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窑火遗萃丨一片难求,意难平的宋式破碎美学......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这是宋人吴自牧

在其南宋城市生活笔记《梦粱录》中

所记载的宋人四事

上期我们从各种青瓷茶器中

感受到了宋人的茗饮闲情

那宋人用于插花、焚香的青瓷

又是什么样式的呢?



瓶花之产生,可溯源至魏晋时期的佛教供奉。至宋金时期,花事之盛,前所未有。“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亦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插花之事,已为平常,花瓶型式繁多,既承古意之韵,又寄安逸之旨。


宋代插花蔚然成风,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时尚,无论是宫廷、富贵人家的庭院,还是士大夫的书房、茶肆、酒家无不以之装点门面,甚至是出家人的案头都有瓶插的鲜花,将生活空间点缀得意趣盎然。





汝窑天青釉细颈鼓腹瓷瓶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20厘米 口径5.4厘米 肩径6.4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喇叭口,细长颈,球形腹,高圈足外撇。天青釉,器身遍布冰裂开片纹,疏密有致。垫烧。




汝窑天青釉瓷方壶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16.4厘米 口径5.3厘米 底径8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直口,方唇,唇沿内折,溜肩,四棱形弧腹,腹两侧的中部分别有一铺首衔环作系,矮方足略外撇,外底面近四角处分布有4个较大的支钉痕。青绿釉,釉面上有细密的开片纹,折棱处隐见浅白色胎。


汝窑青瓷水仙盆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7.8厘米 口长径26.2厘米 短径18.1厘米

底长径22.7厘米 短径14.9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盆横截面呈椭圆形,敞口,斜直腹,外底平且内凹,外底面上分布有6个支钉痕,下接4个如意形足。天青釉,口沿及折棱处隐见灰白色胎。此种类型的盆可见于传世品中,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均有收藏,釉色呈天青和粉青,有的口沿处还镶有铜边,或者外底面上刻有清乾隆皇帝的御题诗,足见其珍贵。传世品外底也均为6个支钉痕,汝窑器如果采用支烧的装烧方式,一般为3个或者5个支钉痕,唯有此种类型的盆例外,为6个支钉痕。


汝窑天青釉瓷梅瓶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39.6厘米 口径7厘米 底径9.8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小盘口,矮颈,丰肩,弧腹,下腹斜收,隐圈足较小。淡天青釉,釉面局部有开片纹,釉层厚润,残处可见胎呈浅灰色。轮制。垫烧。相似器形的梅瓶见于浙江杭州老虎洞窑,但瓶体稍微修长,圈足略大。


汝窑天青釉瓷龙纹瓶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30.4厘米 口径10厘米 底径9.3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盘口,口沿部分斜收且略向内弧,直颈,弧肩,斜腹,隐圈足略外撇,腹壁刻划龙纹,龙体作腾空驾云状,仰首,口喷火球于上方。天青釉,釉面上布满开片纹,唇缘处隐见深灰色胎。轮制。垫烧。


张公巷窑青釉瓷盘口折肩瓶

金代(1115~1234)

高19.2厘米 口径2.9厘米

盘径6.9厘米 底径8.4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盘口作斜面,直口,高颈,折肩,简形腹,隐圈足。淡青釉泛绿,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盘口折肩瓶是张公巷窑瓶类中的主要器形,其造型与汝窑同类器物相近。不同的是,张公巷窑都是隐圈足垫烧,而汝窑皆平底满釉支烧。


张公巷窑青釉瓷盘口折肩瓶

金代(1115~1234)

高19.1厘米 口径3厘米 底径8.2厘米

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盘口,沿面内斜微弧,高颈,折肩,筒形腹,隐圈足。圈足着地面刮釉,垫烧。器形较小。淡青釉,通体釉面有密集冰裂纹开片。


汝窑天青釉瓷盘口折肩瓶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23.6厘米 口径8.8厘米 底径8.8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盘口,高颈,折肩,筒形腹略弧,大平底,底面满釉,分布有5个灰白色支钉痕。通体天青釉,釉层匀净,有稀疏开片纹。相似器形也见于河南汝州张公巷窑、浙江杭州老虎洞窑和高丽青瓷的产品中。关于汝窑产品与其他窑址产品的关系,宋代《百宝总珍集》卷九“青器”中曾有记载:“汝窑土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汝窑土脉滋媚,与高丽器物相类……新窑,修内司自烧者。”由于此书著于宋代,与汝窑及其相关窑口时代无差,可谓当时人记当时事,所以可作参考。但张公巷窑和老虎洞窑是隐圈足垫烧,汝窑则是平底满釉支烧;高丽青瓷虽然模仿汝窑的满釉支烧工艺,可是器底采用硅砂托珠,支钉痕大而不规整,不及汝窑的细小芝麻状支钉痕。










燕居焚香,是宋金时期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香炉是闲雅之情的必备之物,颇受佛教美学的影响。宋金时期焚香所用炉具主要包含敞口式香炉和封闭式熏炉两类,形制方面主要有仿古式、仿生式和时兴的杯式诸类,材质有铜、铁、金、银、瓷、石、竹等。宋代香炉大致可分为封闭式有盖的熏炉,以及敞口式无盖的香炉。前者如狻猊炉、博山炉、鸭形熏炉、各式香毬等,后者如高足杯式行炉、双耳簋炉、鬲炉、樽炉、三足鼎炉等。造型或效古器,或仿自然,以简约为美。





汝窑天青釉瓷荷叶形座熏炉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13.8厘米 口径15厘米 底径16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熏炉分炉身和炉座两部分,炉身直口,双唇,内唇直圆,外口略低于内口,外口沿饰双层锯齿纹,腹部饰三层仰莲,每个莲瓣上有一个乳钉状花蕊,圆柄,柄上等距分布三个角形纽,纽残缺,且纽与纽之间有一朵圆形花蕊,炉座呈莲叶状。


汝窑天青釉瓷鸳鸯形熏炉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器盖通体高15厘米 盖高2.6厘米

口径14.7厘米 鸳鸯身长22厘米 宽8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盖顶落一鸳鸯,除嘴、翅膀等处局部残缺外,基本完整。鸳鸯眼睛为黑色,嘴张开,头略向左倾,颈部羽毛细微可见,翅膀收紧,似在轻啼。盖面平,呈莲蓬状,上面均匀地分布着若干莲子纹,盖壁直且略向内收。天青釉,釉面上有细密的开片纹,断面处可见灰白色胎。垫烧。此形器盖与莲瓣座熏炉配套使用。高丽青瓷中也见有鸳鸯盖熏炉,但其鸳鸯作昂首振翅状,鸳鸯下盖为斜肩,且有回纹等装饰,香熏为折沿、弧腹、三个圈足。高丽青瓷的鸳鸯盖熏炉虽然与汝窑器不尽相同,但从其器形的立意、构思处分析,隐约可见汝窑的影响。鸳鸯盖熏炉也称鸭形熏,宋代颇为盛行,不仅有瓷质,还有铜质的,在文学作品中也屡被提及。


汝窑天青釉瓷三足洗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5.4厘米 口径18.1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浅盘,直腹,平底,三个蹄形足,蹄足较高,外底分布5个灰白色支钉痕,腹部近口处和近底处分别饰两周暗弦纹。器表釉色因土蚀不均,从局部釉面观察应为天青釉。汝窑此类三足洗的器形不见于张公巷的出土品中。


汝窑天青釉瓷三足洗

北宋末年(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高3.4厘米 口径13厘米 底径13.2厘米

2001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直腹,平底,三个蹄形足较矮,外底面分布有5个灰白色支钉痕,腹部近口和近底处分别饰两周暗弦纹。天青釉。传世的三足洗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1件,其折棱处及支烧处隐见深灰色胎,外底面还刻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米诏胡夸切事谈。乾隆戊戌夏御题。”









瓷器上的裂纹称为“开片”

开片是釉出现裂纹

而釉面仍然光滑

常见的有冰裂纹、鱼鳞纹、蝉翼纹

汝窑瓷器在宋代就十分稀少

民间更有

“家财万贯不如汝窑一片”的说法


快来深圳博物馆

感受这极致的破碎美学吧~



展览时间:2024年4月30日-7月31日

展览地点:深圳博物馆同心路馆(古代艺术)第6-8号展厅

定点讲解时间:15:30


*本期封面



▇ 期推荐 ▇


活动预告丨每天两场!免费古琴启蒙课开抢!

千乘之国丨1000多字,3件文物,浓缩了中山国200多年的历史

暑假来深博,不需要预约了吗?戳→

暑期延时、夜游深博,city不city啊~

熊猫时代丨总是要来不及,才知道我可爱......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

获取相关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