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让我们过一个纸上心间的元宵节
今天是元宵节。
因为疫情,今年的元宵节注定会是冷清的。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在字里心间过我们的元宵节。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诗人笔下的元宵节,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欢喜愉悦与悲伤哀愁。
01
团
团
圆
圆
大部分情况下,元宵节是热闹而又明亮的。分享三首唐宋人的诗词,大家可以从中领略那时那地的元宵节,感受唐宋的气象,去并试着去体悟元宵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正月十五夜灯》
[唐]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生查子·元夕》
[宋] 欧阳修(一说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个狂欢的夜晚,圆月隐映在盛大而热闹的灯火中,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那在绚烂的光影中发生的或美丽或凄婉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中国人心中的元宵节。
灯火,首先与我们生命深处对火的崇拜有关。看到在灯火中穿梭的人群,我们似乎能够看到我们的先民围绕着篝火狂欢的情形。火意味着温暖与光明,是我们对抗黑暗与严寒的重要力量。
从东汉开始,元宵的灯火又增添了礼佛的元素,能破除愚昧的佛法智慧就如同世间明亮的灯火,让我们崇拜景仰。
我们将狂欢的日子选择在了新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严冬已然过去,家人团团圆圆。灯火给我们力量,同时,我们的力量还来自于亲人伙伴。
有灯火,有家人伙伴,有智慧,就有温暖与光明,就会走过严寒,迈入春天。所以我们要珍爱身边的亲人同伴,相信智慧的力量并追逐智慧。我想这或许就是元宵节欢快热闹背后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
相信温暖与智慧,相信冬去春会来,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元宵节,也是中国人绵延不绝的生命信念。也希望明年的此时,没有疫情与伤痛,我们和家人在一起过节,伴随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我们能够和他们讲讲灯火背后的故事,讲讲冬去春来的简单道理。孩子们的路还长,需要一些明亮而简单的生命智慧陪伴他们行走。
丰子恺《春节美景》
02
这几天看到有人说,我们真是有点倒霉,多少年也赶不上今年这么萧条的春节。和大家分享几首与元宵节有关的诗词。其实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悲伤与落寞,或许只是我们没有感知到而已。感知不到别人的伤痛,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最惨的。
《醉落魄》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宋徽宗赵佶在宋宣和四年元宵节的夜晚怀念他去世的妻子而作。
灯火依稀似去年,但是不见去年人。不管是万乘之君,还是普通平民,都永远无法避免生离死别带来的痛苦。尤其是在物是人非的美景之中,回忆可以带来温暖,却同样也可以唤醒伤痛。
五年后,宋徽宗遇到了更大的痛苦,靖康之变,他和儿子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国破家亡。在被押解北行的路上,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山河破碎,作为君主首当其冲。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内心的幻灭与痛苦,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无法幸免。我们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一首词,同样写于元宵节,她怀念当初的美好与欢愉,心中是无限的凄凉与哀愁。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依然是初春的美景,很好的天气,但是国运的衰微,个人命运的飘零坎坷已经让女词人对眼前的一切,毫无兴致,物是人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痛苦的愁绪无法排遣,便只是沉浸在当初的美好回忆之中聊以度日罢了。
有人说,因为疫情,我们应该取消元宵晚会,今年不过元宵节了。事实上,过不过元宵节完全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与他人没有关系。如果不愿意过,我们可以远远地看着,甚至可以避开那些歌舞升平,沉浸在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里。
公元1289年元宵节,一个名叫连文凤的文人写了一首诗:
不因灯火有元宵,
强把时光慰寂寥。
十四年来无此兴,
三更踏月过河桥。
他已经有14年不过元宵节了,自从蒙古兵攻占临安,南宋皇帝流亡。没有了故国,没有了带给自己信仰与归属的文明,就没有了明亮、温暖,灯火和元宵也便徒有其表,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然而佳节到来之时,心中的孤独与落寞却更加无法排遣,于是只能是久久地在孤寂的月夜下徘徊。三更月下寂寥的背影,这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的苦闷与彷徨。
03
团
团
圆
圆
通过前人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体验到一个丰富而多元的元宵节。因为疫情的缘故,我们有机会把目光从现实中部分抽离出来,更多地转向文字。其实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
文字是现实的反映,但是文字又不完全同于现实。现实在不停的流动之中,而文字则是可以停驻的,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可以永恒不朽的。现实是庞大而分散的,而文字则是相对深刻而聚焦的。
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如同朝生暮死的蜉蝣,很容易只是关注此时此地,远方似乎非我们目力所能及。而在文字之中,我们则可以看见更大的时空。大的时空可以让我们更加豁达理性。当我们站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里看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悲伤其实不算什么,我们所谓的成就可能也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就是时空的力量,它具有让人清醒理性的功能,因为理性,我们没有那么自大与狂妄。也因为理性,我们可以疗愈部分的失落与悲伤,人类在发展的历史中碰到过很多的困境与伤痛,我们有力量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这一次面对疫情也不会例外。
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似乎每天都在关注着现实,但其实我们与现实又缺乏真正的互动。有时候,我们的感官在动,我们在听,我们在看,我们在说,然而,我们的心其实没有动。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我们就会进入一种麻木无感的状态。
想起鲁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段文字。以前读过,就很有刺痛感,现在找出来读读,便更觉凄凉战栗。鲁迅先生在《小杂感》中说: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就是鲁迅先生看到的现实以及他的感受,当时是如此,百年后变化似乎也不是很大。他的文字中透着批判,包括对于自己的批判,也透着绝望,甚至有一种浓厚的悲凉。然而如同鲁迅先生的所有文字和他的生命气质一样,这段冷漠而绝望的文字不仅仅是批评,更是透着炽热的期待,含着一丝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希望。如果人类不能去克服这样一种姑且称之为“劣根性”的东西,事情就会越来越糟,当我们无法感受到别人的伤痛,我们就容易冷漠而封闭,变成一座座孤岛。而这些和人类披荆斩棘一路走来所依仗的力量是相反的,和人类所有美好的传统包括眼下的元宵节所包含的传统都是违背的。当大理可以扣留重庆的口罩,当医护人员无法回到自己所在的小区,我们得了另外一种病。如我一个医生朋友所言:有些病,已超出医疗范围了。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我们而鸣。
我们需要调整。我们需要去用心感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共情。或许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如前文所言,相对于现实,文字是相对深刻而聚焦的。好的文字都是有心人写给有心人读的。如果我们有心,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别人的情感,我们可以走出小我,与周围的人,与这个世界同悲共喜。那时,我们的个体生命会是柔软而鲜活的,我们人类这个群体才会凝聚并充满着力量。
希望大家能够在文字中感受到更大的时空,从而拥有更大的生命格局。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文字中摆脱个体孤独的狂舞,进入到彼此的悲欢,用一颗柔软而悲悯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那时,每一天都会是充满着光明、温暖与智慧的元宵佳节!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