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行的原罪:资本的罪恶之手

2017-12-23 斧王保护协会 港股那点事


编者按:旧约中法老和释梦者约瑟利用权力套利,蠹空整个国家经济的悲剧,一直在人类史上循回往复。这篇来自会员关于银行业的深度思考,从约瑟的故事出发,引出今天的银行背靠国家信用,利用强制息差将整个社会变成一把大剪刀,从而引发对金融行业风险以及实体经济如何发展的思考,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格隆汇在这里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各位投资者,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同探讨。


旧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埃及法老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先出现了七头肥牛,之后肥牛消失了,出现了7头形销骨立的瘦牛。法老召集群臣给他解梦,一位刚刚出狱的解梦者约瑟号称能解决这个问题,约瑟说,这个梦意味着未来将会出现七个丰年和七个灾年。并且向法老献计:丰年的时候贮存粮食;荒年的时候便能出售这些粮食。


法老恍然大悟,任命约瑟为宰相。同时约瑟要求法老颁布禁令,全国只允许他做这一单生意。果然解梦应验了。在七个丰年里,约瑟收购大量粮食;而在七个歉收的年份里,法老和约瑟成了毫无廉耻的垄断商,强迫购买者接受不公正的价格,支付不起的被迫交出土地。若想生存,必须卖身为奴:整个国家财富和土地统统落入法老和释梦者约瑟手中。

01

这就是释梦者约瑟的故事。但利用权力无耻套利,蠹空整个国家的经济的的悲剧,在人类史上却一直在重复。


如果问当今有什么“释梦者约瑟”——举一国之力利一人,你会认为是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是房地产。“实干误国,炒房兴邦”,“房地产掏空中国经济”,这样的论调一直甚嚣尘上。的确,在将自己收入四分之一以上(北上广深均值)交给房东的那一刻,在每个月支付集两人之力才能清付的房贷之际,很多人都是这么觉得的。可是房地产就是恶的源头么?或者说房地产就“足够恶”了么?在看到下面一张图之后,也许你就不这么觉得了。

十年来,房地产企业平均净负债率基本都在60%以上,2016年开始更是直线攀升,至今已经突破了100%。房地产不过是银行体系的打工仔,比起银行的恶,房地产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每一家房地产企业与银行都是共生的:借钱拿地的是银行,借钱兼并的是银行,向居民发放购房贷款的也是银行,最重要的是“笑眯眯”低价接收储蓄,再高价卖出贷款的只有银行。


他们接受储蓄的时候,就是垄断专营的“丰年购粮”;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发放货币的时候,就是毫无廉耻的“灾年放粮”。

02

银行到底有多赚钱?通过A股上市公司中,银行业与其他产业的利润比较,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银行才是中国经济的地主,实体经济不过是可怜兮兮的打工仔。以房地产为例,你把你的工资交租给房东,或者攒齐首付交给开发商,他们却转手而去还他们欠银行的债。

实际上每一个能够或可能能够赚钱的公司都如同腐尸,迅速吸引银行群鸦毕至。他们如同卖毒苹果的女巫,给这家公司许诺:吃了我的苹果,你能迅速膨胀成为最牛逼的。可是银行并不会关注这家公司是否正义,不关心这家企业是否对经济真的有价值。也不会在乎吃了苹果之后,这个人是变得强壮还是迅速阳泄。


在每一场泡沫破灭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人性的贪婪,却没看到人性的阴影后,给他递上毒苹果的女巫。

03

银行为什么这么能赚钱?很简单,如同释梦者约瑟一样,它依靠的是国家的一纸公文。它是唯一能强制吸储的机构,法定利率就是他唯一的生命线。国家担心他不能收割到成本最低的资金,就制定了法定存款利率;国家担心他不能收割到收益最大的贷款,就制定了法定贷款利率。他如同整个经济的最大“食尸者”,在两个息差之间尽情食利。一纸公文背后,强制才是真正的恶。


在更广大的尺度上,银行的强制也是恶的推手。


当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储蓄收益却不变,甚至在一次又一次放水中实际利率变得越来越低。说明的是人力资本创造出来的财富并没有转化为劳动者的资本收益,甚至在变相侵蚀劳动者的收入。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中提出,使用资本报酬与劳动力报酬比来预测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他发现21世纪以来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迅速加剧,这个指标也很好地预言了此次的全球民粹主义潮流。而银行系统便是这一趋势的最大作手。

银行利用强制息差,将整个社会经济变成一把大剪刀。最底层劳动者用自己的知识与汗水获取的收入,远远无法赶上资本收益率的提升。处于社会顶层的阶层坐上了资本增殖的火箭迅速将底层含劳动者甩在后面。更为可气的是顶层的资本增值通常也是银行放杠杆的产物,也就是说,实际上底层是用自己的钱将顶层送上了天空。而银行却可以用“贷款主体质量”完美摆脱质疑。

04

既然能够坐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牟利方式,那么银行的实际盈利能力怎么样,这份旱涝保收的产业又做出了什么样的成绩呢?


麦肯锡11月1日发布《中国Top 40家银行价值创造排行榜(2017)》,选取40家代表性银行为样本,针对中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以及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是否创造股东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报告发现,2016年中国银行业的经济利润总体表现与上一年相比下降33%,分析的40家代表性银行中,有35家经济利润下滑,有13家没有创造经济利润。40家银行税前利润为18842亿元,经济利润为3335亿元,不及税前利润的五分之一,相比于上一年经济利润下降33%。

同时,银行将大量贷款投放给那些能够“刚性兑付”的行业,这些行业往往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些投资基本不创造价值,甚至创造出的是负价值。麦肯锡的分析显示,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业贷款占对公贷款28%,收入占比29%,资本耗用约为47%,然而经济利润为负,这凸显出银行面临部分高行业集中度风险且不创造价值。麦肯锡认为40家银行的贷款组合中,有34家银行的贷款组合出现了集中度风险,有19家银行贷款集中度偏高。


这种高度集中投资于过剩产能行业,导致的是行业隐性不良率的急剧上升和实际经济利润率剧烈下滑。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投放规模已经开始萎缩,银行转投向零售个贷。由此各种P2P公司、互联网贷款公司以及银行信用卡推销遍地开花,个人消费贷款爆炸式增长。这也就是构成近年以来,居民杠杆飞升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中国银行的底裤!


这些银行们一个个看似财大气粗,但它的内在不过外强中干。他们如同坐拥能够源源不竭喷涌财富的泉水,却不知感恩这些财富的由来,成为了不知进取的败家子。这就是“德不配位”。


这个贪婪而可恨的懒汉啊!

05

他们的明天,又会怎么样?要想知道银行的未来,我们必须拉宽视野,离开当下的银行体系,重新审视它成为庞然大物的原因。


从第一家银行的成立,到其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依靠的无非两种能力:信息优势与货币信仰。


信息优势指的是强大的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传统社会里,信息极度不通达。在西方是“王国的国王不是我的国王”的时候,在中国是“官僚-士绅-农民”的支离结构的时候,银行和票号却能在全世界流通,甚至完成在滑铁卢战役中的套利行动。第一辆四轮马车也是用于银行运钞。这就是银行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科技运用能力。


货币信仰指的是人类对货币的强烈支持。物物交换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所取代,银行中介就成为这个体系的最大受益者。发行货币的权柄执掌于征服,货币乘数则由银行把持。银行体系通过货币乘数创造远超基础货币的大水,一边稀释财富,一边将自己的爪牙蔓布整个经济体系。丰年收割,荒年抛售。


可是这两种能力到了现在却已经起了变化。首先,信息优势已经不再是银行一家独揽。互联网技术方便了普通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数据权柄的科技公司迅速在这场大数据爆炸中崛起。从信息史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谷歌、Facebook和腾讯得以突破银行体系的历史背景。抢占数据制高点的公司成为了新的数据中枢,大数据公司从中心向外围的延展,信息权趋向扁平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格局,同时也正在改变全球资本格局。当然以后银行依旧会是信息的中心节点之一,只是群雄并起,诸夏林立,世殊事异。

货币信仰则正在被数字货币打破。依托分布处理方式,信息不再需要中心。金融中介作为信息节点已无必要。通过技术取代银行,使得信用成为可以计算的技术化的产品。而去中心的数字货币技术将成为盖上银行坟墓的最后一抔土。


当然,笔者不是说比特币没有泡沫,比特币当然是个泡沫。依靠情绪,而不是基本面的比特币当然是泡沫。但是数字货币这个技术一诞生,就象征着银行黄昏的到来。暮色渐浓,黑夜将至。也许数字货币的基本面的定义并不如金融公司的基本面的定义那么光鲜。迄今为止,它只是与暗网、洗钱和非法交易相关联,但是这并不可耻,也不是任何的恶。请记住,互联网技术最初是用于情色网站。去中心的数字货币的发展史必然与他的互联网前辈一样,从监管最低,信息流通速率最快的灰色角落迅速发轫,然后成长成为一只惊天动地的洪水猛兽。


“如果你不能打败他,就请加入他。”这句曾经形容银行系统强大的名言,将来也必成为银行自己的墓志铭。

END

法老和释梦者约瑟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他们通过此次投机活动获取到几乎整个国家的财富之后。贫富分化急剧,土地兼并频仍,同时农民起义并起。最终古老的王国坍塌,这群嗜血的疯子走向了灭亡。


如果你仔细阅读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你也能听到法老的故事在当今的回响。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创新的蔓延,一场场收割者的游戏循环上演,金融成为某些大道牟取暴利的工具,而银行在这场收割游戏中充当了最大一个BOSS,金融的创新并没有改善最底层民众的处境,甚至把他们推向阶级固化的泥沼。

 

而此时,民粹主义的烟云已经从美国南部的红脖子州烧向了华尔街,烧向了白宫,甚至烧向了全世界。银行应该死,请给他一颗子弹。



【作者简介】

斧王保护协会 | 格隆汇·专栏作者

喜爱策略研究 专注房地产 

追求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


【精华推荐】

建行按居贷:房地产长效机制的破局之手

三四线失去棚改马达后,内房还能走多远?

效法德国和新加坡的长效机制,能解中国的“房地产不可能三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