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2017-06-16 崇明旅游

↑↑↑点击关注崇明旅游,发现更美的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崇明的“非遗”有哪些?今天盘点给你看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瀛洲古调”源自崇明,是琵琶五大流派之一“崇明派”的代表曲目,有谱传承的共45首,曲风清新淡雅,结构小巧精致,音乐细腻生动,是一组颇具“童”趣的经典作品。



牡丹亭:牡丹亭是一种丝竹加锣鼓的独特的演奏形式。所用乐器既有江南丝竹演奏时用的京胡、二胡、三弦、竹笛、箫、笙、管、琵琶,艺人们把它们称之谓“八细”。此外,还有常见于北方民间打击乐所用的大锣、小锣、镗锣、大钹、小钹、铙钹、板鼓、星(碰铃),艺人们把它们称之谓“八粗”。演奏时,乐手们聚在参照江南水乡富家园林中常可见到的亭子扎成的亭样牌楼后的布篷长廊内,一边吹奏一边徐徐缓行。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扁担戏一副竹扁担,一头挑起锣鼓钟磬金石之声,一头挑起生旦净丑粉末春秋,舞台上的金戈铁马、才子佳人都由挑扁担的那个人独自演绎。这便是崇明著名的民俗,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扁担戏。 



灶花在崇明岛,人们给灶头画起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灶花。崇明的灶头,不管是两眼的(砌有两只镬子),还是三眼的(砌有三只镬子),在灶山(从灶面到房顶这一间距砌的单垛墙)上和灶沿下,都画有各色图案,人物、山水、花木、动物应有尽有。为了美观,能工巧匠会在“灶山”上画出各种各样的“灶花”。



天气谚语及其应用崇明岛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靠天吃饭的生活所迫、各地移民经验的互通融合,这三个因素让崇明的老祖宗们编成了这些实用的天气谚语,也因此造就了其特殊的猜天本领。在崇明,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准能说出一些生活气息浓厚且朗朗上口的天气谚语,而且通常还都比较灵验。



崇明山歌崇明山歌是指分布在以崇明岛为中心的长江口诸多冲积沙岛上的民歌与民谣的总称。由“小山歌”、“渔歌”、“号子”、“小调”、“民俗歌”等歌种组成。从风格特性分析,又有“上沙山歌”和“下沙山歌”两类,前者音调缠绵,一字多腔,唱腔有“开、合、接、拍”的变化;后者高亢激越、曲调多样,变化自由。 



调狮子狮子舞在崇明叫调狮子。崇明调狮子中的狮子有别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文狮、武狮,它是一种走起路来慢慢吞吞、摇摇摆摆、长着一张宽宽扁扁的嘴的瑞兽,这瑞兽的名字叫貊貔。因此,调狮子又称貊貔舞。调狮子的整个过程,表现的是小孩与貊貔相互嬉戏的故事。这一舞蹈大都在节日喜庆时分或行街庙会时表演,属纳吉祈福的舞蹈,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崇明吹打乐是流传在崇明和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部分地区的一个古老乐种,有五百多年历史。"崇明吹打乐"又称为"敲十番"、"吹鼓手"、"做道场"。明初"十番"、"吹鼓"传入崇明,并代代相传。



杨瑟严的故事杨瑟严是崇明人,生活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祖上务农,家境贫寒,但他从小聪明过人,成年后以教书为生,因有非凡才智而专代人诉讼,名声远播,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加以口头创造,使其从一个真实的人物演变为富有传奇色彩的机智人物。



鸟哨旧时,捕鸟人事先布下扣网,插上媒鸟(鸟类标本),然后利用自制竹哨,吹出各种鸟叫声吸引鸟类。如今,鸟哨还是那支鸟哨,捕鸟人还是那个捕鸟人,所不同是新的时代,“鸟哨文化”融入了爱鸟护鸟、保护湿地、建设生态文明的主旋律,捕鸟人也不再为谋生而吹哨,成为助推鸟类保护、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使哨网捕鸟技术成为滩涂文化的瑰宝,散发着草根文化的芳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益智图崇明益智图起源于清代,由崇明人童叶庚在七巧板等民间益智游戏的基础上发明。通俗地说,崇明益智图也可被称作“十五巧板”,它的基本形式是一块被分割成七种形状、总计十五块几何图形的正方形(纸、木或塑料)板,由它们进行不同的组合,用来拼制古代器皿、花卉、蔬果、字、动物和宽袍大袖的古代人物以及现代人物等。崇明益智图可对照预先拼制好的、已经勾勒出外沿的剪影图填充,也可对着实物直接进行创作,有较大自由发挥的空间。


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崇明老白酒是崇明特产之一,风味独特,甜而微酸,香味醇厚,酒度适中,后劲足,有回味。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崇明老白酒的米为原料,经淋饭后拌药加水精制而成。明末清初,崇明岛上酒坊、酒店星罗棋布,故有“十家三酒店”之说。清康熙年间,崇明老白酒已远近闻名,享有盛誉,而且品种逐渐增多,尤以“菜花黄”和“十月白”为崇明老白酒之佳品,此酒呈淡黄色,四季可饮。



酱菜制作技艺(崇明甜包瓜传统制作技艺):崇明酱包瓜,亦称甜包瓜,俗称包瓜,是崇明的特产之一。由于它色香味俱佳,被清朝皇宫列为贡瓜,崇明甜包瓜以本岛生长的皮薄肉厚、水多味淡、质地细密、嫩而带脆的上等青皮生瓜为原料。腌制前,将精选的生瓜洗净,用竹针有规律地在其周身刺洞,用精盐及石灰混合轻擦瓜身;沥去苦水后,再用9度左右的咸水洗净,而后按科学配方腌制,工艺十分考究。从腌制到成熟上市,约需90天 。



酱菜制作技艺(草头盐齑制作技艺):民间笑称“草头盐齑豁(吃之意)两筷,跑路快来就像搂饭筷。”据说旧时上海草头腌十分好卖,民国年的《图画日报》上曾有诗云:“腌金花菜好滋味,此物乃是崇明到。不咸不淡制得好,生吃熟吃俱佳妙。”现在到崇明的宾馆饭店就餐,常可见到有用草头盐齑作冷盆的。近年来,也有农家用榨菜的叶子或大头菜的叶子腌制盐齑,其过程大致和腌制活鲤干盐齑相仿,吃起来口感甚好,亦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崇明俗语:崇明方言属吴语。由于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崇明方言比较不易受外部方言影响,因而是吴语北部边界地区比较稳定、比较古老的、很有特点的一种方言。崇明人民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积累了丰富的观察气象变化的经验,形成许多农时和气象谚语。此外,民间还流传一些诙谐幽默而富有哲理的生活谚语和歇后语。



土布纺织技艺:崇明土布工艺繁多,织工精细。从棉花种植到成布,要经过轧、弹、干、纺、过、染、浆等11道工序。为使布面平整光滑,还要经华石滚压。有大布和小布两种:大布宽1.89尺,长8至9丈为一匹,种类有单纂、间布。间布花色品种较多,有柳条、格子、芦菲花等。小布宽1尺,长4丈,种类有萱经、线布等。



上海米糕制作技艺(崇明糕制作技艺):崇明糕,选料讲究,配比合理,甜度适中,果肉适量,蒸煮科学,清香松口,糯而不粘,畅销岛内外,是宝岛崇明的特色风味小吃。它是崇明岛先辈们遗传下来的一种高雅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俗话说:自有崇明在宋朝,同龄就是崇明糕,要吃崇明甜糯糕,还是自家屋里糕。一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用五谷杂粮蒸煮甜糯糕,象征新春来临,万象更新。




近期崇明旅游热门资讯

崇明瀛通大酒店十周年庆,史上最大优惠来袭!

父亲节,去崇明高家庄园,把最温暖的感恩送给爸爸

第23届上海电视节 | 崇明影视推介会隆重召开

走!跟着《城市之岛》看大美崇明

【出行提示】6月17日至18日,中考期间交通管制通告

重磅消息!崇明这2个镇被中央点名了!


信息来源:区文广局


崇明旅游

一段心灵邂逅自然的旅程

想要了解崇明旅游的更多信息,可关注崇明区旅游局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崇明旅游”,或登陆崇明旅游网WWW.CMTRAVEL.COM.CN,或拨打崇明旅游咨询电话:021-69695888查询。

活动、游记、美文、美图投稿请发送至公共邮箱:CMLYW2015@163.COM,我们会根据投稿规则给予相应奖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