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可以不懂喝咖啡,但要敢于装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九行 Author 老艺术家

作者:钟无艳

本文转载自九行公众号(ID:jiuxing_neweekly)


最近《权力的游戏》最新一集被吐槽镜头穿帮,一个咖啡杯赫然出现在龙母面前的桌子上。而权游官方Twitter现身承认:“这集出现的拿铁是个失误,龙母其实点的是花草茶。”



有网友评论说,这下名字长到咖啡杯完全写不下的龙母又多了个名字:南瓜拿铁饮用者。而老艺术家觉得,这其实不怪龙母,剧情太紧张了,喝杯咖啡压压惊。


在全世界都在叫嚣奶茶上瘾的时候,老艺术家默默端起了一杯咖啡。要什么奶茶自由,有咖啡内心就有peace & love。


不管你是速溶、挂耳还是手冲咖啡,尤其对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没有咖啡的早晨,是不完整的。能喝上手磨咖啡,苏大强都可以变成吴彦祖。



咖啡俨然当下年轻人迈入中产的标签式象征,即使坐在家乡的土炕上,杯中有挂耳,就能感受一种“只要心中有咖啡,哪里都是罗曼蒂克”的情怀。



在这以茶文化覆盖千年的版图下,咖啡还能独占一席,还能生长出独有的本土咖啡,这瘾我们早就沾上了,现在要戒,可比戒奶茶戒酒还难。


1

  咖啡瘾,一百多年我们就沾上了   


咖啡瘾大户伏尔泰早就被告诫别喝这种饮料,说是一种慢性毒药,喝了等于慢性自杀。伏尔泰一句云淡风轻,就搪塞了一切:你说的很对,它一定是慢性的,要不然为什么我喝了65年还没有死呢?


咖啡要是有瘾,在一百多年前,我们就已经沾上了。


△ 喝咖啡的民国女郎


咖啡传到我们这,最古老的传说是在明代末期,传教士和荷兰西班牙等商人往来时。等到鸦片战争时期,当时在唯一一个通商口岸广州,丹麦人开了一家咖啡馆,也就是中国的第一家咖啡馆。


但当时基本上给老外们解解瘾,清政府拒绝接受洋人文化,所以都没有什么华人前来消费。当时的咖啡在查嘉庆年间的《广东通志》里还被唤做是“番鬼的黑酒”。



△以前老上海的咖啡店


早年还没定“咖啡”这个官方名字前,译名五花八门,“考非”、“加非”……甚至在早期介绍西洋饮食小册子《造洋饭书》里还翻译成了“磕肥”,都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吸引那些想要控制身材的姑娘们。


△民国女学生喝咖啡的腔调


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在外滩,那时候的咖啡被上海人称作“咳嗽药水”。后来咖啡尤其是民国时期,融入海派文化的文人先驱们的社交圈子里,更是风风火火。


在咖啡馆里喝着咖啡,已经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的重要场景,男女角色约会时,在咖啡馆对男招待来一句:“Boy,两杯咖啡。”当然更多出现在办公室和客厅,以咖啡招待亲友的聚会场合。


△《色戒》中王佳芝坐在凯司令的那一幕,是受到这张咖啡馆老照片的启发


即便是资源匮乏的年代,老上海人家里的炉灶上,仍会煮着咖啡。上海人爱磕咖啡的程度,是连困难时期都不放过的,1961年上海发明的低成本“咖啡茶”,就是将下脚料的咖啡豆研磨成细粉,铺上糖粉一起烘干压制而成。



摩登小资的海派kol张爱玲最爱牛奶咖啡:“别人看我翻海明威的小说,以为我和他一样喜欢美式,其实这是误解,我喜欢喝奶咖,最好放低脂奶,这样奶腥气少些。”


洋咖啡恰如其分的和上海那代人的摩登追求贴合,从中产阶级以上群体扩散到普通职员市民阶层。咖啡早就不是咖啡本身,它更像是一种洋气摩登的象征,一种小资文化圈子的磁场。


△电影《花样年华》还原了那代上海人的神韵



2


  本土咖啡版图  

  比你想的还要庞大 


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咖啡吗?有的,我们本土咖啡版图,其实比想象中的更要庞大。




早在1884年,英国茶商首先将咖啡树引进了气候适宜的台湾,台湾开始种植咖啡。尤其是到了日据时代,台湾咖啡开始盛行。


而1892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从越南带到了云南,是中国大陆最早关于咖啡种植的记载。


其实这些国外传教士更多是为了一解自己的咖啡瘾,而作为世界茶原产地的中国,大家对咖啡种植这件外来饮品多少都存在着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都没有规模化。



目前我们中国的咖啡种植产地主要集中在台湾、云南、海南部分地区,四川、两广地带也有少部分属于咖啡带,可以种植。


真正商业化种植生产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为了满足东欧和苏联国家的外交需求,云南的保山市潞江坝成为了全国第一个阿拉比卡种咖啡生产基地。



现今的云南咖啡,已经扛起了中国精品咖啡的大旗。咖啡产量总值占到全国的98.3%。云南咖啡属阿拉伯原种的变异种,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而成,一般称为云南小粒种咖啡。


云南自然条件与哥伦比亚十分相似,即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出产的小粒咖啡属醇香型,其质量口感类似于哥伦比亚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



海南咖啡也是我国咖啡版图上不能被替代的一块,最早是由华侨引进咖啡苗种植的,经过海南岛的风土条件驯化而成其独特的芳香。


最负盛名的要数兴隆咖啡和福山咖啡,当时周恩来来海南视察,就曾喝过兴隆咖啡,赞起为佳品一流。福山咖啡的创始人来源于广东开平的华侨,从印尼经商回来引进咖啡生产的。



海南咖啡虽然产量不比云南,但品种多为大粒种和小粒种杂交而成,咖啡豆饱满圆正,当地人喝咖啡的习惯,更偏向于南洋风情。


在海南,约人喝茶叫“老爸(老伯)茶”,约人喝咖啡也有入乡随俗的叫法:”要不要一起去打锅 B 针?“ 锅 B,是海南人对咖啡的口头称呼,马来语和闽南语的杂交,英文里写成 Kopi。


现在市面上的“白咖啡”,大多是用混合咖啡豆、加糖、加脱脂奶制成的三合一咖啡,也是南洋华人们怕深度烘焙的咖啡燥热而创造的。


在海口兴隆等地的早茶店,如果你说来一杯兴隆咖啡,就默认是咖啡加炼乳,只加糖应该叫咖啡欧。这里的人一壶茶、一杯咖啡、一个面包,就是一顿南洋风味的早茶。


△《早餐中国》里海南海口的一家老爸茶馆


而早早萌芽的台湾咖啡,种植在亚热带,又有明显的雨季。大多种植在嘉义阿里山、台南东山、云林古坑的荷苞山、惠荪林场等地。荷苞山的咖啡豆风味接近中南美洲豆,有柔和的酸味,口味均衡。


台湾人喝咖啡就像是全民运动一般,不只是咖啡馆,连速食店都可迅速喝到咖啡。据说在惠荪林场附近国姓乡的路边咖啡馆喝一杯“台湾咖啡”花的钱,甚至比在目前全球最高的台北101大厦喝正宗的意大利Lavazza咖啡还要贵。



香港虽然没有自己的咖啡生产种植地,而且长期受英派熏陶下的港风,咖啡却能生长出独有的文化。




在香港茶餐厅可以叫“咖啡走糖”,也可以叫“飞沙走奶(即黑咖啡)”也可以叫“鸳鸯”,香港独创的鸳鸯精彩之处,是居然能把中国红茶和西方咖啡,混杂碰撞出一股浓烈又醇厚的香气。


盛在精致的白瓷碟端起来配菜。无论叹茶还是叹咖啡,都是市民在忙碌的日常中偷得一日闲的享受。



而香港人还创造了全世界最难喝的咖啡——ICAC廉政公署咖啡。一句“请你到ICAC饮咖啡"无论是香港电影作品还是真实情况,都已经融进了香港人的咖啡情趣里。


无论你是香港富豪、坐拥大权的政府高官、还是一个小小的公职人员,都得小心警惕这杯咖啡。懂的人知道这咖啡到底有多难喝,但就算再难喝,也不是你有钱就能喝得起。


△廉政公署咖啡有多难喝,看看就知道了



3



   当代青年,全靠咖啡花式续命   



你为什么戒不掉咖啡?


现代的年轻人只会嚷嚷着要戒掉咖啡,早应该把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据鲁迅教过的学生许钦文回忆,鲁迅平常喜欢喝茶,很少喝咖啡。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写过,吃完饭,茶房端上咖啡,鲁迅向正在搅咖啡的许女士看了一眼,对她说:“密丝许,你胃不行,咖啡还是不吃的好,吃些生果罢!”


△猫在内心os:为什么我不是加菲


但老艺术家猜测,鲁迅先生只是与咖啡相爱相杀,《鲁迅日记》亦有多次关于咖啡的记载,不过打了马赛克,写作“加非”。也许他只是在别人工作的时候把咖啡给喝了,还喝夫人密丝许的咖啡。


这句座右铭肯定还会被咖啡瘾患者diss,因为现代的人,不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而是喝咖啡和工作完全就是天造地设,要同步进行的一对儿。


没有咖啡,一天的清晨没法开启,工作就进行不下去,让社畜闻着落泪,熬夜党再也无所遁形,甚至还有整天把咖啡当水喝提前骨质疏松,咳断3根肋骨的新闻。



喝咖啡,从小资小众到如今成了现代都市人最in的日常仪式。有的当健身减肥的最佳饮品,有的当最能入口的社畜良药,有的是真的爱喝咖啡到上瘾,有的只是为了迎合当下一饮而尽……不管是哪一类人群,咖啡或多或少地在宣示着有品中产的主权。



曾经以为速溶咖啡就是咖啡全部的我们,直到越来越多的咖啡厅,还有港式茶餐厅的引入,我们才懂得原来咖啡还可以不是粉冲出来的,甚至流传着当代咖啡圈的鄙视链——你说靠奶茶续命,身上90%的奶茶和10%的水做成的。


咖啡精们会告诉你:不好意思,我是靠咖啡续命的,哪天要是缺了咖啡就浑身难受。



而在咖啡圈内,这种鄙视链battle得比圈外更加激烈。喝手冲的>喝美式的>喝奶咖的>喝挂耳的>喝速溶的。


站在咖啡鄙视链最高端的,秉承着又苦又浓的黑咖啡都是原汁原味的真谛,喝无糖的鄙视微糖的,微糖的鄙视半糖和all in的。当代人都是越苦越高级,越虐越抖m越高级。


你还跟我装什么格调——“拿铁太老套,要选就选馥芮白”,不好意思,无论什么拿铁馥芮白,还是焦糖玛奇朵、卡布奇诺和摩卡,统统都是浓缩咖啡+蒸奶罢了。


一杯好咖啡,讲究冲煮的器皿才是他们在乎的。在他们看来,喝手冲的>喝虹吸的>喝意式特浓的>喝美式的>喝奶咖的>喝挂耳的。手冲咖啡才是当今精品咖啡时代最流行的咖啡冲泡方式。



不好意思这里没有速溶,要知道在他们世界里,速溶咖啡就是咖啡因,跟咖啡完全是两码事儿。


然而作为当代职场办公室必配的咖啡修养,真正大多数还是处于鄙视链最底端,混合了奶精和糖精的三合一速溶咖啡,慰藉的是长期熬夜加班的小白领们;真正能有闲为一杯咖啡等上两个钟的,不是摸鱼党,就是能给全公司发工资的人。



再奇特再稀少昂贵的猫屎咖啡,也不过是用来炫富,实则夹杂着有些残忍的自然真相,不见得有比速溶咖啡高贵到哪去。


那些各种程序都精准贯之的精品咖啡,比真正地道的路边摊野生咖啡,贵的可能不过是手工和时间成本,还有看似高档次的包装而已。


我们对咖啡的追求愈来愈精致高标准,但无论如何,个人喜好不分高低,这种鄙视链你可以当玩笑视之一笑。无论哪种嗜好,都是一种追求更舒适更自由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当下的心境,比什么都重要。



当你带着一身疲惫,遇见一间能让你暂时透透气的咖啡厅,坐下来偷得哪怕只有十分钟的闲。你会觉得,一座城市的街角有一间咖啡馆,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不说了,老艺术家要去泡杯速溶咖啡压压惊。



参考资料

[1]中国第一家咖啡馆出现在广州  羊城晚报

[2]毕竟不算太坏,还可以吃吃考非 河马旅居

[3]咖啡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每日咖啡资讯

[4] 早期上海电影中的咖啡文化与Party社交

[5]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以茶与咖啡两种文化为例

[6]寻遍海南,只为那一杯最平民自在的南洋咖啡 


本文经“九行”授权发布

九行 |《新周刊》旗下的新锐旅游平台


专注于研究一切不正经的旅行艺术

你的城市有什么值得观察?不如来看看诊疗单

奇遇记 | 旅行观 | 格调局 | 觅食计 | 城会玩

分分钟十万灵感


九行


猛戳二维码,老艺术家带你喳火箭云旅行


整理编辑:Foodaily每日食品网(ID:foodaily)

欢迎无条件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本文,请直接联系原作者授权。

相关阅读推荐


咖啡“七十二变”,如何玩转包装创新?

咖啡、茶、可乐:饮料界的定位争夺战

我们研究了日本的咖啡饮用习惯,想给中国的咖啡大战一点参考


关于我们 

专注于食品&饮料行业的“产品&创新”

打造并分享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

商务合作:Zoey(微信:m694387875)

转载或加入社群:Cherry(微信:18261804307)

茫茫人海不再走失,加个星标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