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诉讼时效该如何计算?
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
未约定还款期限
是否能以已过诉讼时效为由
而不予偿还?
我们先来看看厦门的这一起案件
▼
案情简介
1995年3月和6月,蔡某分别向朋友文某借款1.6万元和3万元,共计4.6万元,并出具了相应的两张借条。
2016年9月,文某致电蔡某,确认双方之间借款的利息按两分半计算。
由于蔡某一直未还款,无奈之下,2019年,文某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蔡某某立即返还借款本金46000元及利息(利息按月利率2%,其中16000元自1995年3月3日算、30000元自1995年6月20日计算至实际还款之日止)。
此时,蔡某辩称:
↓↓↓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利息支付时间约定不明的,视为一年一付,故借条出具之日至起诉之日期间的利息已经超过诉讼时效;讼争借款已超过最长诉讼时效期限,不应得到法律保护。
《借条》未约定借款期限
出借人有权随时要求借款人偿还
↓↓↓
👉文某以诉讼形式主张权利,所以其权利受到损害之日应为起诉之日;
👉蔡某关于文某诉求超过20年最长诉讼时效的抗辩理由缺乏依据,不予采信;
👉蔡某主张利息的诉讼时效应独立计算,具有法律依据,予以采纳;
👉蔡某主张起诉之日前的利息均超过诉讼时效,不符合法律规定,依法认定为起诉之日三年前的利息已超诉讼时效,所以文某有权自2016年1月9日起主张利息。
综上,一审法院判决:蔡某偿还文某借款本金46000元并自2016年1月9日起按月利率2%计付利息至实际还款之日止。
事后,文某不服
向厦门中院提起上诉
本案二审争议的焦点在于:
案涉借款的利息是否超过诉讼时效
👉蔡某主张利息超过诉讼时效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05条的规定,但该规定关于利息支付期间的规定适用于有约定借款期限或利息支付期限的情形。本案借条并未约定还款期限,也未约定支付利息的期限,因此,利息之债的诉讼时效与本金之债的诉讼时效相同,不存在就利息之债单独计算诉讼时效问题。
综上
二审法院改判:
▼
蔡某应偿还文某借款本金46000元及利息(利息按月利率2%,其中16000元自1995年3月4日算、30000元自1995年6月21日计算至实际还款之日止)。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将于明年正式实施的《民法典》
这样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因此
不论是《民法总则》还是
即将实施的《民法典》均明确
👇👇👇
诉讼时效的起算期间是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本案的借条并未约定还款期限,而且义务人也未拒绝还款,因此就本金而言,在借款发生后20年方起诉并未超过诉讼时效。而利息作为本金的孳息,在本案借款未约定借款期限的情况下,不能作为利息诉讼时效的计算依据,且诉讼时效与本金之债的诉讼时效相同,不存在就利息之债单独计算诉讼时效问题。
写借条时,应尽量载明:
出借人+借款人+出借金额+利息标准+违约责任
同时提醒出借人:
如借款人未按时还款
出借人应及时主张权利
来源:厦门中院
●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要求“三倍赔偿”,法院为何不予支持?
●交5万元补习费,成绩却大幅下滑,长沙一家长将补习老师告上法院……
●女子患情感障碍,请求撤销患病期间离婚财产协议!法院怎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