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方桌上的村味,满满的乡情乡愁

2017-06-21 张弯 微聚庐江
点击上方“微聚庐江”可订阅哦!



大方桌上村味浓



村间屋舍,不管是宽敞大气还是简易朴素,进得大门,迎面入眼的总会是一张方方正正的木制大桌,再辅以四条长板凳环围摆放,堂屋的端庄威严、高格正统便不言而喻显现出来。


大方桌,文雅称呼为八仙桌,直白随意点就叫大桌子。作为乡村家居必备之重点器具,四平八稳,端坐堂屋,曾见证了一个时段乡村的苦乐年华,风情习俗。



寻常时日,大桌子最主要的功能当然是为吃喝大事服务。开饭时辰,一家人围桌而坐,纵是粗茶淡饭,然老幼环绕,筷碗交集,大人将孩子喜欢的菜往他面前挪一挪,女人将碟中未尽的汤拨拉到刚放下酒杯的男人饭碗中,满桌满堂屋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温馨。而一旦客至或成红白喜事的正席,立马就与传统习俗相关联起来,从桌上菜肴的多少到坐桌人的数字、位置等等,都得按照既定礼节或套路来。


比如这桌上摆放的菜碟之数,按红白喜事界定为双和单,泾渭分明,半点马虎不得。而坐桌之人的位置更有讲究,以门朝南方位为例,进门最里面的一方为上方,平常逢时过节的客聚言欢,通常是舅舅或舅爹一类主妇娘家至亲的专享宝座;如果为嫁娶婚庆酒席,“做个红媒添十岁”的媒人月老理所当然“高高在上”于此位。尽管明日“新娘进了房,媒人甩过墙”,但今日这个位置却是任谁都不敢撅屁股拱进来;倘然为建屋上梁,木瓦工领头师傅则当仁不让在此高坐。


其后是上方的左边,即太阳起山的东边,东边为大,坐客多为近邻和家主的交情朋友,有句俗话讲“住家要好邻,出门靠朋友”嘛;它的对面也是西面为小边,一般普通客人和平班辈村人皆可安坐;屁股朝大门的一方叫下方,也是酒席上的特别座位,该位置的坐客在享受正规宴席款待的同时必须要付出辛勤劳动,一个负责执掌“酒壶把子”斟酒,一个负责接碟摆菜,这两人多为年轻小班辈人,为了完成任务通常都是“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的。



乡间的大方桌子也是乡村淳朴民风的最直接展示。各种摆宴大事,宾客云集,少则五六桌,多则一二十桌,这种情形下,多数人家的桌子板凳都要请出来。关于这搬桌子亦有讲究:是喜事,桌子被搬用后,主家必挨门挨户给扛送回来,并同时捎上喜糖果,殷勤言谢 ;反之,桌板凳就要各家自己派人前去找寻,寻到了扛着就走,招呼也不能打。


大方桌子在过年祭祖这样的时节中更有规矩:寻常时日桌缝都是朝大门的,祭祖时桌子必须调个方向,桌缝横过来。祭祖结束,再还原成以前的摆放,开始一家人欢乐祥和的年夜饭……



大方桌子最荣耀的时光当属以前玩灯舞狮时为表演而搭成的方桌阵,玩灯人在一张张桌面上显身手,秀绝技,“黑鱼过埂”,“蜻蜓点水”,“拜四方”,“过火焰山”等等挪腾跳跃,招招式式,惊心动魄。


大方桌子在民谚里也有不俗的表现,你瞧:形容人说话没大没小不懂规矩叫“桌子板凳一样高”,调侃事情多为“大桌腿,板凳腿——尽是四(事)”,为人处事光明磊落则是“好鞋穿到脚上,好话摆到桌上”,做事情瞎忙活“桌底下打拳,没处抻劲”等等。大桌子还有一项特别的功能,曾承载过乡亲父老闲暇时消闲解闷的“码砖筑长城”,你听打麻将时缘桌而生的消遣术语多有味道:

“屁股朝大门,不输就是赢。”

“三差一,急着哭。”

“头牌臊,二牌到鸡叫;二牌是个鬼,摸个大桌腿”……只是后来经济条件的改善,大桌子的这一功能被麻将机一阵风地收纳兼并,木桌上那特有的脆脆洗牌声终渐渐淡隐沉寂。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村庄的自然萎缩,大方桌的身影越来越稀疏。如今城里的桌子用纯原木做的很少,玻璃、大理石、不锈钢等竞相炫彩,也少了那些正方正角的讲究。常挂在人们嘴上的“桌面”,甚至已非这种四条腿的蛮物,而是显示器上浩瀚无垠的花花世界,现代人的嘻笑怒骂,爱恨情仇俱蕴藏其中……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请点击图片查看





觉得不错,赏个ZAN 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