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将莫邪之女》| 童末

童末 比希摩斯的话语 2023-10-08






视剑,勿视死。





干将莫邪之女


童末



。。十二岁之前,我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我养在官宦人家,自小衣食无忧。八月的一天,父母到我的厢房,身后跟着一个穿布衣的男孩。我的目光落向他,犹如穿过一面镜子,我看见一切对称之物的秘密。

。。他跪倒在我父母面前,声音却竖立:“双亲已亡,约期至,吾今携令妹报仇,盼诺。”

。。在据说是我出生时种下的松树旁,他告诉了我父母的名字:干将,莫邪。那年,楚王怀孕三年的妃子诞下一块良金,夜里荧荧有光。楚王连夜派人送来良金,要父亲用它铸一把上好的剑,助他平定天下。铸剑到第三年,父亲愁眉不展。太白星出,模具已正,金锡调和,火候得当,师傅欧冶子传下的手艺未失,可每每炉火从黑浊转为黄白最后成一片纯青,剑总是不成。哪里不对?他想不出来。即将临盆的母亲也是剑匠后人。她那时的肚子已经异常地大,双脉有力而对称地鼓搏着。她走到枯坐的父亲身后,告诉他,剑与人无异,天出其精,地出其形。此剑自性具足,需待它自愿肯出,剑才成。

。。“然旧时有一法,或可一试……”

。。母亲吞下最后的话。满脸愁容的父亲并没有看到,炉火背后,母亲脸色煞白。

。。夜半,哥哥和我刚刚坠地,接生婆把脐带剪断,母亲便纵身跳入火中。

。。连绵沉郁的雷声在空中鼓搏。双剑诞下,一雄一雌。

。。楚王横暴,父亲不愿相助。他去献雌剑那天,知道自己活不过当天。他走到摇篮边,把雄剑的藏身之处悄悄吐露给我们。宫中的一个谋士猜中了雄剑的存在。楚王当即用雌剑砍下父亲的头,悬在城门口。

。。讲到此处,他停下,折断一束松枝,问我,你记得吗,母亲腹中温暖开阔,像春天的池水。降生之前,我俩便能知晓一切。从我们还只是两股微弱的精气开始,父母便整日和我们说话,像来不及似的,告诉我们铸剑的秘密,上古剑师们的配方。我俩的回答是翻身,或用手腿和脑袋敲打母亲的肚皮。

。。我站在松下,好似夏日午后独自醒来,在日光的大手中,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他像猜中了我的心事,领我到堂前的第一根松木廊柱。他用斧头劈开柱子,取出雄剑。

。。我的眉心突觉疼痛欲裂,像被一把细小的利剑劈开,温热的血汩汩而出。

。。伸手摸去,那里却什么都没有。

。。哥哥背起雄剑,望着我。


。。那天,走出黑漆大门,我问哥哥的名字。

。。眉间尺。

。。我呢?

。。眉间尺。

。。自此之后,我俩分享同一个角色,活成同一个人。


。。只是,我在暗处。后来,当哥哥的头颅被楚王扔进沸水中,我在殿外隐匿着,等待着。静寂中,我听到一个声音,它说,勿悲。它说,利刃断一切物。它说,视剑,勿视死。还在母亲腹中时,我就听见过这个声音,那是剑师先祖们的声音。那一刻,我的血奔突不停,像猛兽抓挠。当剑光落地,汤镬中的撕咬夺走所有人的注视,我化为一条影子,从屏帐后潜入大殿,滑进楚后寝宫,打开藏剑的暗室。

。。那一天,雌雄二剑从楚王的宫殿中,从故事之中,消失了。没人知道它们的下落,正如没人知道我。

。。干将,莫邪,眉间尺,楚王,义士……角色们化为乌有。我尘缘未尽,换着一个又一个名字,仍在这世上颠转。


。。我喜欢看窑火。日轮西移,霞光轰洒,吴地小镇的山头上栖着七座龙窑。龙窑头低尾高,烧了一天的倒焰用最后的气力往高处拔,那赫赫的火光自窑顶冲出,像七条火龙,燔灼四方。只见那天上地下一片通红,似是天上的窑工锻焠着人间。慢慢天光流陷,火焰显得愈加明亮,天边飞出的岁星在摆荡的火舌上空也黯淡了,好像虚空中泄出的一整片光明都被窑眼吸了进去。顷刻间,黑整个儿掉了下来。小镇上,高高低低的窗口亮起了灯,儿童还在黑暗中奔跑,互相叫喊着,交错的声音画出巷道和河流的形状。母亲们走到屋檐下,向那团漆黑叫着自家孩子的名字。一串脚板从仍然温热的窑顶撤下,浑身滋出的热汗渐渐风干。

。。余热一直要到深夜才从我身上退去。那热,像是从我自己的肚子里烧起来的,炙着血,攻着心,舔遍五脏六腑。它很沉,从四面挤压着皮肤,身上像扛着千斤的麻袋。从窑里出来透口气,脑子还是懵的,像浇了半锅油,糊住了。早年间,镇上“烧窑的”很多,还有外地来的。现在很多人病了,归乡了,或是不愿干了。还剩我们几个,都是本地窑工的后代。我家三代烧窑,从小我就窑里窑外地钻。我的力气不输男窑工,他们干的活儿我也干,搬货,推车,有时还推大缸。现在已经比我在砖窑那几年好受了,不用每天进窑。现在烧的都是小件。

。。前年,庚生进窑取货时心脏发了病,走了。医生说,我们的肺里都是黑灰,骨头像玻璃一样脆。他们几个现在一到夜里就浑身骨头疼,睡不着。医生拿着拍出来的片子,皱着眉,让他们回去养养,多吃肉。我还没开始疼,也许是我比他们年轻吧。反正,我也习惯这日子了,好像不挨着这把火,身子反倒不惬意。

。。早上起来,烧窑的习惯抬头先看天。天清气爽,风和日丽,才能烧出好物件。爬上牛角山,拜一拜火神,开窑,点火。一天下来,要看几十次火。换班前,我们最后一次拔开鳞眼洞,看那火的颜色,估摸着温度。烧窑人的眼睛受了火光的锤炼,知道它的秉性和脾气,也能在那火里看见各种形状,人,动物,美景。算不算个好窑工,要看火神有没有喊过你,来呀,来呀,进来呀。说到这里总会笑,总有人说一句,到头来,都是一把火,干干净净。火腾起,顺着龙脊往上灌。我又投了几把柴草、竹筱、松枝。

。。我们几个的家散开在山另一头,窑脚背后。下班了,我洗完澡,把缸里的水都舀光,喝干,往庚生家走去。我去看庚生的老婆萍凤,和他们的女儿金珠。

。。家里只有萍凤在。她坐在屋外的小板凳上,面前摆了两道菜,借着天光吃饭。桌子和凳子摆在山上,斜着。一朵油菜花钻出来,在桌底下摇晃着金黄的脑袋。

。。阿珠呢?我问。同男朋友上电影院了。萍凤进屋给我盛来一碗饭。我吃了一口,想起来了。我问她,是部队上的那个?是那个,她说。伢尼家在北边,听说家里就是部队上的,过两年就调他回去。那阿珠呢?我问。处得好就跟着嫁过去了,女大不中留啊。萍凤笑着说,又叹了口气。

。。阿珠从小好看,没有我们烧窑人家的烟尘气。她生来体弱,就拜我做了寄娘。庚生和萍凤不让她沾窑,把她打扮得清清丽丽。阿珠会画画,念书也一直在市里的好学校。毕业之后,庚生请了饭,送了礼,安排她在青瓷厂坐办公室。那天,她跟着一起去部队送货。部队订了几只刻字描花的青花大瓶,要摆在领导的办公室。就是这么认识了那个小军官。他比她大四岁。我见过他一次,不,应该说是差点见到。那还是正月冷天里,大中街上一年一次的庙会,货郎担铺满了街。那群穿军装、戴军帽,说着外乡话的男孩子,在人群里格外显眼。阿珠跟在他们身后,白净的脸蛋低着,肩垂着,不时抬起眼来,在他们身后快走几步。我从桥上望着他们,想看看哪个是那小军官。可过了好一阵,也没人回头跟阿珠说话。

。。从庚生家出来,我又记起大中街那天。总觉得哪里不对。当晚我做了个梦。阿珠浑身是血,朝我走过来。她一边走,一边哭,说,周姆妈,救我。我醒转过来,浑身是汗,心直跳。

。。那天夜里阿珠没回家。半夜,萍凤去电影院门口找。第二天,我俩跑遍各处。傍晚回到家里,萍凤满脸是泪。又去派出所报案,四处打听。没什么结果。过了三天,龟山背阴处,有一个废弃了很久的矿井,去那里玩的两个孩子发现了阿珠。

。。我们沿轨道往矿井深处走了大概三十米,就看见了。一辆装煤泥的翻斗车停在轨道上,阿珠像只破了的风筝停在上面。一条折弯了的腿挂在车斗外,骨头细得像针,从皮里戳出来。萍凤扑上去,手碰到女儿,触了电似地弹开,倒在地上。我们把阿珠抬到外面。一到光亮下面,他们男的都把头扭开。阿珠被揉碎了。惨白的脸压扁了,眼珠裂了,下身血肉模糊,身上一片片的乌青和血红,两条腿折了,一条勾着,一条贴在背上。我把她的手脚掰拢好,接过建新的外套,盖住。萍凤睁开眼睛,爬到阿珠身边。她一声没哭,伸手去擦女儿嘴角的血。血干得透透的,擦不掉。

。。警察天黑才来。笔录做到半夜。他们说,会开始排查嫌疑人。第二天早上,船大到庚生家。萍凤起不了床,我开了门,把他让到屋里。船大以前是打渔的,上岸后就在电影院门口摆摊,卖点瓜子小食。那天电影开映前,他说,阿珠跟着一个男的上了一辆车,往白宕桥开去。桥那头就到了镇郊。我问他什么车,他说是绿的,像个部队的车。我问他那个男的长什么样。他描述了一番,萍凤坐起听着。我问萍凤,是不是那个小军官。萍凤点点头,眼泪流个不停。

。。市里下来几个警察,给萍凤和船大重新做了一次笔录。他们说这是个要案,要好好查。过了几天,我们什么都没听到。萍凤托我去市里问。公安局里的面孔一张张都像换了,说不了解这个案子。海荣有个侄子在局里的传达室上班,海荣让他打听。过了一天,海荣有信了,说案子被上头压住,不让查了。

。。一天夜里,有个人到了庚生家。那人穿着便服,长得斯文,小拇指留着长指甲。他不报姓名,彬彬有礼地走到萍凤跟前,掏出一摞钱来,让萍凤收下。萍凤脸色煞白。还我女儿!萍凤嘶吼着,一把抓住他,后来又呜咽着求他。这人僵着脸,把萍凤弹开,退回到门口。出门之前,他像念宣判书一样地说,这事永远结束了。再查十年,一百年,也查不出。

。。萍凤的最后一口气没了。阿珠头七那晚,萍凤走了。


。。我的梦常常开始于一块黑色。它移动着,像是风,又像水,没有上下前后,没有前后因果。三个发亮的点在我四周跳动。在不同的梦里,我有时是那黑色的大块,有时是那跳动的光点。人世的模样慢慢浮出,有天空,树,城墙,陌生的街道,宅院,亭阁。窗里坐着人。有时我长出手脚,有人的形状。有时我只是一束目光。那三个点一直在画面里,飞着,化成三只黑鸟。我借着鸟飞到高处,停在枝头,从那里往下看。梦里我的视角总在跳跃。我不知道自己是谁。

。。天热了。立夏那天,夜里打起了雷。我数着雷声,后半夜才睡着。我又做了那个梦。我站在地上,向深渊一样的天上看去。远远地,三只黑鸟在渊顶盘旋,发出锵锵的叫声,时不时叠在一起,又分开。突然中了箭。黑鸟惊惶地拍打着翅膀,开始下跌。它们落得这样快,像流星闪电,烧着了空气,化作三个火球,往下坠着,坠着,却一直接近不了地面……一阵钻骨入髓的疼。我的羽毛烧光了,肉变成焦炭。正当我挣扎着想要醒来,我瞥见那三团火球,是庚生、萍凤和阿珠。我大叫一声,从床上坐了起来。

。。雨还在下,有人敲着门。门外站着一个男人,他的面孔模糊,眉宽广尺,双眼长在脸的两侧。雨水把世界变成了一面面光滑的镜子,他的目光反射着我的目光反射着他的目光,直到合拢在一起。他消失了,而我记起了。

。。那年秋末,我和庚生一家坐在橘树下。橘子金黄,我们打了几个下来吃。

。。刚从窑里钻出来,口干难耐。橘子的汁水顺着喉咙淌下,一阵金黄的清凉。

。。四岁的阿珠突然抬头,怔怔地瞧着我。她抬起手,指着我的头,咿咿呀呀,很是急切。她喊,姆妈,姆妈,喏——

。。我逗她,把脸放在她手里,来回蹭。

。。额头触到她热乎乎的小手心时,眉心竖起一道寒意,突突跳动着。

。。我心下一惊,眼前发黑,两耳灌满雷声。耳边响起阿珠咯咯的笑,我听见了。那双小手依旧贴上来,捻着我的眉间,像挑动暗屋深处的灯芯。

。。那是我记起的第一个画面。


。。人人讲那场火起得蹊跷。有人说天干物燥,林业局疏于管理;有人说那小军官犯恶事,遭了现世报。镇上的人乐于一遍遍地讲这个故事,讲到了现今,还写进了戏文:古有雷打张继保,今见剑斩军官佬。

。。那故事是这样的:七月的一天,龙王山的林场突然起了野火,又刮来一阵大风,把那山坡烧得劈啪作响。那林场就挨着四营,几棵树说倒就倒,一头栽进那小军官的西窗。火势堵了门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原本,那害了庚生家女儿的小军官已经被人保走,就要转业回老家,可到底没走成。烟熏火燎中,他爬到北窗下,正要开窗求救,空空里现出两道光,雪白锋利,一左一右,破窗而入。只见那小军官脖子一折,头掉了。你说稀奇不稀奇。还有件怪事——讲故事的接着说道,周家的姑娘,那天也不见了。你记得不,就是那个父母兄弟都不在了的,烧窑的老姑娘。





延伸阅读

(点击标题可见)


黎幺《魔鬼在人丛中打着响嗝》




。。“比希摩斯的话语”关于诗艺和文学、思想史、亚细亚现实观察,不定期更新,希望持续呈现一种文学传统和智识视野,也呈现当代中文写作者的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