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庐江1人入选非遗传人!

微聚庐江
2024-09-24

7月2日,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

第七批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其中,合肥市共有17人入选,

庐江小红头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江入选


庐江小红头

合肥17人入选非遗传人,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共八大门类,分别为:巢湖民歌传承人雷玉君、莲湘舞(肥西莲湘舞)传承人卫国、庐剧传承人刘长芬、庐州大鼓传承人江义阔、庐州太极拳传承人倪世清、庐州内画传承人姜洪亮、庐州木版水印传承人王泽龙、庐阳殷氏字画传承人殷汉高、庐州面塑传承人武建付、葫芦雕刻传承人姚瑶、巢湖树雕画传承人尹元红、宫氏彩绘贴金传承人刘大宏、庐州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朱志刚、纸笺加工技艺传承人方春希、小红头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江、清介堂膏药制作技艺传承人胡来仙、许氏脉诊传承人许跃远。


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王进雨介绍:“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拥有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9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101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庐江小红头


“小红头”,是庐江地区的特色传统名点。其形似蟠桃,小而圆,状若铜钱,色泽金黄,香甜酥松,细腻无渣。因顶端用食用色素染上一红点,故而得名。

据地方志书载:光绪八年(1882),朝鲜内乱,禁军犯王宫,杀大臣,王妃失踪,烧日本使馆。时朝鲜为大清朝附属国,应朝鲜国王求援,清政府特派淮军名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率部东渡,援朝平乱。吴长庆(1829~1884),字家善,号筱轩,庐江南乡沙湖山(今泥河镇胜岗村)人。抵达朝鲜后,因所率淮军“庆”字营的官兵多为家乡庐江人,漂洋过海进入朝鲜半岛,水土不服。尤其是不适应当地以冷面、泡菜为主食,三餐不饱,体力急剧下降,官兵士气不振。吴长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即刻召见随军厨师殷光艮(庐城岗湾人), 要他想方设法改善士兵伙食。殷师傅一夜思忖, 猛地想起家乡庐江城里的油糖烧卖,便灵机一动,将朝鲜用来加工冷面的面粉,加上油、糖,精心仿制成油糖烧卖。考虑到士兵们行军作战的特点,殷师傅缩小烧卖体积、采用干固内馅,蒸熟晾干,袋子包装随身携带。士兵们吃到甜软香酥的家乡美食,喜不自胜,食欲大增,士气大振。吴长庆抓住时机调兵遣将,一举击散乱党,计擒乱首,迎复王妃,迅速平息叛乱。继而,吴长庆奉旨留镇汉城,帮助朝鲜建立军队,巩固和加强防御,“ 修治道途,救灾恤民,以示恩信”,深受朝鲜人民的爱戴。

光绪十年(1884),吴长庆因病奉命回国。是年7月病逝金州(今辽宁大连)。

吴长庆病逝后,随军厨师殷光艮便回到家乡庐城岗湾,一时无以生计, 便开设了一家“殷万和”点心店,专营朝鲜仿制的“油糖烧卖”。

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改进配方,选用精白面粉、棉白糖、鲜猪油,再加适当比例的桂花、金桔、青红丝、豆粉等作辅料制成内馅,田薄面皮包成成人拇指大小的蟠桃形,蒸熟后油糖滋润,甘腴细腻,香甜无渣。如此精细美食,很快风靡庐江全城。
光绪十二年(1886),庐江知县蒋斯彤(镶蓝旗人) 进京省亲,专程到“殷万和”点心程定使用商品(票师面)店,请殷师傅加工定做“油糖烧卖”。镶蓝旗乃大清“八旗”之一,蒋知县深知皇室规矩,特地请殷师傅用食用色素在每个烧卖顶端染上一红点,寓意如意吉祥。与此同时,又专请老篾匠加工精制小篾簍子进行包装。带到京城后,通过族人呈给慈禧皇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大为赞赏。因不知此物名称,便出口赞道:“美哉, 小红头!”
改革开放后,吴氏后裔、“小红头”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之一吴江,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更加精益求精。并招收学员,传授技艺,使这一地方特色传统名点代有传人。
小红头”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营养需求。在他眼中,这不仅是一道传统美食,更是庐江的文化,为了将“小红头”传统制作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吴江依托小红头制作技艺传习基地,招收学员、传授技艺,使这一地方特色传统名点代代有传人。
“姑姑就在国营庐江县饮食服务公司上班,所以我从小对‘小红头’特别熟悉,当地人也喜欢叫它油糖烧麦。”吴江说,28岁时,他进入餐饮行业,直到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才意识到要把“小红头”的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来。
 然而,想把“小红头”做得好吃,并非易事。
“小红头”的外皮是由上等面粉擀制而成,馅料由大馍屑与肥膘肉,以及糖桂花、金桔饼、青红丝、白糖、核桃仁等混合发酵。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小红头”的原汁原味,吴江要从每一个环节进行把控。“大馍选用上等小麦,发酵的时候不能用普通的酵母,而是用我们自己的‘老面’,这样才有面香味。”吴江说,做成大馍后,需要打成馍屑,再与肥膘丁混合做成面皮。擀面皮也是个技术活,吴江记得,最初学擀皮的时候花费了不少时间,不仅要擀成直径6厘米左右的皮子,皮边还要呈现荷叶形的褶皱。只有这样,封口的时候才能捏成石榴花的形状。
可蒸、可炒、可炸的“小红头”,吃一口,那桂花的清香总让人回味无穷。那么,如何让“小红头”保留独特的桂花香味呢?多年来,吴江一直坚持自己做糖桂花馅料,并开辟了百亩金桂花种植园。每年中秋节前后,是金桂花采集的黄金时期,金桂花肉厚、香味浓,再加上吴江独特的二次发酵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桂花香。最后,加入青红丝、金桔饼、核桃仁等混合成馅,包入皮中,封口时点上食用色素或是红色果酱,一个石榴花形状的“小红头”就完成了。
吴江常说,像“小红头”这样的老传统、老手艺不能丢。“很多庐江人都是从小吃到大,在外工作的庐江人回老家,走之前都会带许多‘小红头’。”吴江认为,“小红头”蕴含着庐江人对过往的味觉记忆,更是这片水土孕育出的文化符号。
因此,这些年来,他虽然也尝试了一些改进方法,但还是传统的“小红头”制作工艺更受欢迎。“‘小红头’叫做油糖烧麦,它的特点就是既甜又油润。”吴江说,之前,他为了减少油、糖的比例,让“小红头”更加健康,曾经尝试过不使用猪膘肉做皮,或是增加板栗、芋头、豆沙等口味的馅料,但做出来的成品不够香甜,不是当地百姓记忆中的味道。既然老百姓最认可的还是传统手艺和味道,吴江便下定决心将这一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城市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营养需求的不断变化,外来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不断冲击,加之部分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日渐式微,在网络化的今天传播力不足,庐江小红头这一传统名点的消费量急剧下降,一些手工作坊陷于停业半停业状态,有的艺人改行另谋生计,导致庐江小红头传统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此情形下,仍有锦怡假日酒店和有志之士,坚守传统技艺,通过小红头制作这一传统技艺,延续和积极传播本地小吃名点。
“我已经50多岁了,作为一名餐饮人,一名从事‘小红头’传统制作的手艺人,我想为下一代的手艺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吴江说。
如今,吴江的酒店内开设了“小红头”技艺传习班,许多有兴趣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小红头”的制作技艺。他还先后投入专项资金,对传统工艺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并研发了“小红头”重要配料“糖桂花恒温窖渍工艺”“馍屑二次酵室处理工艺”等。“其实,除了大家熟悉的‘小红头’,庐江还有‘大米饺’,这‘一大一小’都是我们当地的特色小吃。”吴江说,希望通过他这样的传统手艺人,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庐江、了解庐江的历史人文。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8名!庐江一镇公开比选村级后备干部

周天斌调研防汛、禁捕及矿山安全生产等工作丨早安,庐江!

刚刚,庐江县2024年中考成绩发布公告!

预约公告


来源丨合肥晚报、庐江文化馆编辑丨朱玲校对丨汪彬彬权循志一审丨汪小桃 二审 |  张世红 三审 | 陈文达


投稿邮箱:wjlj2015@163.com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小伙伴们

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送

不错过每一条精彩内容

建议将“微聚庐江”公众号

设置为 “星标”哦~

方法很简单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微聚庐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