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田: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给吾兄刘德华的一封信

2017-07-02 马田 港股那点事

编者按













本文是格隆汇香港回归20周年征文中相当有理论深度,而有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篇——作者为香港知名经济学者,亲历了香港这些年的所有变迁,然后用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分析了香港之所以繁荣,以及未来向何处去的看法,其中对社会福利制度,以及民主制度对经济的阻滞影响,令人耳目一新。抛砖于此,以兹争鸣。


德华吾兄:


久疏问候,甚是抱歉,您的身体已然无碍了吧?

 

日前我从广州回深圳,结果在广州南站安检两次,回到深圳北站又安检了一次。骤然紧张的安检形势,让我突然意识到,又到香港回归纪念日了。您知道的,我对香港是充满感情的,我一直认为香港是世界上最适合我们讲粤语的两广人生活的地方,没有之一

 

转眼香港回归已经二十年了,大哥您唱的《东方之珠》还犹在耳边,特首已经换了四任三位,七月一日林郑月娥女士正式宣誓就任新一届特首。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前些年的一次聚会,大哥您曾经很认真地和我聊过是否参选港府特首的问题。当时碍于人多嘴杂,而且我自己的经济学解释功力尚浅,也就没有和大哥您深入探讨。今天我想就这个话题和您好好商榷一下,如若言辞不当,还望大哥海涵。

 

具体来说,我想和大哥探讨两个问题:

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林郑月娥的施政纲领和具体的施政方针;

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哥您参选下届特首的可行性和具体的策略。

 

为了顺利探讨这两个问题,让我们先就什么是经济学达成初步共识吧。

 

相对于物理学等诞生了两千多年的自然科学,经济学诞生的时间很短。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先生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了一门学科。经济学发展至今也就不到三百年,这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时间是非常短的。正因为如此,这门学科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充斥着各种谬误也是很正常的。

 

首先,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是基于“人是自私的”这个假设和“需求定律”这个公理,然后用逻辑推导,构建成一整套理论及其推论的体系。同时,经济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我们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经济学家也是人,研究对象也是人,这就对经济学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在对现实生活中的同一种经济现象,往往不同的经济学家都会有各自的见解。原因有三,一是经济学还存在着大量错误,用错误的理论去分析问题,当然就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二是正确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很简单,但运用却很难。三是经济学家的私心在作怪,故意扭曲了经济分析,把结论引导到于己有利的方向

 

让我们先来看看林郑月娥的施政纲领和具体施政方针吧。

 

作为香港历史上的首位女特首,林郑月娥未来的施政纲领也备受瞩目和期待。谈及未来五年特区政府的施政目标和她本人的期许,林郑月娥表示,愿意用她丰富的从政经验,秉承自己在参选行政长官时提出的理念,努力让香港成为国家一个非常有朝气的城市。

 

她对香港未来的期盼,就是为香港市民提供一个生活满足感非常高的地方,为青年提供各展所长的机会,让中年人安居乐业,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林郑月娥说,要实现这些目标,下一届特区政府将优先从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个就是土地房屋,要解决香港现在楼价很高、买房子很难的困难;第二就是教育,我愿意多投放资源在香港教育制度中,培养出足够的人才,支持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就是发展香港经济,一是要让经济多元化,二是要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合适的职业。我认为有两个范畴香港是具有优势的,一个是创新科技,另外一个是创意产业,因此未来经济发展无论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开拓新产业都是新政府施政的重点。”

 

林郑月娥的施政纲领和具体施政方针是否切中香港现在的经济问题呢?是否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香港经济的发展史,先看看回归前的香港吧。

 

香港回归前经济发展得很好,我认为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一是港英政府奉行的对市场积极不干预政策,不搞社会福利,不派钱,每个人自力更生,这样每个人都努力创造财富,最后加起来就是经济大发展,这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的。


第二个就是充分发挥了香港的地理因素与历史因素的复合优势,充分利用了中国从封闭变为开放而给香港带来的机遇。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跟国际社会打交道需要借助香港这个中介。以国际贸易为例,以前中国要出口,对世界市场的认识要通过香港来进行,香港对国际市场非常了解,而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于是二者合作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香港赚取的是信息费用的租值,尤其是在金融业和国际贸易这两方面更加明显。

 

但是信息费用的固有特征是,随着时间过去它会不断地下降,不可能长期维持,香港赚取信息费用的租值也就不可能长期维持。随着改革开放时间的延伸,大陆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不断增加,有的企业做大以后甚至直接就到海外开分支机构,不再需要香港这个中介了。 

 

说了好的,再看差的。港英政府殖民时期,香港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主要也有两个:

其一,搞租务管制,结果搞出房屋署这个庞大的利益团体,租值消散巨大。虽然后来历经辛苦终于废除了租务管制,但房屋署继续存在,又搞居屋(相当于经济适用房),又搞公屋(相当于廉租房),很是能折腾。

其二,就是香港政府垄断土地导致楼价偏高的问题。除了这两方面之外,其它事情港英政府基本上不管。

 

综上,其实香港的经济在回归前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因为就算是香港继续保持积极不干预经济自由发展的良好制度,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这个局限条件的变化,香港的优势也在不断地下降,其租值终将被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所消散掉。换个角度看,香港如果能维持以前经济自由的制度,就算是现有的比较优势消失,市场也会找到其它的比较优势,所以即使香港的地位再怎么下降,本来至少是不会比深圳差的,而现在就不好说了。

 

为什么说港英政府奉行的对市场积极不干预政策是好的制度呢?

 

我的老师史提芬教授曾指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社会制度只有三种:

第一种是以产权界定权利的市场经济;

第二种是以等级界定权利的计划经济;

第三种是以管制界定权利的伪市场经济。

 

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人们想要的东西总是不够的,总是稀缺的。自私的人们争夺稀缺的东西,就产生了竞争。只要自私和稀缺存在,竞争就无处不在。

 

有了竞争,就要决出胜负。怎样决出胜负呢?用价格来决定竞争的胜负,也就是用价格来给人们分配稀缺的物品,这就是市场制度。

 

换句话说,市场制度就是以价格来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其他决定胜负的准则,我们统称为“非价格准则”。

 

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价格准则来决定胜负呢?

 

这是因为在价格准则之下,人们为了竞争到自己想要的稀缺物品,就必须支付价格,也就是付钱。那么钱从何来呢?是人们之前在市场上通过出售某种别人所需的物品得来的。也就是说,人们要先利他,得到收入之后才能在竞争中胜出,满足自利的需求。可见,价格准则是不会造成租值消散并且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当然,与此同时,还必须要有适当的法律规章和道德观念来确保价格准则,也就是市场制度发挥作用。港英政府奉行的对市场积极不干预政策,就是确保了市场参与者只能用价格准则来参与竞争,所以是好的制度,大大促进了香港的经济发展。

 

我们再看回归后的香港经济,港人大多认为现在的香港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大哥您是娱乐行业的翘楚,应该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港产片和粤语歌的日渐式微。很多艺人都北上淘金了,最根本的原因是香港已经给不起他们应得的价钱。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没有办法进行文化输出的。对了大哥,我顺便八卦一下,近年您的大电影,比如《解救吾先生》啦、《拆弹专家》啦,怎么都不见林家栋了呢?你们不会是闹翻了吧?

 

香港经济的停滞不前甚至是出现下滑,除了大陆发展起来了,和香港此消彼长的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英国离开香港的时候,埋下了两个炸弹:一个是社会福利,另一个是民主制度。 

 

先看社会福利。

 

港英政府主要是在彭定康做港督的时候开始派饼仔——就是分蛋糕,瓜分以前纳税人积累下来的钱。这有两个方面的做法。一方面是大幅度给公务员加薪,连公立学校的老师的薪金也跟着水涨船高——因为他们的薪金水平是与公务员挂钩的。另一方面的做法就是对广大市民大派社会福利。先是搞强积金(强制公积金),强积金就是社会养老保险,名称不同而已。强积金是强制人们一定要付养老保险费,个人出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出一点,到老的时候政府负责发放退休金给投保人。但是,强积金在其它发达国家的经验可是亏得一塌糊涂的。香港的强积金继续下去,肯定也会是亏得一塌糊涂的结果

 

彭定康在香港回归之前除了直接派钱,还支持香港的工会摇身变为“真工会”,在立法局通过了法案授予工会集体谈判权。中国一收回香港,马上就把这个法案撤销了,工会的李卓人因此非常生气。但中国虽然能撤销这个工会法案,却还是阻挡不了香港政府从此大派福利。

 

顺便说说李嘉诚先生吧。香港回归前一直就是以房地产业为支柱性产业的,不是回归之后才出现这个情况的。那为什么回归前大家对李先生很推崇,回归之后就变成憎恨了呢?我们用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法就能很容易地作出判断,显然绝对不是因为李嘉诚这个局限条件变了,香港经济的衰落跟房地产业没有关系。

 

改变的关键局限条件是社会福利

 

人性自私,如果我坐在那里抱怨社会不公,抱怨政府做得不好,政府就会派钱来安抚我的话,那我当然就选择抱怨,而不是选择工作。而且我再也不会去崇拜白手兴家的人,而是抱怨他,立他为欺负我的标杆。

 

所以社会福利一定会造成仇富

 

这样一来,经济当然就很难搞好了。大家都不勤奋工作,不力争上游,而是各种抱怨,只想从政府那里分到钱,大家都想着去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经济怎么可能好呢?

 

再来说民主制度。

 

首先民主制度跟社会福利是有关系的,有经济学家做过相关性研究,发现越民主的国家,社会福利的支出越高,二者是正相关的

 

这是统计分析,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我要讨好选民才能当选,而最简单的讨好方式就是派钱,我承诺上了台就会派钱给大家,你选不选我呢?所以社会福利其实就是一种买选票、贿选的行为。这样在民主社会里,谁说派钱谁就当选,当选人上台之后就要兑现承诺,于是社会福利的支出也就上升了。二者之间正相关的原因就在于此。 

 

民主的具体表现就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事情。如果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前提下,现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努力工作去赚钱,一个是投票瓜分别人的财产,人们会选择哪一个呢?

 

没有任何约束就等同于没有任何代价,大家肯定选择投票。这是合法抢劫,不用坐牢,何乐而不为?法国大革命的本质就是这么一回事。以前古典的政治哲学对民主的批判是人们会以民主的名义杀人,现代社会基本上不大可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但换了个方式,就是用投票通过社会福利法案。投票的选民可以很坦然地说,我没有抢你的钱,我只是说,富人应该照顾一下穷人,加你们富人的税,把你们的钱拿过来通过社会福利派给我们穷人。

 

但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吗?这就如一个强盗拿刀子指着你,但声称不是打劫,只是逼你做慈善,这不就是说得好听而已吗?跟抢劫还是没有任何区别,本质就是侵犯私有产权。

 

民主制度没有任何约束的话一定是这个后果。

 

美国宪法修正案的第一条到第十条是所谓的“权利法案”,句式都是以“国会不得立法……”为开头,就是约束国会不能用投票的方式来做这十条修正案所指定的范围里的事情。美式民主就是所谓的宪政民主,用宪法来限制民主,不准投票去做侵犯私有产权的事情。自从搞了宪政,民主才成了所谓最不坏的制度。其实在此之前民主的名声是非常臭的,包括美国的国父也是这么认为的。《联邦党人文集》里面把民主骂得狗血淋头,直接说支持民主的人都是疯狗,民主是短命的,一定会自杀的。因为他们当时所理解的民主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状态。就算到了二战之后、苏联解体之前,西方国家的价值观都是自由而不是民主。

 

美国的宪法修正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包括不得剥夺私人财产。但它还是说得不够清楚,因此现代社会剥夺私人财产换了一种隐蔽的方式,那就是刚才说的社会福利,本质上就是抢钱。如果美国宪法真的严格遵守的话,什么最低工资法、工会立法、贸易保护立法,包括最新的是奥巴马的医保法案,怎么可能不违宪?比如奥巴马的医保法案规定企业一定要参保。凭什么一定要我买保险呢?这不是强买强卖吗?明显是侵犯私有产权。美国的确有人上诉到最高法院,说这医保法案违宪。结果最高法院的那些大法官投票决定,说没有违宪,这个相当于是税收!按这种荒唐的逻辑,那岂不是什么都可以说是税收了?我把你的财产拿过来,也可以说我不是在剥夺你的私人财产,只是在征你的税而已,那就怎么都是合法的啦。

 

所以,现代社会搞民主,是用社会福利来侵犯产权。这侵犯发生在两个方面:

1、一个方面是拿社会福利的人被养懒,其实是损害他自身的。被养的那帮人本来是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如果政府不养,他会力争上游,不断提升自己的租值。这时候的社会福利等同是鸦片,你吸了它感到飘飘欲仙,但实际上它损害了你的身心健康。

2、另一个方面是对于那些工作的人,尤其是对社会贡献比较大的人,得到的社会福利少,因为他既不失业,工资也比较高,最低工资法对他没啥影响。这些人是被蚕食租值的。

 

事实上政府派钱的钱是从哪来的呢?不就是收纳税人的钱吗?而且主要就是收高租值的人,那些低租值的人没啥钱可收的。再者就算都是被蚕食租值,真正大富之人其实你没法真的蚕食他,因为他们会想办法逃跑。像法国就很明显,一征富人税,那些高收入的人就改国籍了。想靠对富人征重税,转移支付给穷人,事实证明是没用的,不要去幻想这种事情。最有钱的那帮人,你拿不到他们的钱的,因为富人之所以叫富人,就是因为他在财富这方面的局限条件的约束小,他的选择范围大,你想掏他的钱是想得美。能被征到重税的其实是中产阶级,他们没有富裕到可以搞个直升飞机出国转一圈避税,他们的“避税”策略就是减少工作,收入不要那么高,以避开高税率的档次。

 

但这一来,穷人不工作,中产少工作,富人的钱又征不到,经济怎么能持续发展呢?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像法国大革命时期那样以民主投票来杀人的情况至少在发达国家不太可能发生,但是民主的新症状是通过社会福利这把软刀子杀人不见血。

 

社会福利的祸害还不止于此,还可以有更恐怖的发展:它除了使拿福利的人变懒不求上进之外,还使他们天天坐在那里抱怨,最后自己把自己忽悠了,真的相信这个社会很不公平,对他们很不好,于是他们很愤怒,这样搞社会运动就容易了。民主制度在香港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强化了社会福利,更是在政治上搞乱香港的社会秩序。这个话题过于敏感,我们就此打住。

 

回过头我们再从经济学角度看林郑月娥的施政纲领和具体的施政方针,鲜有保护市场制度,也就是价格准则的。也少见具体措施能发现香港的比较优势,提高香港的竞争力的。对于社会福利和民主制度的弊端,既没有考量也没有因应的举措。以这样看来,她的施政纲领和具体的施政方针,要改变香港的经济困境,或会比较难!

 

我还想到一个问题,林郑月娥的话会不会只是政治家的官话,在处理实际事务时,她会不会表现出相对的灵活性呢?

 

我想起她在任政务司司长时处理的一个个案。2013年3月,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表示,当局早前看到很多香港本地母亲为购买婴幼儿奶粉感到不安和焦虑,所以迫不得已修订《出入口条例》,限制奶粉出口,该条例并非针对内地人士,做法也并非激烈。同时,特区政府将与供应商和零售商研究如何完善供应链,保证奶粉充足供应。我们现在知道,限制奶粉出口,其实就是针对内地人的,而且几年时间过去了,特区政府还是没有与所谓的供应商和零售商研究好如何完善供应链,还是没有办法保证奶粉的充足供应。可以看出,林郑月娥的施政思路,并非发挥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而是倾向用非价格准则进行处理,效果可想而知

 

观其言察其行,单从经济角度看,未来五年,林郑月娥执政效果或难乐观,这样会给下届特首竞选增加变数。

 

大哥如若有意参选下届特首,小弟建议您应该尽早做好如下准备:一是多和中央相关人士沟通,承诺约束民主,保持香港的社会稳定;二是多和选举委员会的委员们沟通,承诺给他们代表的利益团体更好的福利待遇;三是多和市场人士沟通,承诺给他们更宽松的市场环境,取消非价格准则对市场竞争的约束;四是多拍港产片,带动香港娱乐业发展,保持个人的曝光率。衷心希望大哥能参选成功,那将是港人之幸,国人之幸!

 

今天啰啰嗦嗦半天,还请大哥谅解。有空我们兄弟把酒言欢!对了,如果方便,可否把古天乐也叫上?古仔在广西默默地捐献了上百所小学,我觉得他的确是个值得交往的人。等您呼唤了,静候佳音!

 

问嫂子及向蕙侄女好!保重!


弟 马田

          2017.06.30夜


【作者简介】 

马田 | 格隆汇·专栏作者

香港经济学者


【精华推荐】

投资之路

香港,是否还有机会回到那个THE HONG KONG?

“数说”港股这20年


港股资讯 · 新可能格隆汇app 隆重上线


   立即点击“阅读原”,抢先体验格隆汇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