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闽龙栖行记
闽地行,得友相邀寻访龙栖山,图文以记。
闽越
从楚地到闽地的高铁设计时速不够高,武汉到福州大约六小时。楚是一种植物,而闽是一种动物。
远古称为闽的地域,比今天的福建省要大,包括了浙南台州温州和粤东潮汕等地,《周礼·夏官》统称七闽,春秋时属东南越。有说古闽人以蛇为图腾,“闽”字的虫表示长虫,就是蛇;门用来表音。
福建则是唐以后的地名,福州为闽江入海处,建州在今天的武夷山一带。合称福建,就像江宁和苏州合称江苏。
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将乐县,属武夷山东南延伸支脉。
我的第一印象是“区社合一”,保护区管理局负责境内的乡村社区管理,在全国都少有。
乡民老屋前,陶诗随鸟鸣声飘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本地居民主要是客家人,热情接待我们的书记姓熊,让我想起了楚王。交谈间问到祖籍哪里,书记说祖上自唐代从江西来,已在本地传了三十七代。族谱上写着江陵两字,这说明更早的先祖是从楚地的荆州迁到江西,之后再进入福建。
山民砍柴的刀具
龙栖山早前有一个银矿,现在还保留了一个传统的纸厂。四百多年历史的风雨桥见证了当年的繁盛。
廊桥画梁
龙栖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行的印象之二是水,龙栖山因“龙潜于此”而名。
溪水在我们的住地周边绕了一个大弯,斑头大翠鸟喜欢这样的生境。
我们沿溪寻觅三天转了五趟,只有小翠(普通翠鸟)站在圆圆的石头上欢迎我们。大翠不见影,或许是缘份未到,或许是留个念想,下次再来。
正好上期的《中国鸟类观察》杂志封面鸟种是斑头大翠鸟,借图一用。
走进保护区标本馆,镇馆之宝是一只华南虎。据说1980年代从村民手中花了3万多元买到,那个年头可是一笔巨款。华南虎与福建的渊缘,从拉丁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就能看到,最后一个单词中的"amoy"正是厦门。
也有人说,闽字的这个虫,不是长虫,而是大虫。武松打虎记得么,“好一只吊睛白额大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穿行在龙栖山林中,山水之间,藏龙卧虎。
清心
偶遇白鹇踱步,惊飞红头咬鹃,都来不及用相机记录。罢了,留给拍鸟的大爷们去蹲守。
用手机拍植物就简单了,大片的竹林围绕着古树,周边大大小小的南方红豆杉层叠成林。
1996年立的标牌,树龄1570年。植物专家如何测定树龄呢?
见过很多次红豆杉都在夏季。看到秋季挂果却是第一次,摘一粒成熟的红豆放进嘴里,粘粘的,微甜。
有古树还有古庙。
山上有一处仙人堂,供奉着龚刘杨三位祖师爷,庙堂里香火不算旺。碑文记载唐代建庙,屡建屡毁,今人捐款把上香的路铺了水泥。
仙人堂只有一位住持,时有村民上山做住客相伴。我们一大早来到时正逢低温,雨不止鸟不鸣。住持邀我们到屋内烤炭火,住客给我们煮面炸油饼。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观鸟人喜欢远离城市,可真的要过这样简单的生活,我们能够呆上几天?
遥羡当年陶渊明“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辞官采菊东蓠,成隐逸诗人之宗。
庙前的茶园浮现在云雾中,我猜肯定产好茶。园前一块木牌上的文字提醒游客,私自偷采要罚多少多少,后半句是“到时勿谓言之不预也”。呵呵,抱朴含真,傲然自足。
寻山
鸟儿寻山为揽食,乡民寻山为生活,文人寻山为吟诗,鸟人寻山为哪桩?每到一个自然保护区,都会体味一种城市里没有的空灵,我们为追寻万千物种。
山川阻远,卉木繁荣。我是举起相机随手按快门的那种,只留记录,不求大片。
镜头追踪一群飞过的赤红山椒鸟,一会儿把天空做衬底,一会儿让密林做背景。我好喜欢这种感觉,鸟儿在寻山,我们在寻鸟。
除了鸟,近两年我喜爱上拍蝴蝶,十一月的龙栖山,蝶已经不多见。蚜灰蝶是食肉的,专攻蚜虫,像不像斑点狗?
傍晚的龙栖山气温降到十多度,一只蛾子在眼前一晃,怎么觉得是只蝶?我追了过去,在杂草中蹚了好久,衣上沾满了各种植物种子。好在总算拍到了,不止一只。回后查图鉴,应该是德锉灰蝶,两只色彩有异,是雄雌吗?
下面这只是长尾褐蚬蝶,因为翅总是半张开,似打开的贝壳而称为蚬蝶。
山上茶树很多,有茶树的地方连纹黛眼蝶也很多,不知是喜欢访白色的茶花亦或茶树与它是寄主关系。
离开龙栖山,与友分别。从闽地回到楚地的第二天参加了一个体验教育论坛,我记下一句:不去看世界,哪来的世界观?
想要改一词:不去观自然,哪来的自然观?
〈完〉
你也许还喜欢: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道大自然观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