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的这些传统美食,很适合在假期里大快朵颐呀!
民以食为天
对于许多人来说,
国庆长假生活的乐趣之一
就是可以大快朵颐美食
眉毛酥、双河凉糕、柏溪潮糕、泥溪香糕、叙府糟蛋、合什面……
喜欢上宜宾,或许就是因为它们当中的“一员”。
如果您看着眼馋了,可以马上“身体力行”地去品尝一番!
横江镇名小吃眉毛酥。
眉毛酥:
形似眉毛美观趣致
眉毛酥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
1862年石达的红颜知己韩宝莹流落横江,为糕点匠李老幺所救。韩姑娘听说石达开在成都被“凌迟处死”,眉头紧锁,忧思成疾,郁郁而终。
李老幺感念其痴心,便为其做出眉毛状的糕点祭上,后又将这点心取名为“眉毛酥”。
眉毛酥的称号除了来自它形似眉毛,美观趣致,外皮酥香,内馅化渣,红黄间隔,色泽鲜艳,入口酥而香脆,甜而不腻外,还在于它繁复甚至神秘的制作工艺——首先用开水将一半面粉冲成糊状的熟芡,另一半用熟猪油将面粉和转,然后将水发面和油发面搅拌均匀,各分出三分之一。将其中两份与赤红、赤绿的色红混合,再全部混合面粉揉合,从而形成三种色彩,成条分成小团,再压扁加馅。馅用炒熟芝麻、花生米白糖、少量熟猪油混合。之后,再用手捏成眉毛状,下入盛有猪油的铁锅炸酥,起锅即成。
双河凉糕:
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长宁县双河镇上的千年葡萄井水加上传统的制作工艺,造就了葡萄井凉糕的特别。
如今,打破传统外形和口味搭配的凉糕,更是使葡萄井凉糕家喻户晓。经过“凉糕一条街”商家的积极研发,目前,双河凉糕可选口味已近30种,造型也丰富多样。
不同口味的凉糕,用的糖不同,但必须是上好的白糖、冰糖或蜂糖,不能使用甜蜜素等其它甜味东西代替。糖有了,熬制的工艺也很讲究。比如,传统的红糖凉糕,红糖得切细后蒸化,然后再过滤,直到能起糖丝了,方可使用……一个环节都不能走样,才是正宗的葡萄井凉糕。
红桥猪儿粑:
糯软鲜香享誉四方
江安红桥猪儿粑以自身特有的鲜美可口享誉海内外,成为宜宾传统特色美食。
一个个猪儿粑晶莹剔透,温软如玉,好似白白胖胖的小猪;品之,油而不腻,米香、肉香浓厚,回味悠长。
江安县红桥镇肥沃的山水土壤气候,孕育了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独特糯米。
很早以前,当地人逢年过节就用糯米制作各种美食,款待客人,供奉祖先神灵。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前被王莽追杀避难到红桥,品尝到了做成“猪”形供祭祀的糯米粑,赞不绝口,提笔命名为“猪儿粑”。
至此,“猪儿粑”远近闻名。
在张献忠“剿四川”时,兵荒马乱,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眼看着年关将近,按习俗需敬献神灵,祈求菩萨保佑。但没有猪、羊贡品怎么办?
一位善良的老妈妈别出心裁,将家中仅有一点糯米,用石碓舂成米粉,捏成小猪样,蒸熟后当“贡品”,呈放在菩萨面前虔诚祈祷。她的一片诚心感动了天地。
从此,当地群众疾病减少了,气候风调雨顺。大家认为“猪儿粑”有灵气,其制作方法广为流传,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了宜宾知名小吃。
沙河豆腐:
香脆嫩鲜酥麻辣烫
很多沙河人喜欢做豆腐、吃豆腐,豆腐的做法有很多,但没有形成特色菜系。上世纪70年代后期,沙河人侯永宽对沙河豆腐做了一定的改良,受到很多客商、过路的驾驶员喜爱,由此,沙河豆腐菜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广。
制作沙河豆腐首先是精选本地优质黄豆,再用本地山泉在木桶中浸泡黄豆4小时左右,随后用手工石磨将黄豆进行磨浆,磨浆后立即烧浆,烧开浆后第一道工序为打渣,接着加水,等烧开后又打渣,这道工序完后用麻布提浆,接着用水瓢把黄豆浆舀到土缸里面,用稀释后的卤水慢慢地滴入其中,并不停搅拌。
这样搅拌四五次后,豆腐已经成形。接下来用木制的锅盖盖到土缸上,约10后分钟把锅盖掀开,用木瓢舀豆花放入沙木制的长方形模具中,模具内放一块麻布,面板上盖压紧,这样鲜嫩的豆腐块就成型了。
沙河豆腐具有皮绵肉嫩、色泽纯净的特点。可烹制近百种美味菜肴,因其香、脆、嫩、鲜、酥、麻、辣、烫等特色,享誉西南地区及浙江、北京、广东等省(市)的大中城市,其豆腐全席久负盛名。
沙河豆腐不愧为一枝独秀的“川南名肴”。主要有钟氏豆腐、麻婆豆腐、鸡哈豆腐、肥牛豆腐、荷花豆腐、黄金豆腐排、芙蓉豆腐、豆腐实景火锅、香香豆腐等100多个品种,因而沙河镇又享有“豆腐之乡”之美誉。
泥溪芝麻香糕:
唇齿留香一个世纪
清同治年间,一名游方僧人来到叙州区泥溪镇“川圣宫”,讲经诵佛,并用当地盛产之物制作各类特色风味、工艺精细的佛家点心供于佛像前,“芝麻糕”便是其中之一。游方僧人将其传之于人,芝麻糕便被流传了下来。
到民国年间,岷江河畔的泥溪古镇已是西去乐山,东下宜宾的水陆重镇,商客云集、市场繁荣。
1904年,泥溪镇上一条命叫“丁字拐”的老街上创立了溢香斋廖记糖果糕点铺,以制作经营芝麻香糕为主,自此,镇中老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芝麻糕,南来北往的客商也多购买芝麻香糕馈赠亲友,久而久之泥溪芝麻香糕以浓郁的异香和绵软可口、甜而不腻的口感而闻名遐尔,成为当地一大特产。
合什手工面:
拉面成丝工艺精湛
合什手工面工艺,是叙州区合什镇小镇传承千年的绝技,1986年获得了世博会银奖。2009年,手工面制作工艺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2012年,合什手工面获得宜宾市政府“宜宾名优特产”称号。
说起“合什手工面”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那时制作方法简单,仅是用手工揉面,擀面杖擀出简单形状,再用刀切,自做自用,不作商品流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什面的制作祖师们发现将揉好的面拉成丝晾晒干后能放置较长时间,可随时食用,生产数量才逐渐提高。
而这一阶段的手工面被称为“单柱面”。到了清末,人们对合什面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许多改进,将面条拉成细丝,用竹枝晾挂起来自然风干,再进行简易包装进入市场流通,在川南一代名声渐旺。
由于当时制作手工面是取合什特有的地下泉水,其独特的水质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都是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最后只有合什手工面被保留了下来。
叙府糟蛋:
特色佳肴中华一绝
它曾是国宴上的一道开胃菜,在新中国成立时,年产量就达30万枚,最高年产量60万。它曾盛极一时,不仅在国内许多大城市畅销,甚至远销港、澳、日本以及东南亚一带。它就是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的宜宾传统名特产之一——叙府糟蛋。
叙府糟蛋以鸭蛋、醪糟、白酒等为原料,经过选蛋、洗蛋、敲蛋、装坛、翻坛等几十道工序,制作时间长达一年,通常需要储存三年。
糟蛋以其风味别具一格、全国独有而成为中华一绝。它曾与五粮液、宜宾芽菜齐名同属宜宾三宝,因其口感细嫩、味醇甘美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1956年在全国食品展览会荣获“特色佳肴,中华一绝”美称。
内容来源丨宜宾新闻网
图文编辑丨李 莎
责任编辑丨胡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