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邢东新区量身定制六项发展策略:崔愷院士团队一等奖作品深度解读

archrace 2022-12-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BC建筑中心 Author CBC

编辑:ZAQ

视觉:小杨桃菌


“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评选会”于邢台市召开,由多位国内外顶级城市决策者与管理者、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团经过聆听方案汇报、多轮投票及内部讨论,最终确定崔愷院士团队方案为大赛一等奖,杨保军大师团队、UNStudio事务所获得二等奖。



“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作为“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未来城市”为主题,立足于提升邢台市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邢东新区在新时代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空间结构、产业经济以及策划运营等方面的机遇和探索为契机,聚合了建筑、规划大师,以国际咨询、国际竞赛的创新方式解决邢台城市发展难题,描绘邢东新区核心区重点地段的发展蓝图,为城市管理者挖掘出适合邢台发展特色的转型机制,对新区核心区重点地段约11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概念性设计,邢东新区高铁站前中心区约1.26平方公里进行详细城市设计。 大赛组委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团队、普利兹克奖得主汤姆·梅恩领衔的墨菲西斯事务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领衔团队、普利兹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领衔团队、知名建筑事务所UNStudio事务所六家国内外顶级规划设计团队参赛。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崔愷院士谈“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获奖方案 © CBC

 


邢东新区规划方案总平面图 © 崔愷院士团队


邢东新区规划方案鸟瞰图 © 崔愷院士团队


崔愷院士团队总体的设计策略上是以城市的高铁形成区域性的纽带,建立高铁上的城市,充分利用邢台高铁枢纽在京津冀区域中京广线上的重要时空区位优势,使站城一体化从地方性的产业布局上升为京广线上众多高铁站相互之间区域协作的创新点,充分把握邢东新区参与高层次区域分工的巨大机遇,从四个维度的产业分析,确定邢东新区核心区主导功能集群,推动邢台走向“枢纽集核+混合组团”布局模式的“高铁+步行”时代,打造未来高铁城市。


邢东“未来之城” © 崔愷院士团队

 

崔愷院士团队邢东新区规划设计方案综合协调邢台的社会、经济、人口、生态、文化等诸多因素,从“高铁城市、组团城市、步行城市、田园城市、紧凑城市、韧性城市”六大方面为邢东新区的未来总体设计构想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01
以高铁为纽带,提升土地价值、激活城市引擎

 

高铁站前布局图 © 崔愷院士团队


以前城市中车站是被周边众多大面积广场孤立出来,车站人流以高铁+地铁+公交式的换乘模式进入城市深处,这种方式使得高铁站周边沦为快速疏散场地,丧失土地的空间价值。而“高铁之城”的模式将打破这种消极土地利用模式,把所有的站前的土地高度集约化,布局以丰富的商务、会展、酒店以及写字楼等业态,进行紧凑型的高强度开发,并将高铁站前所有产业及生活配套服务控制在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形成高铁+步行的换乘模式,打造新型“高铁城市”的发展模式。这将大幅度提升邢东高铁站地块的空间价值,成为邢台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高铁上的城市 © 崔愷院士团队


借助高铁网络,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 © 崔愷院士团队


新区主导功能集群 © 崔愷院士团队


02
生长型组团城市结构,结合村落渐进更新


“这个方案尊重自然,尊重社会,既考虑到开发强度,同时又考虑到按区的组团式发展。


产居融合组团 © 崔愷院士团队

在国家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收紧的前提下,崔愷院士团队没有按照传统的城市格局去做大规划,而是延续了其一贯的“蔓藤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采用“生长型组团城市结构”的发展模式,以组团的方式,一片一片地进行集约型土地开发,不占用过多的土地指标且能够迅速地在短期内形成效果,避免城市连片蔓延而诱发城市病。以原来现状村庄建设用地为基础,进行高密度组团的建设,中间留出大片原有的的农田,使得能够在高铁站中心区直接看到开放性的田园空间。


上位规划中汽车时代的均等化功能分区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


破除汽车时代的均等化功能分区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


枢纽集合——“城站一体”的区域服务核心© 崔愷院士团队


混合组团——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础的产居融合组团 © 崔愷院士团队


这个城市组团是混合式的,将每一个组团控制在十五分钟步行活动范围内,从居住到产业到商务服务进行综合性配套,但组团内部结构丰富多变,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而灵活应变。例如,在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创新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的前提下,诸如腾讯、华为等公司对产业园区、研发园区等用地有着大量需求,这些园区要求同时具备研发、居住、交流以及制造车间等功能,需要一个产业及配套服务齐备的组团。而通过将这种符合创新型产业的园区组织结构纳入邢东新区组团建设里,为这些企业定制其所需的城市空间,将以此为邢东新区吸引科技企业进驻,进一步推动邢台城市经济快速转型发展。


科技企业定制组团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

03
“快交通、慢生活”,实现全步行交通覆盖日常生活


“交通的设计也使得人们不必一定要开车,并且跟高铁站有很强的联系,这个设计是非常智慧的。


新型干、支路网系统 © 崔愷院士团队


在邢东新区推进步行城市发展,不仅是简单的步行道路联系,而是整个交通体系的转换。将以往“主、次、支”三级路网改变为适应“快交通、慢生活”的“干、支”两级道路系统。将交通枢纽的传统“广场+轴线”做法转化为步行友好的“放射指廊”模式,打造“轨道+慢行”的交通环境;组团内部依托慢行网络支撑全部日常生活,编织未来步行城市。


在交通枢纽周边打造“轨道+慢行”的交通环境 © 崔愷院士团队


在组团内部以慢行交通支撑全部日常生活 © 崔愷院士团队


在中国路网体系当中不能够进行跨级道路衔接,即在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的道路体系下,支路不能够接到主干道上,从而导致无法形成小街区密路网。而要在整个区域里去推行小街区密路网,提高区域步行的舒适性,必须将三级路网改变为两级路网,因此崔愷院士团队采用以生活性的支路衔接区域节点的方式来实现社区当中步行的友好,从而达到步行交通覆盖全部的日常生活需求的目的。


04
保留生产型农田景观,延续乡愁元素为城市记忆


“中间的地留的比较好,这片农地可以不仅是传统用以粮食生产的农地,也可以是都市市民与农民签合同,自己去劳动,可以吃到自己种的菜。这样农民的收益会提高,都市人也可以获得劳动的机会体验农作的快乐。”

 

“在景观方面做的也很智慧,现在有一个新的趋势,在美国也是这样,就是说不要在高尔夫球场周围建住宅,而是在农田周围建住宅。很多人都对这个新的方式、新的趋势很感兴趣,因为这个方式能够很好地教育小孩,告诉他们食物是从哪儿来的。”

 

“把核心区农田留在整个邢东新区的中心又是在高铁片区中心,呈喇叭型、开敞型,从上述角度来讲,此方案留的位置最好,规模也不小。



生产型农田景观 承载乡愁记忆© 崔愷院士团队


多功能、易维护的生产型农田地景引入城市,形成田园绿心© 崔愷院士团队


太行山下的河北平原上有着广袤的农田景观,崔愷院士团队将之作为景观设计的基底,摈弃之前城市采用的非生产性的、高能耗布景式的水系景观设计,保留场地原有的农田,通过搭建连接两侧大型区域生态斑块的“生态绿桥”,确立城景合一的图底关系,拥有原住民耕地记忆的农田成为了邢东新区未来之城生态和绿色的景观设计具象体现。


保留基地内现状道路、密林、灌溉水渠和基地肌理 © 崔愷院士团队


面对邢东新区这个有着丰富文化基因的高铁新城,如何强调城市特色,反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精神是每一个规划师避不开的问题。崔愷院士团队从基地原有的村庄里面的老建筑、老物件、老景观、老的村庄肌理出发,保留了规划范围内的现状道路、密林、灌溉水渠和基地肌理,将之作为生动的文化资源纳入城市建设当中,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更新,形成跟未来之城城市语言有着反差对比的特色空间。将历史活化在城市里,而不是附加在城市上变成装裱式的文化元素,保留那些饱含原住民生活气息和过往记忆的空间,藉此承载并延续整个地区的乡愁记忆,成为未来城市的文化之根。


05
建筑立体化开发 打造紧凑型未来城市
 

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 © 崔愷院士团队


紧凑集约的城市发展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


崔愷院士团队在邢东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上摈弃大城市水泥森林的压抑景象,在确保未来建设量需求的前提下,仅在高铁枢纽周边以多基面立体城市支撑高强度、高复合的开发,产居融合组团中央紧凑集约发展。在城市一般地段构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的水平城市形态,田园绿心和牛尾河周边集中布局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标志性公共建筑,彰显新区平原建城、疏密有致的特色风貌,塑造未来紧凑城市。

 

组团核心采用高层高密度开发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


城市活力板块灵活集中布局 © 崔愷院士团队


“新里坊”现代居住空间 © 崔愷院士团队


崔愷院士团队基于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对适宜华北平原的里坊尺度进行的相关研究,在邢东新区延续了最适宜的街坊尺度和社区生活的里坊式布局方式。提出疏密有秩的空间形态,在高铁区形成集中的族群,各主团中心形成次级族群,在族群周边形成相对平缓的城市绿地。将组团中心区集中在五分钟步行范围内,集中会展、酒店、商务办公和商业以及能快速到达的市景观滨水区域,将尺度相宜广场空间作为掌心,把周边服务和休闲绿地连接在一起。


高铁枢纽周边采用多基面立体城市模式 © 崔愷院士团队


通过建筑地上、地下立体化开发实现一个城市的多基面的立体形象,这种紧凑对于减少市政设施的投入,对于减少步行的距离,对于营造城市的活力空间都有很大的直接的好处。根据人均居住建筑40平米的标准,在11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建筑量能支撑12至14万的居住人口,同时提供4.5万到5.2万人的就业岗位。

 

06

空间布局、建筑技术及城市绿地多方位打造韧性城市


1966年邢台地震,周总理到邢台视察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邢东新区核心区地裂带 © 来源于知网


邢台地震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发生的大地震,当时周总理亲自到现场救援,这给崔愷院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邢东新区的规划中考虑到邢台属于地震多发区,规划通过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空间组织、技术举措等多方面提高城市安全韧性,铸就未来韧性城市。


多层建筑为主便于人员疏散 © 崔愷院士团队


多级绿心作为避难场地 © 崔愷院士团队


今天的城市仍然需要有救灾的意识,在对邢东新区的避震、防涝等问题需要有韧性长久的战略准备。在总体布局上,围绕中间的绿心布局城市主要公共建筑,它既接触景观同时又毗邻主要交通干道,能得到很好的交通疏解。崔愷院士团队将邢东新区预想为百年之城,甚至千年之城,在百年或者千年的尺度当中对它的未来赋予责任,在人的不同尺度疏解,从低级农田绿地疏解,到组团绿地疏解逐级疏解,分布式的市政来尽量提高市政效率,多层建筑抗震性强且便于人员疏散,多级绿心可作为临时避难场地。并转变以往城市市政设施集中建设模式,采取以组团为基本单元的分布式市政设施布局模式,既提高市政效费比,又适应灵活的建设时序安排,这是崔愷院士团队对邢东新区在韧性城市方面的市政布局。




 崔愷专访 


Q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通过国际竞赛的方式为中国的城市与乡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有创意的、系统性的城乡发展解决方案。那么您对“国际竞赛”这种创新型的城市问题解决方式有什么看法?您认为这将给中国的城乡创新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崔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筑市场越来越开阔,同时建筑设计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但在城市设计领域中,引进国外专家进行研讨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建筑师能做的还是城市当中一些“点”的工作,而城市的整体风貌、城市真正的品质,还是要依赖于城市设计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应该有很好的经验。他们的城市,尤其在二战以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应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我们到国外考察的时候,也能发现高质量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另外,中国的城市问题是很独特的。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中,城市空间在原来的规划导向下,积存了很多消极问题,包括中国城市产业发展问题以及房地产的问题。有些时候我们在行业里也愿意说,如果解决了中国问题,实际上你就是世界水平,因为它显然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来看,引进国际大师做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我觉得意义更大。

 

“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邢台)成果展”崔愷院士团队规划方案展示及讲解 © CBC


我觉得CBC这几年在城市设计及城市空间环境提升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比如邀请很多国内外的专家来共同探讨城市未来。尤其是像“河北国际城市规划大赛”这种系列活动,去年在秦皇岛,今年在邢台。这些城市应该说是属于发展比较滞后的区域,但在城市存量发展的今天,它们特有的资源对城市自身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解决这些城市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转换发展模式。对于建筑规划领域来讲,它是对发展模式探讨。但实际上,大家对城市的存量发展、精细化发展的关注还是不够。所以说,CBC这两年组织的活动很有意义,他们在陆陆续续地做这方面的工作。


Q在邢台的规划设计中,您关于城市设计的理念是如何呈现和解读的?


崔愷:我们也希望将来规划出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以不同产业、不同文化基因以及不同的环境位置所塑造出来的多样化的丰富城市。虽然整个规划范围大概是十一个平方公里,但我们仍希望它不要走大城市的道路。我们在每一个组团当中,配置有公共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居住建筑,也有产业建筑。这个模式能在未来的发展当中,预留出以创意产业引入为龙头的一种发展模式。我们原来的发展模式是房地产商结合居住需求,是建立在传统的城市结构上的。现在在新的城市结构中,我们希望它是一种创新引领的一种发展。这个组团有可能是一个企业,它的员工、它的研发机构甚至办公车间在这。它的商业服务、区域性总部也可以在这儿。

组团的尺度建立在十五分钟的步行时间之上,大概是五百米半径距离,这样的话这个城市是不需要机动车交通的,达到步行交通覆盖全部的日常生活需求的目的。当然,机动车进来的话,可以存在地下车库。从组团往外走,可以去高铁站或坐公交去,这些都是非常方便的。

另外,邢台的城市规划是要反映邢台历史和农业文明的,所以我们特别不希望它模仿某些大城市,去做一个所谓的经典城市。我们想打造的是一个开放型的城市,我们在设计中强调它的组团化,强调保留田野、农田。我们是在村子的基础上去建设城市,因为这些村子里不仅仅有居民,也有很多文化沉淀。文化不是一个大的概念,不需要什么都是要汉唐文化或者明清文化、中华文化。我觉得文化非常聚集,它就是在这沉淀下来的历史,就是“乡愁”。所以我们觉得如果有机会为邢台继续做城市设计的话,特别希望去村子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村子里的老房子、老宅子、老树,还有很多老的物件,作为未来新城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让人们能记住在这个地方曾经生活了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是我们所看重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给邢台的解答方案,它是一种比较务实的但又有前瞻性的“未来城市”的设想。


“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获奖方案 © 崔愷院士团队


Q政府的政策和城市的管理规则会对您的设计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崔愷:显然这个影响是巨大的。如果领导的观念有偏颇,我觉得会城市带来一些问题、一些损失,这个已经有很多教训了。但我特别高兴的是十八大以后,中央政府对城市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影响到了每一个城市的决策者。我们在各地碰到不同的市长、书记,当我们强调保护环境、生态,当我们强调为老百姓服务,做开放性城市、开放性建筑的时候,都得到了这些领导的高度评价。而以往,是不容易的。今天,在中央的引导下、规定下,大家有了正确的理念。我相信现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良性的时期,我们的城市设计也应该越做越好。

 


 - 评选会成员 - 

评委会主席

赵宝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评委会成员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盖瑞・哈克  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MIT城市规划系前系主任

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

艾伦·贝斯基  美国塔里埃森建筑学院校长,荷兰建筑师学会前会长,200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席

张国华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

东·凡乎文  荷兰政府基础建设前首席顾问,Venhoeven CS建筑与城市规划事务所CEO和创始人

袁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周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技术支持顾问

黄晶涛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李津莉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教授,邢台总体规划项目领衔专家于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总规划师赵海魁  邢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 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 - 

 

当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同时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背景下,急需探索出立足于中国城乡创新的发展思路,邢台作为河北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老城的空间布局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以举办国际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赛为契机,通过大师邀请赛、国际竞赛的方式用创新性的方法解决邢台城市发展难题。
河北省以举办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以高水平的设计理念和成果,促进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富有活力、潜力、魅力和实力现代化城市。2019年3月27日,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在河北省邢台市正式拉开帷幕。大赛由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邢台市人民政府承办,邢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策划执行。
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主要包含: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邢台大剧院建筑设计国际竞赛、邢台科技馆建筑设计国际竞赛以及第二届Q-CITY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