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龟兔赛跑”: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如何规避“鬼城”现象

付萍 小荣说 2020-09-06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城市空间带来的衰退影响早已出现端倪。如今很多的新型城市,甚至都出现“鬼城”现象,这不光是出现在新城区,甚至热闹的传统城市中心区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旅游景区也丝毫不例外,白鹿原旅游项目的开发就是如此,连着五个文旅大项目的落地,在一片大修大建之后,迎来的却是景区荒草丛生、空间凋敝、活力衰退的“鬼城”结局。白鹿原项目虽说是存在同质化严重、旅游业态单一的问题,可是,也与互联网下文明发展下的城市空间衰退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那么,单单把城市衰退现象认为是经济增速暂缓的表征来看的话,也会显得过于简单。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下,很多学者其实早就认为信息技术对空间的相互作用和距离起到了弱化的作用,并且大大的降低了经济运行对空间的依赖程度。在此背景下,城市的旅游资源空间又将会出现哪些新的迭代和衍生?

>>>> 互联网文明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旅游空间的弱化、旅游传播的强化

城市的联结效率、运行效率都要远远低于互联网。互联网让传统的社会组织表现出更加的自由化、扁平多元化和碎片化的趋势,甚至逐渐改变了时空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将关注点着重放在城市的物质层面上,因为它们是具有一定形体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城市空间出现大数据能够让人们更加真实的看到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它的出现,推动了城市化建设,弱化了城市空间和距离的效应,降低经济运行对空间的依赖;同时也让旅游资源空间复合化迭代整合,呈现出对旅游资源空间创新性的弱化和均衡趋势。年轻的消费一族,对传统的以独特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愈发淡漠,他们的口味是倾向于主题化、创新型、娱乐化、体验感的旅游目的地。不再是山川五岳、江河湖海,而是走街串巷,找寻隐秘在文艺街角的网红“打卡”地。


尤其在新的“场景革命”的带动下,流量甚至都趋向于弱化,人与地域的链接,是温度的链接、信任的链接,是生活方式的链接、精神文化意义上的链接。如此一来,旅游资源空间的复合型、文化型的提升是必要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若是一味强调“摊大饼”似的大修大建,追求旖旎的观光博人眼球;亦或是像白鹿原旅游景区同质化模仿,求“形似”而不求“神聚”,只会造就对空间的浪费、对文化的浪费。并且在互联网文明发展下,与城市空间的弱化趋势背道而驰。

城市对旅游资源型空间的依赖度虽然降低,但是在新的复合型的旅游空间的整合利用上却在不断创新升级。废弃的厂房会变成后现代风的艺术区,乡村老旧的房屋住宅可能摇身一变为复古民宿,景区外的文创店开辟出手工艺作坊,红色旅游资源打卡地兼具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研学功能,文化博物馆的虚拟、VR技术可以让人穿越时空,触摸历史,低空旅游业态的开发更释放了空间旅游的价值潜能... ...城市风光资源型旅游空间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但是随之而来对新空间的创新业态、复合型价值却不断衍生。


另外,“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发展下的产物,它展现出了自身的强大力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全面和高质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断突出当前社会,可以更直观和精细的发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动态趋向,使得空间结构的形成更具有明确的依据和导向。城市规划者在编制和规划时,借助大数据对实施效果进行准确评估,使城市的发展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和直观性。


毫无疑问,大数据的运用,也是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福利,在旅游规划、运营及监督等方面大有裨益。当公众也参与其中时,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快速,信息搜集变得更加便捷,反馈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所以,从旅游传播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文明的发展让旅游目的地的在地人文、景观空间释放出最大的传播动能,既让旅游产品迈向优质发展,又让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同时让旅游市场优化运行。

>>>> 互联网文明对城市结构的影响——特色旅游资源的碎片化、旅游共享的自发化

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的规划者和建设者都把《雅典宪章》奉为指导性的规划纲领。宪章中提倡现代城市是由居住、工作、休息娱乐以及交通四部分功能区构成,主张把各个功能区分开来,有序的组合在一起。随着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宪章所主张的城市空间规划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


其实,当这样城市规划试图把所有的问题都分解的很清楚,就会导致居住在其中的人没有任何冗余度,也不会给未来留下更多迭代变化的可能性。直到移动互联网出现的几年后,城市逐渐挣脱了《雅典宪章》里种种原则的束缚,开始从整体化变向碎片化,资源变成了分布化、组织自发化、共同体微型化。就像是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学习一样,城市空间也在不断裂解,在逐渐地碎片化。


城市的空间承载了资源和信息的作用,在信息的作用下,我们对于城市资源的认知其实是通过空间来进行的。例如,在北京开一间咖啡馆你会如何选址,在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不会有人把咖啡馆开在城市的胡同深处,而是会找一个交通最便捷的,最好是在大路的拐角、几条路交会的地方。


到了移动互联的今天,你会发现年轻人再去开咖啡馆就跟上一代人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会去找那些犄角旮旯的,用以前的观点来看是非常怪异的、不适合开咖啡馆的地方,甚至可能是又老又破的房子,在大院深处、夹缝深处来开咖啡馆。

当网络的虚拟空间接管了城市实体空间的信息功能,那么城市只需要容纳功能就可以了,至于怎么找到它,就是网络负责的事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那些遍布城市的各种夹缝、各种皱褶深处的空间资源,在今天看来反而会变成最有魅力、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包括一个个性化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其特色的旅游资源往往也是独处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


在饱览到大片的、同质化的、喧闹的旅游景观和人文之后,审美疲劳带着我们重新回溯到旅游“小而美”的简约与原始之中。一处让你联想到《小石潭记》的特色别致的温泉,或是在热闹的游乐园附近却藏匿的一家舒适静谧的茶餐厅,亦或是胡同拐角处一家24小时营业的复古书店... ...城市深处的碎片化空间让这个城市具有空前的魅力,也会让这个城市的旅游变得独有情调。


另外,互联网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就是让城市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某种奇异的变化,使城市组织出现自发化,共享化。正如Airbnb的本意实际上是通过自己闲置的空间,让其他人在陌生的城市里面也有一个廉价的居住空间,这是它的运行基础。你在上海的某个里弄深处拥有一座老宅子,很难把租出去,但是如果把它挂到Airbnb上,把这个老宅子恢复所谓的民国风,加上老的留声机、老的家具、老的镜框及各种摆设,就可以把这一个小空间变得特别有趣味,租住率也高。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城市开始给城市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带来某种共享资源的机会。共享单车、共享办公、共享沙发、充电宝、众创空间等等,具有自发性、开放性的旅游共享经济也同样,以平台激活旅游地闲置的非经营性资源。在共享经济时代,旅游者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借助共享平台,旅游者可以作为生产者直接生产“内容”,也可以作为消费者直接消费“内容”。


新模式下的共享资源并非是专门为接待游客设计和准备的,共享资源类型多样、形态各异,还可能具有鲜明的个人或家庭化色彩。而且,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具有灵活、高效、投资少、扩张快等优势,不局限于旅游经济共享,它迅速渗透到生活性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有着强大的黏性。


互联网文明的迭代与城市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双向博弈的过程,在龟兔赛跑中,在互联网加持下,弱化了城市的空间、距离,以及经济运行对空间的依赖度。在对城市旅游资源空间的弱化中,又带着创新的、复合型价值强化与旅游传播的强化;互联网文明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又让新一代的旅游空间呈现出碎片化、共享自发化的经济特征。


总之,互联网科技带给我们的福利和冲击,涵盖了城市空间的蜕变、组织结构的变革、资源的复盘等等诸多方面。如何看懂这一场互联网文明与城市空间的“龟兔赛跑”,不仅体现出你对未来行业趋势的洞察研判,还代表着站在行业革新迭代的互联网风口下,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


付萍

孙小荣工作室

文旅产业研究员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