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岑梅玲子: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的叙事空间构想 | 大运河系列研究1

岑梅玲子 小荣说 2020-09-06


在中华大地上,盘踞着两条“人工巨龙”,它们是人类建筑史奇迹和世界水利工程标志——一条是横亘东西,立于崇山峻岭之巅的万里长城;另一条则是贯通南北、轴舻千里的大运河。一撇一捺,一刚一柔,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并构筑起中国历史的叙事空间。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大运河则是流动的史诗。

从历史空间的流动看,大运河从开凿、发展至繁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从古流淌至今,成就当下唯一“在用”的世界文化遗产。

时间的流动性也赋予了大运河历史发展的独特空间设计,无论是在军事时代解决军事物资及时补给,还是漕运时代成为国家经济大动脉;无论是因河而兴的历史城镇,乃至河道、码头、船闸衙署,还是缘河而聚的全国各地戏曲、文学、艺术、美食等民俗信仰,在千百年时间变迁中,在文化之力的不断叠加中,将中国历史沧桑浓缩于一条运河的时代之变。

无论是古运河还是今运河,时间的流动性带来了文化的传承和富余变革的生命力,并与沿河地理空间形成了相互滋养、互惠共生的多元文化带。

从地理空间的流动看,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域经过8个省35个城市的132个文化遗产节点,所经之地自成一派,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融汇贯通,通过一个个有形的地域文化符号打造着故事空间和情感空间。

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古都东大门——通州段,因码头而兴的张家湾古镇;浙江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江苏的刺绣;安徽的文房四宝制作技艺;山东的戏曲、雕刻;河南的唐三彩烧造技艺……共同编制成一个文化巨网,积淀精华又吐故纳新,权衡取舍又兼容并蓄。在大运河每一个时空转场中,成为一部流动的史书,成就着中国历史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当以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动态的眼光发展这条流动的大运河,对运河沿线城市设计赋予了全新的叙事空间特色和现实意义。

生态宜居定位和城市发展诉求大运河系列研究1

生态文明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当生态文明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的标志。展现在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产环境。

从大运河沿线城市空间的格局看,运河与城市发展轴心地带多为重叠,以运河发展为契机带动城市宜居化建设,城镇区域的功能化布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将是城市发展的具体实践。

通州在历史上长期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漕运终点,不仅是大运河北京段文化遗产重要集聚地,作为北京副中心,大运河也为城市注入厚重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副中心形象。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将通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重构水城关系,打造运河风韵成为发展亮点。目前,已有的大运河沿岸景观环境建设以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和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为依托,构建了“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提供了城市滨水环境和市民旅游、休闲文化空间。并通过举办中国(北京通州)京杭大运河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形成亲水体验,让大运河“活”起来。

同样,以生态宜居为城市定位的天津,境内大以海河游线性文化遗址旅游航线为核心,开发“海河观光游”、“海河夜景游”、“海河观光游一日通”及“海河杨柳青一日游”等多条游船线路。在大运河贯穿全镇的独流镇规划打造运河文化特色小镇,拟投资6亿元,建设“一轴”:运河旅游观光轴;“两片”:运河农业观光片、明清商铺游览片;“三心”:三岔河口湿地游览中心、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酿造食品加工体验中心,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旅游发展为一体的独流特色运河小镇。

特色文化与叙事空间的情景展现大运河系列研究1

当城市故事与运河空间环境相结合,寻求城市底色与意义就在其叙事的空间特色。

山东台儿庄是南北运河文化交融地,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徽派、京派等八种建筑风格、八大文化现象融汇,古运河、古城街巷、非物质建筑工艺构成为了运河文化的活化石,在以文旅融合重现运河古城风韵的过程中,通过“三个之外”的发展思路带来了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

景区之外是城市配套功能的完善与古城同步发展;部门之外是通过“多规合一” 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城市文化特色;城区之外则是建设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覆盖。完成了台儿庄全区从产业升级、文化建设到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蜕变。

扬州是大运河发祥地,是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交汇城市,至今,淮扬运河的货运量相当于6条京沪高速。邵伯古镇则是扬州段大运河的一颗明珠,作为大运河活态遗产,邵伯船闸仍发挥巨大作用。

古码头、谢太傅祠、盐商大楼等丰富的运河遗产以及运河人家的原生态生活构刻画出千年运河风情。以邵伯运河风情小镇为空间载体,在规划面积为3.2平方公里的片区上,发展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水工展示等为一体的运河文化休闲度假空间,演绎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运河故事。

商旅文活“市”和运河产业链延伸大运河系列研究1

 2016年,京杭大运河沿途八省经济总量328469.77亿元,占全国比例为44.14%;其中四省的GDP居全国前五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沿线省(直辖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万亿,占全国比列一半以上。

苏州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运河文化的利用与保护和古城发展相生相惜。昆曲、古琴、端午习俗、本帮菜、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不仅成为古城精髓也为运河文化注入活力。

2015年,苏州中国大运河餐饮联盟商旅文融合服务平台整合大运河全流域商、旅、文全产业链服务,致力于运河非遗资产化。2017年依托苏帮菜博物馆和中国大运河饮食文化博物馆文化机构,编印发布了“品味运河,走运之旅”餐旅文融合产品《服务手册》。

以美食旅游带动地方经济早就成为不争事实,美食经济不仅带动食品生产业、文化娱乐业、商贸业,甚至是房地产业、建筑业等产业链的深度拓展。以运河饮食文化为契机,唤醒“经典老字号”营造苏州古城传统文化韵味。

嘉兴网船会将原生态水上庙会搬上了大运河。网船会举办期间,吸引来自江浙沪一带近百个民间社团、数万民众参与,以民俗祭祀、水上活动表演、民间手工艺和民间特色美食展示为主要内容。

作为地方民间节日和民间艺术集会,实现了以节兴旅,通过节庆活动把运河蕴含的文化意义、运河故事与当下人们精神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活方式契合,使其成可参与、可感受、可触摸的文化新体验,持续增强品牌效应,实现年游客流量为45余万人次,门票销售21万张以上,总收入1000万元左右。

当人们质疑千城一面的城市破坏着城市整体的多样性时,流动的运河成为“城市宝藏”,延续城市历史脉络的同时,促进城市文化复兴,并将新旧城市柔性连接。

围绕运河而诞生的业态模式不仅使沿线城市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绿色生态环境和宜居宜业的城市特性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生活工作在这里,进一步提升城市活力,彰显城市本身的特色风貌,增强运河城市的符号特征。

运河的变迁就是历史的演绎,无论是古桥还是古镇,作为运河文化象征点、线、面构筑起大运河“形神兼备”的空间叙事体系。在这里,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工艺以及优秀文化作品;还有它包含着穿越时空生成、传承的民族精神和生命意义。

至今,大运河仍有近一半的河段依然发挥着航运的功能,川流不息的生命活力继续创造着丰沛的历史。每一个靠近它的主体都可以在其使命感召下,与其融为一体,交流、交融在交织的巨大网络里,勾连与世界的想象和打捞新生活的图景。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