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的记忆”校友投稿|变迁

人间冷暖,季节变迁,谈起变迁,你是否回想起过去的峥嵘岁月?那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走进88级校友的文字,一同去感受当年的坎坷以及成长。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七十华诞☆


校友简介

冉茂成,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88级4班学生,硕士,副教授,川北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副主任、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

曾获川北医学院第二届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多次被评为“川北医学院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任川北医学院大学生书法协会指导教师,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1部、 参编教材2部、主编授课讲义1部,主编解剖学学习指南并无偿向学生推送1部。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发表论文51篇,完成解剖学科普短文18篇,指导学生完成、发表论文11篇,指导学生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项目荣获“铜奖”。

写在母校七十周年校庆之际

冉茂成


怎么也忘不了,1988年的9月11日,一个火红的日子。

几十里山路泥泞,几次长途班车轮转,乌江、长江到嘉陵江的轮船颠簸,辗转了三日,终于到达了前一个月以来我一直在梦中念叨的地方——南充。五星花园的繁华,五个不同方向、五条射线一样的街道,让父亲和我几乎迷失了方向,就像是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沿涪江路西行数百米,眼前出现了一片田野,放眼一看,田地上一条平坦的大道,大道尽头是一道长长的围墙,中间开着一道大大的校门,门栏上竖挂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似曾相识、隽秀流光的五个大字——川北医学院(胡耀邦题写)。“爸爸,我们到了!”我高兴地要跳起来!此刻,已经满身疲惫的一对山村父子,脸上都刷地一下同时泛起了兴奋的神色。

进入校门,一座高楼(现在的临床实验大楼)十分显眼。楼前一座假山,假山上一股泉泉细流蜿蜒而下,孕育着池水中欢快游荡的一条条小鱼;假山旁一笼翠竹,微风中向我们不断招手,欢迎着远方来的客人;假山右侧是一个大大的运动场(那时没有现在的第二教学楼),仿佛在等着喜欢篮球的我一展身手;运动场对面是一座老式礼堂,礼堂内一排排整齐的座椅上,好像坐满了无数学子,在仔细聆听着博学教授的讲座。年级办就在篮球场边一幢宿舍楼(我们当时叫女生楼)的一楼,接待我们的叶政、郭玲玲等几位老师十分热情温和,让我感觉像到了新家。



为期一个月的军训,拉开了我大学生活的序幕!全年级一共就两个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共计不到300人,住进了火花蚂蝗堰的部队营房。我们被编成了一个军训营,我们班被分在防化连。连所在部队曾在老山前线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并立下了赫赫战功。军训生涯紧张而有趣,感觉什么都是新的:新的环境、新的人、新的生活、新的节奏,更关键的是新的心情!我一边努力适应着这新的一切,一边在不安地念叨:不识字的父亲回家时会不会迷路。

军训生活庄重、严肃、紧张而繁忙。齐步、正步、跑步,各种步态的分解动作;坐姿、蹲姿、站姿,不同军姿的轮换练习;队列、拉练、打靶、紧急集合、整理内务、厨房帮厨,各种内容的训练科目;步枪拆分与安装、喷火器的使用、手榴弹投掷,各类兵器的使用要领让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训练之余,欣赏一场热闹的篮球赛、关注汉城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勇夺金牌的消息、与驻地官兵一起观看坝坝电影、听连长讲述中越战争中防化连的传奇故事。军训结束时的汇报表演与首长检阅,至今让人热血沸腾!穿上军装,戴上军帽,紧握手中枪,在营房前的各个角落留几张影,然后洗上几张照片,随一封书信寄回家,引得亲人们赞叹:“这娃儿有出息了!”



是不是真的有出息,还得看接下来五年大学生活中的实际表现。高中时的紧张感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我该怎么规划好我的大学生涯呢?从开课的第一天就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到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多进图书馆和阅览室,多读一些书籍;扩展自己的爱好,篮球、围棋、书法、写作都涉猎一点,也让自己更加充实;争取好的综合表现,争取拿到奖学金。后来回想,尽管没达到我的预期,但我的很多想法基本实现了,五年期间,拿了四次奖学金。最难忘的是一次同班同学拿我的笔记本去请教老师,老师看了笔记连连夸奖:写得好,写得好。

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那时没有专门的教学楼,大大小小的教室散落在多个楼宇中,还有几个简易教室。全校在校生也就一千余人,不存在教室紧张的情况。每到自习、考试月,每间教室都座无虚席。那时的教风、学风之好,完美地呈现了川北医特色!

很多课程和授课的老师们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解剖课十分有趣,罗希源、赵振东、冯国灿、佘永华、康健等几位授课老师很有大家风范。解剖实验室虽然简陋,但标本充足。全国优秀教师冯国灿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实验室,每次课都为我们提前准备好示教标本,如果哪一个结构显示不清楚,都要自己解剖一遍,直到显示清楚为止,然后为我们在大体老师身上示范各种操作要领。每次操作课,我与另外两个室友都是提前到实验室,与老师一起搬运标本。操作时,老师一丝不苟的示范,带动我们认真投入地寻找辨认结构。回忆起来,我们几个同学连盆腔的血管神经也能熟练寻认,即使没有手套,满手的油腻也毫不在乎。解剖教授团队的吸引力与魅力,就是我愿意留校搞解剖的最主要缘由。

很多任课老师及平时授课的点点滴滴让我至今难忘。比如,刚毕业的英语老师徐老师、罗老师,不但年轻漂亮,而且口语流利、语调优美,让我们每堂课不经意间都要坐在教室的最前排,唯恐错漏了每一个新的单词,我的英语因此率先通过了CET四级;预防医学老师李健,英文板书让我们赞叹不已;生物与遗传学老师葛承廉,手绘的挂图,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药理老师雷军,幽默的语言让课堂始终充满了活力;生化老师陈华绪,严谨的授课,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尝过粉笔头的味道;病生老师张碧杰,抑扬顿挫的语调至今回响在脑海;病理老师肖延熙、赵永年,漂亮的板书,展示了医学也是艺术;组胚老师黄安培、杨正伟,英语绕口令竟然可以呈现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来;政治老师陈伯航、林素兰,旁征博引的讲解,让课堂时间过得飞快;外科老师陈仲达、彭懿德、孙志芳,把临床案例讲得引人入胜、余音绕梁;儿科老师王明炽,流畅而富有逻辑的讲课,让课堂始终是那么吸引学生的眼球;内科老师王一举、李治明,授课语言简洁、讲解富有条理,没有一个学生会迟到、早退;诊断老师刘玉香,耐心细致地教我们做各种检查、辨认心电图……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们高大的形象,和他们为川北医增加的一片亮色。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国家的快速发展让学校也不断地焕发新的容颜。进校时,校门前的一大片田地被规划进学校建设用地。足球场、凌云楼、教工宿舍、“手术刀”校门等得以拓展建设。在暑期,我们专门留下来劳动一周,现在的足球场边那一排排黄葛树下,有我们挥撬铲下的泥土;球场正中的看台基部,有我们挥汗搬动的一块块基石。川北医在培育我们成长,我们在见证川北医的发展壮大!

五年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当一个留校任教的名额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毫不犹豫地去争取,并成功地留了下来。伴随我一同毕业的,还有那一大摞各类荣誉证书,和那一双伴随我五年、严重变形的甩尖子皮鞋。新的角色、新的定位、新的起点,我又开始了新的川北医征程。我在一天天成长,也亲眼见证着深爱的母校在不断变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合格评估,发展由此进入了快车道。在教学团队不断追求进步的氛围中,我很快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技巧,从教案与讲稿的撰写、板书的设计、课后反思的撰写,到讲课语言艺术的推敲与学习,我都能很快进入角色,并愈加爱之、为之狂热。集体备课中认真学习前辈的经验;每月的读书报告活动,认真准备和参与;近似课程的随堂听课,考核门门优秀。教学之余,潜心写作与钻研,各类教学感言、教学心得也屡屡见诸报端,全校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深夜里,如果解剖实验室还亮着灯,那往往是我们几个年轻教师在独自进行解剖实验操作,常常吸引部分学生也一同驻足观看学习。明亮的灯光映衬着对面富有江南韵味与剧中特色的北湖公园,呈现出一种静谧之美、神秘之幻。老区实验楼的一块块展板,都是我用课余时间用各色彩笔书写;我也在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取得了佳绩。



新世纪初,学校大幅扩招,揭开了“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新篇章。我们一大批年轻教师告别了栖息了七年的省建楼,住上了崭新的套房。与此同时,学校高坪校区拔地而起,在隆重热烈的敲锣打鼓气氛中,学校新校区正式启用。“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目标得以实现。我们的实验室也从此告别了旧楼。不断改善的办学条件,让我们的教学热情不断高涨。使用的教具,从粉笔、挂图、手绘幻灯片、投影仪到今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也不断丰富。我们利用课余、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解剖开放性课题实验,发表了多篇论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马代远、汪奎、黄波、王秋琼、刘旭阳、尹丽、张江涛、王一西、罗卓凯、龙慧……所带实验班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我几乎都能叫得出。有几位学子工作了若干年,又联系我重新回到解剖实验室,重温特定局部的标本解剖。大家边操作,边发表感想,觉得这样的解剖与学生时代的操作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与收获。我更是全程陪同、参与指导,内心深处除了欣慰,还有崭新的收获与特别的感动。我目送着一批又一批学子走出校门,成为单位的骨干,每每接到他们的问候和电话,我更加坚信当初的选择是何等正确。

时代在进步,随着学校开办专业的不断增加,我授课的专业和课程门类逐年增多,传统的教学也在变革中不断深化和优化,各类教学资源得到了快速开发和共享。慕课、微课,对分课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PBL教学等等,让人觉得每一天都有学不完的知识。

学生的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知识信息源的丰富,让无数优秀学子走在了我这个为师的前面。他们激发和产生的灵感,提出的若干极具创意性的问题,常常让我难以即刻回答。学习与思维方法在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中得以相互升华。我的很多开放性试题,比如“联系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途径,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阐述‘是药三分毒’的观点”“从力学原理分析‘上山容易下山难’的原因”“从四大名著相关描述中,总结古人对人体之美的认识”等等,很多学生的回答让我豁然开朗、惊喜万分。我将学生们在各类测试与竞赛中取得的佳绩,第一时间编辑成喜讯,让全体同学知晓,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师生在良性互动中,产生了极其强大的正向推动力。

今天,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学子走进了川北医,不断充实着学校的人力资源。大家精诚团结,负重前行,不断创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川北医学子,汲取了母校充足的养分,茁壮成长;昂首阔步,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书写着美好的未来。

七十周年华诞,正值青春华年。学校在前进变迁,事业在飞速发展。无数代川北医人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川北医精神,在川东北革命老区,撑起了祖国医药卫生事业以及近医非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片蓝天。一个从草棚起步的学校,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富有川北医特色的光彩。今天,我们又怀揣着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大踏步进入了新时代。我将以更大的决心与毅力,与一个个从川北医走出的学子一道,砥砺前行,开拓奋进,继续书写并见证新时代的变迁!


●最后,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家的记忆”征集内容:

生动鲜活的川北医的记忆,

可深情、可怀旧,可幽默、可风趣,

体裁不限,字数2000以内,

若有三五张老照片增彩,更是欢迎。

 

“家的记忆”通讯地址:

川北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大学生通讯社编辑部

“家的记忆”邮箱:

faxiankuaile@163.com





往期精彩

我校两部教材荣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

“家的记忆”校友投稿|情缘未了川北医

这才是我想带的buff






川北医学院

文:  冉茂成  图:冉茂成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排版:叶子萌  责任编辑:税文静

审核:陈飞宇

川北医学院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