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姓厨房到餐厅后厨,酱油的品类、渠道和品牌升级战开打了
文:陈啸
来源:筷玩思维(ID:kwthink),转载已获得授权
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中国人,这开门七件事儿都关乎一个“吃”字。民以食为天可是实打实的,这些与饮食相关的日常,每一样都能构成一个百亿、千亿级的产业。
其中,酱醋两样是除了必备的食盐之外,中国人最重要的两种调味品。特别是酱油,在中国的重要性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看。
微观层面,中华饮食一直以来都追求五味调和,调味料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酱油无论南北,无论家庭厨房还是餐厅后厨,都是给菜肴增色提鲜的重要调味品,能给菜肴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是主妇和厨师的绝妙武器,从古至今重要性都不减。
再看宏观层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0年来调味品行业的利润呈阶梯式上涨,到2017年利润总的规模已经接近300亿元,在巨大的调味品市场中,酱油的占比达到了43%,“老大”地位多年来也是越坐越稳。
无论是食品业还是餐饮业,对于酱油的需求从微观上很深入人心,从宏观上覆盖范围很广泛,可以说,作为“调味品之王”,酱油支撑了整个中餐的味道体系。并且就在当下,酱油正在走向升级之路,从很早以前的单一口味酱油,到现在的生抽、老抽、高鲜酱油……品种越来越丰富,功能性越来越强。
但相比于同样的酱油大国“日本”,中国的酱油无论在细分品类、品牌、渠道上都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在筷玩思维(ID:kwthink)看来,家庭的酱油升级是第一步,家庭对酱油的更高要求也促使餐饮业重视,逐步开始对以酱油为首的调味品进行升级。
一场餐饮微革命正在悄悄进行,无论是调味品企业还是餐饮企业,已经有先觉者收获红利。
品类升级
同在“大中餐”范畴的日本,酱油已经被做成了调料界的威士忌,成为了餐饮的灵魂。而这并非一日所成,日本的酱油升级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在90年代末,从脱脂大豆到以价格更高的全大豆为原料的“丸大豆酱油”;第二次是在20世纪初,有机酱油开始推广开来;第三次是2011年后鲜榨酱油和酿造酱油的普及。
在近几年,日本还流行起粉末式酱油,避免食物被淋湿以此来保持菜品的爽脆口感。
筷玩思维梳理后发现,一个总线条始终贯穿其中:酱油越来越鲜、越来越健康营养、越来越方便。酱油地位之高,不仅仅在家庭日常饮食当中,更是在大小饭店制作的各式料理中。刺身、寿司等日料搭配蘸酱油自不必说,“一滴入魂”的高级酱油做成的“酱油料理”,更是日本的顶级厨师才会给老饕们做的隐藏菜品。
相比之下,我国的酱油产业也在经历一轮类似的升级之路。
从普通酱油到后来的生抽,再到鲜味酱油、高鲜酱油、有机酱油等等,酱油同样经历了从咸到鲜的改变,口感更加美味,品类也在不断丰富。
从餐饮业来看,酱油的使用场景在不断细分,不同的菜系、料理用到的酱油也各不一样,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有了豉油、海鲜酱油、凉拌酱油、红烧酱油、火锅酱油、拌面酱油等等。单说对酱油的顶级追求,传统美食中也有“猪油捞饭”这样需要搭配绝佳酱油才能成型的餐品。
酱油的消费粘性极高,需求量大,不断升级、功能化细分,这些都是在迎合消费需求、引领消费趋势,餐饮业自然也要受到影响。家庭外出就餐频次增加,让消费者越来越看重餐厅的主辅食材的品质,调味料也不例外。不同口味、鲜度和功能的酱油在后厨愈加丰富,是酱油在餐饮业进行悄然升级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则是定制酱油的使用。
餐饮业的一大矛盾就是差异化和标准化之间的矛盾,既要有独特的菜品和口味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又要不能受制于大厨、提升效率而进行标准化改造操作流程。
这时,定制调味品就成为一种解决方案。
专供、定制调味品并不难见到:和合谷专用酱油、庆丰包子专用醋、呷哺呷哺专用麻酱……越来越多的定制调味品开始进入各大品牌餐厅,有的甚至已成为一些餐饮企业吸引顾客的秘方——最为普通的酱油却是差异化的一个利器。举个例子,顾客在海底捞点虾滑这样的菜品时,服务员会拿上特定的酱油给顾客。通过定制调味料,企业可以将产品和厨艺量化,一定程度上解决标准化问题。
不过,在更为广泛的餐饮店里,酱油的地位还并没有得到重视,使用方式也比较落后。对于大多数餐厅,还是主要靠菜品的升级换代来应对新兴的消费群体、消费理念的更替,调味料这样的细枝末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渠道升级
长期以来,调味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普通家庭消费者。酱油也不例外,经过激烈竞争厮杀出来的无不是组织了强势的销售团队,在各地各级经销商的渠道分发上下足了功夫的,典型的就是已经上市的海天,当年硬生生在地方酱油品牌林立之下,用销售铁军打出一片天地。
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外出就餐频次大幅增加,外卖、大小餐馆已经有了取代家庭、成为调味品消费主渠道的趋势。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调味品消费渠道中的餐饮采购、家庭消费、食品加工分别占比约为60%、30%、10%,其中酱油在餐饮渠道占比已经接近50%。
厨师对酱油的要求和家庭烹饪有所区别,主要是在上色度、颜色持久度、反光度等细节上有着各自的选择标准,也因此酱油在餐饮渠道的拓展升级,首先需要在产品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升级。
在调味料行业,已经有联合利华、雀巢这样的国际大企业瞄准餐饮渠道做产品升级和服务升级,结果就是依托餐饮行业的繁荣保持着在华的业绩持续增长。不过无论是联合利华还是雀巢,都没有做酱油品类,而是做的各种鸡汁和调味汁。
也有做餐饮渠道比较有优势的中式调味料企业,比如李锦记,其核心是蚝油类产品,进入的大都是高级餐厅的餐饮渠道。而在低端领域,则有一些类似酱油的产品“鲜味汁”来填补为数不少的小餐饮业态,因为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最低不得小于0.4g/100ml,鲜味汁的含量只有0.1,但也有酱油色,可以给菜肴上色,相比之下无疑性价比更高。
从整体来看,酱油类调味料还没有哪家占据了广大的中端餐饮市场。
原因可能要归结于酱油在中国是一种有着地方性的调味品,因此想打下全国的消费级市场很有难度,餐饮渠道更是如此,不是投入金钱就可以了,还要针对不同区域专门搭建专攻餐饮渠道的团队,培养有战斗力的销售人员,并且需要持续两三年的投入。
如山东欣和旗下的酱油品牌“味达美”,在攻入餐饮渠道时建了500多人的团队,全省核心城市的几乎每条餐饮街都有销售人员在跟店。
即使有着强大的经销商网络布局的海天,也没有专门做出成体系的餐饮渠道,在餐饮业主要还是靠性价比来支撑其在餐饮业的零散布局。
但如果最初就卡位餐饮渠道,在近年的发展路径也会不同。江苏的酱油品牌“伊利家”以鲜味汁起家,一开始就在餐饮渠道找到立足点,靠低廉的价格攻占各地餐饮市场,渠道做透、做起规模后则开始涉足更高品质的酱油产品,但仍以极致性价比开路,牢牢把控住餐饮渠道,在价廉的基础上做质优,以反向思维的方式强化餐饮企业对品牌的认知。
品牌升级
不少酱油品牌从批发市场起家,这种渠道不难进入也能走量,但其不利于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提升,附加值低、提价困难,容易被价格更低的品牌侵占。而餐饮渠道采购量大,忠诚度较高。
即使酱油企业意识到餐饮渠道的价值,开始在餐饮业大力拓展,依然需要很长期的时间来占据市场,一方面餐饮渠道对长期的品牌塑造要求更高,且我国酱油市场规模实在是太大了,一个个攻下绝对是一场持久战。
按地理区域,酱油可划分为五个主要的市场:华南、华东、西南、华中和华北市场,各地都能形成不同竞争格局,而各个地区的竞争焦点就在于品牌。
品牌之间差异的本质则来源于产品的差异。酱油行业和其他快消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由于地域和环境差异,在酿造过程中因微生物作用的不同,产品的风味也就不一样。
“怀念儿时味道”、“妈妈做的菜最好吃”、“外婆家的饭最香”……这些都是微妙的味觉记忆特性的最直接反映。人的味觉这种极强的“怀旧”特性,决定了调味品市场基本都是“老字号”,这也是调味品行业的一个重要壁垒。
“源头评说”是不同酱油品牌的塑造根基,是被市场验证过的。
全国酱油产量和销售收入排名前三的企业中,泛区域性品牌厨邦(美味鲜)起源于清代香山酱园、李锦记起源于1888年珠海的耗油庄;全国性品牌仅有海天一家,其也号称“诞生于清代佛山酱园”。
华南酱油企业更是名牌集中,除了厨邦、李锦记,就属历史悠久的传统品牌致美斋、珠江桥等了,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但是品牌如果仅仅着眼于强化历史来源,显然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
新的时代对味道的追求更多元化,与这样的大趋势相适应,酱油品类需要有更多的细分品牌,以多品类、多层级的价格实现对市场的覆盖。
这种形式的品牌升级在华东的酱油企业比较多见,欣和和巧媳妇等山东酱油以及淘大和家乐、老蔡酱油等沪产和外资品牌酱油对品牌历史源头并不强调,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原材料和功能性上。
例如,欣和旗下的酱油品牌就有六月鲜、味达美、禾然有机、遵循自然等多个子品牌,覆盖了从家庭到餐厅、从中端到高端不同层次的酱油需求。
多样化、多层次覆盖是品牌升级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要重视最核心的升级产品的品牌立足。当高鲜味酱油、有机酿造酱油在餐饮业里大幅度替换老抽、生抽成为产品升级主潮流下,抢占先机树立自己独特的高鲜味酱油品牌,是一段时间内的行业机会,一旦成为地域性品牌并继续走出去成为全国性高鲜味酱油品牌,其他品牌就很难再占据其市场。
在筷玩思维看来,高鲜味酱油甚至可以影响到其他调味品的市场,因为加入高鲜味酱油后,鲜度足够,鸡精、味精就成为非必要了,很容易就被替代。
一瓶小小的酱油,该如何塑造“高鲜”标签的品牌?从已经被外资收购的国产调味品品牌的发展可以看出,外资企业的一大优势就是做品牌建设,例如雀巢收购太太乐、豪吉之后,在包装、广告和营销上进行多重塑造,将这些品牌的品牌形象提高了整整一个档次。
眼下再看,雀巢收购美极、联合利华收购老蔡酱油、日本味之素买下淘大酱油、卡夫亨氏收购广州味事达,无一不是看中了中国调味品特别是酱油的市场潜力,未来的品牌大战将注定无比激烈。
结语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均消费的酱油量是3.7公斤。小小的一滴酱油,支撑着国民饮食的灵魂,也构成了庞大的商业土壤。以酱油为切入点的海天味业,已经做到1700亿左右市值,排名A股第36位,超越中国联通、顺丰控股、三六零,更是将中国国航、广汽集团等一批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碾压。
即使这样,酱油行业也还没到大品牌互相竞争的阶段,各品牌还各自有机会实现各种维度的升级,将区域品牌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品牌。
在我国的调味品业,味精、盐已经呈衰退趋势,复合调味料处于发展早期,酱醋等处于黄金发展时期,渗透率加大,量价都有提升空间。
随着2017年餐饮行业复苏、回暖,酱油的增速达到11%以上,在2018年乃至2019年,得餐饮者得天下的趋势将愈发明显,同时餐饮企业和调味品企业的合作形式也将更加丰富和深入,比如餐企提出需求,调味品企业来进行小批量、按需生产,帮助餐饮企业优化提升菜品体验等。
酱油在中国的可能性有多大,还将如何升级,可能比预想的更复杂和更有冲击性。
来源:筷玩思维(ID:kwthink),转载已获得授权
整理编辑:Foodaily每日食品网(ID:foodaily)
欢迎无条件转发至朋友圈。如有商务或转载需求,请添加Foodaily-Cherry微信(18261804307)。
日本国宝级酱油“龟甲万”风靡全球的秘密…中国酱油如何追赶超越?
Foodaily每日食品网联合全国城贸联新消费创新品牌委员会共同发起了“I See,预见未来!”新消费创新产品奖评选活动,面向食品、饮料等新消费品牌,希望发现并表彰那些从同类中脱颖而出的、最优秀的产品。参与奖项评选,下载参评资料包,请后台回复“I See 创新大奖”了解日程详情。
专注于食品&饮料行业的“产品&创新”
打造并分享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
商务合作:Zoey(微信:m694387875)
转载或加入社群:Cherry(微信:18261804307)
茫茫人海不再走失,加个星标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