体施青釉泛绿,碗内外有密集的开片纹,足底无釉处呈火石红色,从口沿残处可见胎呈灰白色。模制。垫烧。出土品中另有相似器形,釉呈天青色,胎则呈深灰色。该类型的汝窑碗用莲瓣纹装饰器表,此种做法不见于河南汝州张公巷窑的出土品中,张公巷窑的碗类器一般都为素面。


张公巷窑青瓷直腹碗

金代(1115~1234)

高7.1厘米 口径11.3厘米 底径5.7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口微敛,直腹,圈足较高。青绿釉,釉面布满不规则网格纹开片。垫烧。此类碗与汝窑同类产品非常相近。






无论是“天青色”

“雨过天青”或“淡青色”

都不足以形容其温润典雅

汝窑瓷器的品质超群

在鉴赏家的心目中独领风骚

张公巷窑青瓷器与清凉寺汝窑瓷器类似

但又有明显不同

你能看出它们的区别吗?



展览时间:2024年4月30日-7月31日

展览地点: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同心路)第6-8号展厅

定点讲解时间:15:30



▇ 期推荐 ▇


新展开幕丨走,带你去趁墟!

讲座预告丨来看看大明“居家办公第一人”——嘉靖的“帝王之术”

活动预告丨趁阳光明媚,来一场关于“太阳”的约会吧~

新展开幕丨太火爆了!“深中”通道今日开启!

一等奖!深博这支宝藏团队又进步啦!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

获取相关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