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晶 傅新皓:准确把握新时代科学精神培养的要义
准确把握
新时代科学精神培养的要义
曾 晶 傅新皓
新时代科学精神蕴含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科学精神的价值内涵,明确新时代科学精神培养的根本旨归,进而构筑新时代科学精神培养的协同路径。在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的新形势下,准确把握新时代科学精神培养的要义,强化全社会科学素养提升的顶层设计,对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价值取向:理解新时代科学精神概念的内在意蕴
认识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本质构成。新时代科学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塑造的共同理念,是科学文化结构中价值、规范的综合,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新时代科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内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涵盖求真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等。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辩证统一的,作为先进文化的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的哲学与文化意蕴,是科学的真谛与根本。理解新时代科学精神的内在本质需具备辩证思维,必须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立德树人等维度来把握。
厘清新时代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追求真理的基本遵循,是推动创新的源泉,具有恒久性、时代性、引领性、人文性等特征。新时代科学精神具有诸多特征,实事求是是核心,求真是灵魂,务实是根本,质疑是属性,包容是气质,创新是关键。其中,开拓创新是其根本指向,引导科学探索不断推向前进。新时代科学精神是一个有机价值体系,要正确把握求真与务实、质疑与包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几个关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特征,不能割裂开来认识与理解。
明晰新时代科学精神的现实效能。在科学本体层面,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自然延伸,其内蕴的时代性、引领性、人文性等特点使得科学精神与科学自身的发展呈现相互促进关系。在社会文化层面,科学精神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基于科学传播、学习、训练与研究,科学精神能够对文化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在个人素养层面,科学精神的培养可以锻造个人不断磨炼、勇于创新等可贵品质,进而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
把握目标导向:明确新时代科学精神培养的根本旨归
以新时代科学精神实现铸魂育人。新时代科学精神培养致力于通过教育和实践,使个体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从而提升个体的科学素养、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学术规范意识,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中实现铸魂育人。新时代科学精神培养旨在引导个体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科学解释与正确价值判断,不断提升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提炼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优良品格。
以新时代科学精神引领科技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科学精神是技术革命的价值选择,是科技创新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要以新时代科学精神为科技变革奠定根基,加快推进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要以科学精神为向导与源泉,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机遇,争取在前沿研究再创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持续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以新时代科学精神塑造科学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科学精神形成于科学活动之中,是科学文化的底层架构,新时代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具有立体性,旨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要以新时代科学精神塑造科学文化,有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形成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标杆。必须以新时代科学精神把握战略主动,做好文化领域的人才战略顶层设计,一体推进科技强国与文化强国部署,在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中不断描绘“科技赋能,文化出圈”的新兴景观。
把握实践指向:构筑新时代科学精神培养的协同路径
完善科学精神培养基本支撑体系。聚焦优势特色领域、加强系统规划、聚集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湖南特色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与协同式创新。坚持多维研判、精准应对,进一步统筹政策支持、法治保障、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教育普及、文化传承、媒体传播、国际交流等要素。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大胆探索与稳中求进相统一,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完善科学精神培养基本支撑体系。
搭建科学精神培养社会文化场域。进一步完善科学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类人物纪念馆等设施,充分展示为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卓越事迹。鼓励新时代青年融入科技发展潮流,把个人的兴趣与学科发展、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与祖国科技发展共同成长。运用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融合中勾勒文化意向,着力打造湖南未来产业先导区,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持续为新时代科学精神培养的社会文化场域建设添砖加瓦。
革新科学精神培养教育教学范式。把科学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环节,把科学精神嵌入校园文化全方位,把科学精神融入实践全链条。鼓励新时代青年踊跃迎接智能化、数字化时代,引导青年在科技探索中成长成才。要注重前瞻性引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湘江实验室等湖南“四大实验室”、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科学精神培养,强化科教融汇协同,构建前沿培养体系,打造“数智+”“绿色+”“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探索“项目实战+课赛融合”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具备高度科学素养的交叉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副教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审:陈家琦
二审:吴 金
三审:张勤繁
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4年第19期
点击封面
进入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