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乘风之势,虽远必至:为什么我说港股大牛市刚刚开始?

2017-03-04 静水深流 港股那点事

 编者按

乘风之势,虽远必至!作者在20年的专业投资经验,及投资标的遍布全球的广泛涉猎沉淀下,从内到外分析了港股市场的近况,坚信港股大风已至。而在如此的趋势下,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机会张开翅膀,尽情翱翔。相信您读完此文,不管是否参与港股市场,都会有所启发。


关于投资,现代人类的智慧,未必比得过距今2300年前的孟子,大型计算机量化交易的强大程序,或许还不如普通简单的一句“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对投资者带来的帮助更大。

 

港股市场,作为价值洼地的形象已经矗立多年,国际资本呼风唤雨,“低估值”、“成熟市场”成为港股的代名词,但当时间迈入2017年,港股市场开始出现多年未曾发生的积极变化。

 

自201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数创下近半年来最低点21488.82点,随后,市场不断走高,截至2017年2月27日收盘23925.05点,累计上涨幅度达到11%,并在2月21日创出近期新高24213.64点。对比同期A股、美股走势,港股完全可以用独领风骚来形容。



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在证券、期货、货币甚至大宗交易市场,都有一个普遍规律: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重复

 

每一轮大行情的产生都是多个关键因素在特定时间窗口叠加共振形成的,因果之间的拨云见日,需要我们梳理数据,遁寻逻辑,辩证分析,得出结论。

 

▌一、资金南下,源源不断

 

毫无疑问,企业拥有内在价值,但市场价格定价却是一种流动性现象,而投资的艺术,本质是在价格与价值之间做判断。显而易见,推动股价上涨的最基本和最直观因素就是资金。所谓的市场定价权,是由资金决定的,需求方的资金决定了供给方的股价。

 

风起于青萍之末,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启,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信息,当年一个半月实现港股通买入成交金额:154.8亿元,卖出50.83亿元,净买入额为:103.97亿元;三年后到了2017年,仅仅2月份港股通买入成交金额就达到了681.27亿元,卖出420亿元,净买入额为:198.28亿元。

 

相比2014年,现在每月港股通成交金额已是当年的数倍。

 

(以上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 单位:亿元)

 

再来对比一下深港通的数据变化,深港通于2016年12月正式开通,三个月以来,资金流入有着异常明显的放大(注意,由于圣诞节假期以及农历新年假期因素,1月份数据出现回落,这种情况在沪港通里一样存在,但2月份数据立即出现上升)。

 

(以上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 单位:亿元)

 

直观的表象,资金南下,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而且这个现实对港股市场将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二、趋势形成,不可逆转

 

浪成于微澜之间

 

趋势是怎样形成的呢?记得有这样一个励志故事: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在告别他的推销生涯时,应行业协会的邀请来讲他的成功史。那天的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等待着他的精彩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支撑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这位老人请数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用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可惜,除了发出短暂而巨大的声响,没人成功。

 

最后,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持续着工作着,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可是,老人仍然一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

 

刹那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像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身在市场中的投资者,往往难于觉察趋势的到来,可趋势就是这样用一次次小的冲击逐渐撕开市场的裂口,直到给予更多人信心,用更大的资金直接破门而入,直至最后的摧枯拉朽

 

概括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文的革命,三个特征:没有钱,没有军队,一次接一次的失败。孙文没有一次领导革命是成功的,也几乎没有一次策划是有效的,但是,正是在他这个小锤持续不懈的反复敲击之下,满清这个庞然大物,居然轰然倒下

 

现在的港股正处于攻城破门的前夜,趋势形成的初期。让我们从市场和资金流动性的角度来梳理一下逻辑。

 

1、市场:港股市场的投资价值来源于超低的平均市盈率


平均市盈率是衡量一个市场投资价值的最直观指标

 

截至2017年2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为12.75,是全球证券市场的真正价值洼地。


(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当行情真正来临时,你会发现:便宜确实是王道。当年你爱理不理,熟视无睹的便宜,在不久的将来,你将高攀不起。

 

2、资金:内热外冷的结构性因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港股投资动力


内热:通胀热——国内通胀预期下的投资冲动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55.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3%,而2016年全国GDP为74.4万亿元。

 

2016年我国的M2/GDP为2.08;用一句粗暴的话来解释:现在我们供应一块钱人民币只能拉动0.5元的GDP。诚然,该比值并非越小越好,但比值过大,则意味着货币供应对GDP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意味着货币在沉淀,没有及时流通,相对应的就是居民储蓄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据央行发布2016年金融统计数据,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50.59万亿元,突破百万亿元大关。截止12月底,我国个人存款余额为59.78万亿元。人们持有储蓄的最终原因,除了不敢消费,是没有合适的金融投资产品替代货币。


(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包括地方债务),最终还是要通过货币稀释来全民买单

 

要知道,2015年1月我们的M2是124万亿,到了2016年8月这个数字是150万亿,这一年多25万亿的增量,飞涨的房价作为见证人在那里矗立着。与之相随的,是2015年,2016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突飞猛进。



是的,市场普遍的逻辑是地方政府的发债勇气来源于高价卖地的底气,可是问题来了,2016年10月,在黄金周的后几天,全国各地相继传来限购的严厉调控政策,地产成交量立竿见影下跌,进入2017年中央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到了2月份,舆论开始为推出房产税做准备。



以此一路,伴随着房地产交易量急剧下跌的是另一个字:“涨”:家电涨、家具涨、造纸涨、水泥涨、铜价涨、汽车涨,随着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供给端去产能的进行,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升,下游传导效应正迅速蔓延开来,接下来猪肉涨不涨我们不知道,但通胀的苗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抬起,那银行里近60万亿居民存款的持有者不知会不会心慌?



面对屈指可数的金融产品,面对平均市盈率几十倍,且注册制注定将全面放开的沪深A股,还有比买入全球资产洼地的港股更好的投资选择吗?

 

3、外冷:汇率冷——美元加息预期下的资产保值需要


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开启了十年以来第一次加息,虽然幅度极小,仅仅25个基点,并且与市场预期一致,但与此相应的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十连跌,进入2016年1月份,A股的熔断表演让很多投资者肝肠寸断。可一切并没结束,时至2016年12月15日美联储12月份会议再次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明确预计未来三年(2017~2019年)每年还将加息三次。

 

无论国内多少专家在反复争论美联储下一次加息的准确时间,也不管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誓就职以来表达过多少有关中国汇率问题的言论,但美国经济复苏和就业改善的事实就在那里放着,全球美元回流美国的趋势就在这里进行着,美股的新高纪录也在一个又一个的打破着,我不知道巴菲特先生乐观预期道琼斯指数会涨至10万点的言论是否可信,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的确已经进入加息周期。相伴随的,一定是新兴市场货币的汇率下跌风险


(美国城市失业率不断下降,数据来自美联储经济数据库)

 

港币目前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直接挂钩美元,其间只有极小的浮动空间,所以,国际上将港币计价资产等几乎同于美元资产。相对于高高在上的美股,规避人民币汇率下跌风险,换入以港币计价的低估值港股资产是最佳的选择,没有之一。

 

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在2016年12月31日加强了个人外汇信息申报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国家加强外汇在资本项目下的流动管理尺度,对外汇流出失控风险做出了规避,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贬值预期;同时我国也释放出了汇率挂钩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市场化战略。

 

但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货币市场的长周期并不会因为减少外汇流动或者调整对标货币等人为干预措施而改变其既定的运动方向,否则,它就会出轨。历史上,汇率双轨制,在很多国家的特定阶段都曾经存在过,我们也不例外。


(外汇管理局严格购汇使用申报制度)

 

还好,我们有沪港通和深港通,让我们可以以人民币来购买、持有港币资产,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资金不断的南下、再南下

 

2017年2月媒体援引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阎峰称,中国社保基金正在买入港股。阎峰在媒体采访时称,国泰君安公司和其香港部门,已经为中国社保基金购入A股和港股提供咨询服务和交易服务。当然,很快, 国泰君安很快就出面否定此消息,显然,这种带有容易激起投资者盲目投资冲动的话并不合时宜。但是,数据能说话,而且能说实话。

 

从港交所披露的数据来看,内地投资者大举进军港股市场自2013年以来就形成了明显的趋势,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最具实力的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焉能不知?

 

(数据来源于港交所)


2016年,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最新数据,香港市场日均成交量为669亿港元,据当时的大行乐观估计,算上深港通增量,2017年港股日均成交量也就是800亿港元左右。可是,时间才过了两个月,2017年2月15日港股日成交量一举突破1000亿港元大关。

 

可以预见,当美元进入2017—2019年的多次加息时点,随着美元汇率的不断走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币资金通过港股通渠道涌入到香港市场,摧枯拉朽的大行情指日可待!

 

▌三、该买什么?


综上,在内热外冷的流动性双重驱动下,2017年港股注定将成为最大的投资风口

 

但先别激动,进入港股这样一个与A股截然不同的国际化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规避风险?应该买什么?

 

我的建议是:管理风险是投资成功的关键,重点关注:央企、国企混改、AH折价、指数基金以及格隆汇陆港300指数成份股。

 

港股市场,在国际上保持长期的低市盈率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比如香港是一个资金进出自由的全开放市场,香港没有中央银行,对市场一直保持最少干预,港股直接受到美股和A股的双重复合因素影响等等,但如果要找一个能让人亏大钱的因素,无疑只有一个——老千股,这是让很多内地投资者铩羽而归,获得惨痛经验教训的案例集中地。

 

老千股不是香港的特例,但A股有万事皆管的证监会,美股有集体诉讼制度,而港股的监管层在秉持自由市场的精神在监管尺度上有着对上市公司过于呵护的倾向,这就要求上市公司保持自律。但在一个以金钱为交易媒介的场所里让卖方保持自律是何等艰难啊,这不是对人性的考验,是对良心的折磨,如果出千不犯法可以轻易赚钱,那要主业干什么呢?

 

所以,在港股投资还要擦亮眼睛,很多外资机构投资港股也采取最简单的方式,不去覆盖市值低于100亿小票,仅仅看行业龙头,这样容易规避千股,但是,这也不是万能之法。就算大摩、美林在港股市场被暗算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而最最可靠的投资,无疑是在香港上市的央企、知名国企和A-H两地上市的蓝筹企业以及老牌港资公司,如果喜欢收息可以多看看派息历史稳定的高息股,这是很多香港本地投资者的偏好,曾经有一位传奇的香港出租车司机,每月固定拿出薪水的一部分买入汇丰银行(00005)的股票,在坚持了18年以后,依靠汇丰银行每年的分红派息实现了财务自由。

 

再如果喜欢投资独特品种,也可以看看博彩股,这是内地投资稀缺的品种。如果要关注一些市值稍小的企业,可以多看看格隆汇精心编制的格隆汇陆港300指数成份股。实在没时间去分辨企业质地的,直接买入指数基金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结语

 

香港,曾经的东方明珠,所有中国人的骄傲,但现在的香港,阶层流动的固化正导致社会撕裂的日益加深,进而影响到整个香港的经济活力,相对新加坡,香港日趋黯淡。

 

但是,不要忘记,香港的身后,还有内地大陆,还有祖国的鼎力相助,沪、深、港资本市场联通仅仅是第一步,中资机构不断入驻,优惠政策的不断加码,不管你接受怎样的意识形态,但都要接受既定的事实——香港,是中国的香港,不管道路有多曲折,她一定有着光明的未来!

 

投资大师索罗斯说:“趋势一旦形成便会自我加强”,在二级市场,由于资金买入引起的上涨往往会吸引更大的资金买入而造成更大的上涨,赚钱效应对资本具有天生的吸引力。港股2017年开年之后凌厉的走势,仅仅是开端,不是结束。

 

引用《商君书•禁使》的一句话“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

 

(申明:文中所涉及股票以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并请注意美元加息而引起的市场短期震荡风险)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该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作者简介】 

 静水深流| 格隆汇·专栏作者

二十年专业投资经验
善抓大势,细研个股

【精华推荐】

未来三年的A股:一场源于“IPO”,属于“IPO”的狂欢

青朴山:过去三年中国最牛逼的商业创新模式——摩拜单车,还能走多远?

杨灵修 :聊聊近期的A股、港股,和南向资金的3层认知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