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读 l 2018年中国植物肉产业报告

以下文章来源于何以为食 ,作者GFI

文:GFI

来源:何以为食(ID:WFDinner),转载已获得授权


通常,「味道」被认为是人们选择食物的决定性因素。大多数人正是因为味道而选择了肉食。

 

联合国预计,全球人口将在2050年突破100亿。那时,人们对肉食的需求将增长近70%。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中国肉类消费量占全球肉类消费量的28%。怎样才能在不破坏自然环境、不伤害动物福利和公众健康的基础上,满足人类对美味食物的需要呢?

 

新的趋势已然到来。

 

一种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是,完全使用植物来制作肉类产品。

 

在美国,以Beyond Sausage和Impossible Burger为代表的植物肉产品宣称,肉食可以提供的味道、质地、整体体验,植物基食品也可以做到。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佛教信众(全素或部分素食)的缘故,很早以前人们就能吃到各种各样的肉类替代品。不过,中国还没有开启植物肉产业2.0时代。2.0时代的植物肉,不仅能吸引素食者,也能吸引杂食者。


那么,面对植物肉产业这一新兴趋势,中国市场有何反应?新兴的植物肉食品与中国古来有之的肉类替代品有什么不一样呢?  植物肉产品在中国发展前景如何?会遇到哪些阻碍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Good Food Institute(以下简称GFI)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国植物肉产业报告吧~

 

  

1

  生产植物肉产品的中国企业,

  你熟悉哪个? 


BeyondMeat上市后,植物肉风暴席卷全球。上个月,在上海的一个博览会上,Beyond Meat的摊位前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消费者。

 

目前,生产植物肉产品的中国企业发展如何呢?


根据CEVSN(中经视野)估算的2018年总销量(注:对于奇爽和金菜地,包括除植物肉产品之外的一些动物产品),列出2018年排名前十的中国公司,如下表(列表按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



中国国内生产植物肉产品的企业主要是中型私营企业。整个市场相当分散,没有企业占据近乎垄断的地位。大多数品牌的市场份额都不到3%,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由大量小规模企业构成。较大规模的植物肉企业开始影响市场上较小规模的品牌,并在口味和质地、产品范围和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

 

虽然这些品牌在主流社会中都并不出名,但也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植物肉公司,如「齐善」、「功德林」。这些较大规模的公司往往拥有一些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顾客群体,包括佛教寺庙、专门的餐厅或餐饮宴会,以便专业厨师为消费者提供美味和令人愉悦的植物肉类餐饮体验。它们在电子商务中业务量较小但在不断增长,并着重发展B2B业务。由于中国各地口味和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他们需要依赖分销商开展B2C业务,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2

  投资植物性食品行业的细分领域  

 

过去十年里,在植物性食品行业的投资不断增加。仅2018年一年间的大型交易数量就是过去九年的大型交易数量之和。该增长趋势始于植物性饮品行业,最近开始出现在植物性零食行业。

 

植物性零食的出现


总的来说,中国的零食业消费增长迅速。预计到2020年,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市场价值可达4440亿美元。现今的市场基本上是零散的,所以只要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便利以及食材和产品形式创新的综合需求,新品牌较容易进入。新的植物性零食品牌打着“无负罪感地吃零食”的旗号,正中消费者下怀。这些投资布局使人们得以一窥中国新兴企业中植物原料创新的现况。

 

PavoMea是百事可乐中国区前高管创立的鹰嘴豆小吃品牌。通过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零售分销,PavoMea在2017-2018年期间吸引了包括老鹰基金和联合风投(Unity Ventures)在内的投资者的三轮投资。

 

小吃品牌菇滋菇滋推出了一系列低温加工制成的蘑菇片,酥脆又芳香。2018年,该公司从琢石投资、QM天使投资和如川投资获得了一笔Pre-A轮投资。

 

大多数吸引中国投资者兴趣的植物性零食并不是动物性产品的直接替代品。然而,零食在中国正迅速成为“第四餐”。他们甚至成为了部分正餐的替代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植物性零食行业的发展使植物在中国饮食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投资植物蛋白饮品的公司

 

蛋白质饮料领域没有早期投资,但零售业货架上堆满了不断轮换的新型植物饮料。为了扩大产品选择并激发消费者的兴趣,食品和饮料公司进军植物饮料领域,大大提高了该领域竞争的激烈程度。事实上,中国大多数主要的食品品牌现在都有开发植物饮料的计划。有些公司利用内部研发来推出新品牌,例如,果汁巨头汇源、糕点大王达利食品以及中国旺旺。也有一些公司开始与新兴公司合作。

 

2014年,蒙牛乳业与北美食品巨头WhiteWave Foods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将蒙牛的产品线从乳制品拓展到植物蛋白饮料。

 

2015年,可口可乐(Coca-Cola)中国公司收购了上市公司厦门粗粮王,使后者成为可口可乐王国的一部分。厦门粗粮王是中国绿色品牌的代表,是一家生产植物饮料的公司。该品牌的饮料使用多种谷物成分,包括绿豆、红豆和核桃。

 

2016年,拥有太平洋咖啡和连锁超市Ole’的多元化控股企业华润集团投资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将瑞典燕麦饮料品牌Oatly引入了中国市场。

 

这些公司的举措使植物饮料不仅存在于Ole’这样的精品超市,也能出现在一线至三线城市的便利店中,让全国各地的广大消费者都能够获得。


植物蛋白饮品的市场价值从2007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82.5亿美元,增长了7倍。对乳糖不耐症的日益关注可能会进一步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有的公司是为了多元化产品而开始发展植物性饮品,而另一些公司则直接押注于植物性饮品战略。坚果类蛋白饮料品牌养元(六个核桃),成立于1997年,2018年成功上市,现已成为最大的核桃饮料品牌,它用高蛋白含量和对大脑有益的形象成功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现有食品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年轻公司进入该行业的门槛很高,因为他们需要与那些无论在发达还是欠发达城市都已具备成熟分销网络的大型公司竞争。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使蛋白饮品的市场份额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当然,企业也乐意与准备好扩大规模的初创企业合作。

 


技术支持植物性食品发展的初创公司起步晚,但正在奋起直追

 

科技初创企业在中国蛋白质替代品行业的活跃度较低。但素食星球是一个例外。这是一个有社群属性的媒体和电商平台,它在2016年完成了266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

 

在研发蛋白质替代品的技术领域,创新正在发生,例如人造肉、酵母工程、发酵技术和能够发现新的可食用植物的机器学习技术。相比中国的其他科技领域,以上提及的技术正在以更有活力的姿态发展。

 

中国投资者也已经开始支持国际初创企业,以帮助这些公司的技术在中国未来市场上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中国首家食物领域的加速器及创投机构Bits X Bites在2018年投资了以色列的两家初创企业:一家是与美国的泰森食品(Tyson Ventures)一起投资的细胞农业公司未来肉类科技公司(FutureMeat Technologies);另一家是鹰嘴豆蛋白公司InnovoPro。

  

3

  产业一览  

 

2018年,国内植物肉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61亿元人民币(约合9.1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尽管中国2018年的GDP增长率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低,仅为6.6%,但植物肉产业的增长率在过去五年中一直稳定在13.5%至15.5%。相比之下,2018年美国植物肉类市场规模达到6.84亿美元,年增长率为23%,而美国GDP年增长率仅为2.2%。

 

消费者洞察

 

CEVSN开展了一项面向消费者群体的调查。调查显示,尽管超过90%的调查者不自称为素食主义者、蛋奶素食者或鱼素主义者,但86.7%有食用植物肉产品的经验。此外,13%的非素食者愿意成为素食者,他们的主要出发点是健康和减肥。目前,中国约有5000万名广泛意义上的“素食者”,包括蛋奶素、鱼素、灵活素食主义。但由于目前没有对严格素食主义的官方统计数据,所以该数据不包含严格素食主义者。许多佛教信徒遵循佛教传统,选择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两天中不食用肉类产品。这一饮食习惯与西方的无肉星期一运动和香港的绿色星期一运动类似。

 

植物肉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他们的消费占2018年总销售额的43.6%。

 

近一半(46.9%)的植物肉产品消费者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25.7%的消费者年龄在18岁以下。

 

目前国内在植物肉产品方面主要消费的是零食,如素牛肉干。这些产品注重口感,相对健康。主要的消费群体年龄在35岁以下。

  

植物性食品原料

 


中国植物性食品常见的原料包括大豆、魔芋和食用菌。在中国,魔芋经常通过干燥处理以生产魔芋粉,然后用于制作各种植物性食物,比如模仿某些质地,如鱿鱼、虾和动物脂肪。食用真菌,如香菇,通常通过浸泡、挤压或压碎加工,然后用于素肉松、素肉干、素牛腩等产品中。


中国每年生产超过1200万吨大豆、40万吨魔芋、1700万吨食用菌。大豆是中国植物性肉类产品的主要原料,占市场的75.8%。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加工蛋白质的主要出口国。2013年,中国出口了近13万吨浓缩蛋白和合成蛋白,而进口量仅约为200吨。就2016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有能力加工全球79%的大豆分离蛋白,全球50%的大豆蛋白和全球23%的大豆浓缩蛋白。


2017年,中国七家豌豆生产商的年加工总量为67,453吨。照扩张计划,到2019年底将达到每年146,313吨。豌豆的成本通常是大豆的几倍,几乎所有在中国加工的豌豆蛋白都是用于出口的原料。


另外,对大豆类产品的过敏或把大豆作为过敏原的看法在中国市场并不常见。

 

加工技术


目前,中国以植物为基础的肉类产业采用了三种主要的加工技术——挤压蛋白(extruded protein)、纤维蛋白(fibrous protein)和热导凝胶蛋白(heated-induced gel protein)。就产量而言,应用挤压蛋白技术获得的产量目前是其他两种加工方法能获得的产量的两倍,从2014年至2018年,应用这三种加工技术获得的产量以相对稳定的12-15%的速度增长。随着植物肉产品变得更主流,目标消费者扩展到素食主义者以外的人群,人们将需要更完善的加工技术以提供更多的植物肉。

 


监管和政策


食品安全是监管、监督的重点。近几十年来,由于臭名昭著的食品安全事件,包括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地沟油以及许多其他食品安全危机,媒体和公众情绪持续发酵,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忧心忡忡。公众很难相信国家食品供应链和行业认证。与此同时,中国的购买力和消费者对国际潮流、对健康和营养产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在零售业和食品服务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与同类型身陷负面新闻的国内产品相比,进口产品通常会大受欢迎。

 

新型食品成分,通常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受理审批。新型食品成分不包括转基因生物(GMO)、健康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新的成分是否涉及转基因(GM)是特别重要的问题,这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安全、道德和环境。目前,国家允许进口大豆和玉米等转基因作物进行工业加工,但不允许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用于食品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 一些转基因成分申请仍在等待七年或更长时间的审批。

 

与此同时,任何新型的非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成分都可以比较顺利的通过聚焦安全评估和合理的国内需求的审批程序。在批准的新型食品成分列表中,已经有许多与植物基产品相关的项目。


注:GFI报告仅涉及中国大陆地区,不涉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数据。

 

GFI报告对“植物肉”的定义是:指那些通过模仿动物肉的味道、质地和外观来直接替代动物肉的植物基产品,包括 “素肉”或“仿荤”,如素鸡、素鸭、素香肠、素肉丸等等。但不包括未明确标记为肉类替代品的一般大豆产品,如豆腐和豆腐制品,因为它们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本就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真菌和藻类产品根据生物学分类不属于植物产品,但它们也属于GFI报告所说的植物肉。

 


整理编辑:Foodaily每日食品网(ID:foodaily)

欢迎无条件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本文,请直接联系原作者授权。

相关阅读推荐


2019年爆发增长品类预测:植物基素肉和培养肉的夏天是否要来了?

“人造肉”头部企业盘点:11家公司融资总额12.8亿美元,多数为植物蛋白肉

让你吃人造肉的3个人,和地球的新未来


关于我们 

专注于食品&饮料行业的“产品&创新”

打造并分享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

商务合作:Zoey(微信:m694387875)

转载或加入社群:Cherry(微信:18261804307)

茫茫人海不再走失,加个星标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