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旅融合新启示:从“故宫灯会”与《流浪地球》说起 | 典型评论

岑梅玲子 小荣说 2020-09-06

不负众望,2019年央视春晚并没有给国人带来值得谈论的话题和情趣,它基本已经消逝于大众视野,国人宁可怀旧记忆中的往届,也不愿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本届。2019年的春节,全民关注和讨论的是电影《流浪地球》和“故宫上元灯会”。

今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免费对预约公众开放,不仅门票被“秒光”,甚至一度导致门票预售系统崩溃。尽管对故宫上元灯会的观感和文化审美褒贬不一,但对故宫夜游的期待充分彰显出公众对优质文化体验的迫切需求。而春节档上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票房突破37亿元,成为目前内地影史票房亚军,并将此势头带到全球。

这两个案例看似并无关联,实则殊途同归,无论是以民俗节庆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还是把“科幻变为现实”彰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都表明一个事实:文化的内聚力和适应性赋予当代创新发展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正在被唤醒,形成适应当下发展的社会文化方式,并在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中,勾勒出交互又联通的世界图景。

传统文化与内容创新

本次故宫元宵灯会可谓是“皇家规格”活动。漫步故宫赏灯,聆听着畅音阁传来戏曲声,灯火阑珊时俯瞰整个紫禁城,还有如此近距离“穿越古代”的意境么。传统节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包装,再次呈现独特视觉特效,古老的城楼被灯光秀点亮,投影在金色琉璃瓦上的《千里江山图卷》、《清明上河图》让画作流光溢彩。就在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在午门-雁翅楼展厅举办“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通过文物展览和实景体验两种手段,恢复多种昔日皇宫过年的装饰、活动,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

无论是举办节庆活动、与知名品牌联合开发文创产品,还是制作热门综艺节目、高品质纪录片,600岁故宫以不断创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和自带“IP”的产品打造了不可复制的“流行体质”。故宫的“走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的创造性展现,植入流行文化载体,以接地气的方式增强与大众的互动,带来“围观效应”并引发了相关文化消费,特别是激发年轻群体消费热情,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实现了双赢和良性循环。

如果说故宫以实践证明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散发的文化魅力和智慧精华,重塑文化旅游消费的价值及潮流,那么,科幻大片的出现则是从另一个维度用中国文化内核支撑宏大叙事,来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构建。

作为近代科技和社会革命的衍生物,科幻小说的历史尚不足200年,纵然年轻,因为同时具备了科学性和幻想性,让科幻小说及科幻电影等艺术创作表现出独特魅力。长期以来,科幻电影一直是欧美国家占主导地位,这背后不仅是发达的电影产业工业支撑,最根本的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进步。

可以说,作为2019年春节档最大的黑马,《流浪地球》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恰逢其时。从电影制作上,汇聚了国内一流制作团队,其中75%的电影特效由中国人独立完成,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空白。其次在内容上,充满中国元素的故事情节展现的是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成果,以符合逻辑的当下讲述未来。

电影主旨“带着家园流浪”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在故事创作上,以中国文化中的责任、谦卑、自我牺牲与对家庭社会的忠诚为情感脉络,呈现出异于西方大片的价值观。不同于历史题材、现实题材,未来题材更具有全球化视野,作为特殊的类型片在讲述故事时传达的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而更成为一张标志性名片,在“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互相叠加之下,成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代言。在文化交往中,当中国科幻电影有资格参与“太空竞赛”中,对于人类命运的探索,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了真切的文化关怀。

无论是以节庆活动为载体还是借助荧幕艺术表现方式,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记忆之场”。在不断发展、创造、流动的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坚韧性格和魄力的基础上,吐故纳新,权衡取舍,为我所用,持续培养着新的文化力,在交流、交融、交锋上保有自我又联通世界。

因此,当故宫举办上元灯会、紫禁城过大年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获得大众极高关注度和争议,并非是传统文化失去了吸引力,而是要在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上的突破,与时俱进才能让传统文化变得真实而可近。

文化传播与价值链构建

随着文旅融合,旅游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和文化传播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19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其中强调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培育家国情怀,引导人们与爱国和爱家的统一,拓展内容形式和内容方式,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通,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协调。

从上述两个“走红”的故事中,或许可以为文化旅游的传播提供借鉴思路。

旅游作为创新、创意型产业,本身就承载着对传统文化开发和创造性转化的任务,特别是在体验经济下,传统文化需要找到现代表达方式和与时代相适应的交流通道。

2016年在没有任何营销宣传造势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风靡全网。精良的制作画面、神秘的修复工艺、专注讲究的修复大师不加修饰的传达着一个有规则但又妙趣横生的文物“世界观”,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坚守传统的审美艺术通过工匠精神传递给现代观众,让大众在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的感召下,引发共鸣和思考。

而真正带火这部记录片的正是当下的年轻群体,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新鲜文化经验,似乎颠覆了天然常识的既往印象。让新一代青年对于文化遗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再以故宫文创旅游商品为例,虽然丰富的IP资源让故宫在文创开发上拥有一定文化优势,但真正让其成为“网红”的推手却是品牌亲民化、产品娱乐化、受众年轻化以及社交媒体的多重推广。

品牌亲民是让故宫真正放下沉重的历史架子,将历史故事、人物转换成现代语境交流方式,贴近大众生活。例如“朕知道了”“看这就是朕为你打下的一盆江山”等等,如此再将宫廷物件,比如圣旨、折扇等产品商品化,添加上以皇帝视角的语言文案,让产品充满趣味化,符合大众消费习惯,刺激消费欲望。

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旅游是以影视植入的方式向世界推介文化产品。这种旅游推介形式早已成为韩国、日本吸引全球游客的重要手段。从电视剧《大长今》带红的民俗村成为旅游项目开放,为旅游提供参观体验宫廷料理,服饰文化、民宿特色等重现电视剧情节。借助韩国成熟运作体系,几乎每部畅销影视作品都会催生一个旅游景点,如织的客流背后是可观的收入。

当经济的崛起与之相匹配的是文化大国的自信,如何让文化输出更有诚意,变成是世界共有资源,并在世界文化的新语境下,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内在价值传递出去?正像《流浪地球》影片中地球在抵达新家园的路上一样,在未来世界里充分展现中国的文化内核、中国式的责任担当,才是我们为之探索的意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