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小荣:中国旅游的“怨妇”特质 | 典型评论

孙小荣 小荣说 2020-09-05


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只给旅游业给了一句话,八个字——“发展壮大旅游产业”,顿时,业界哀鸿遍野。一方面,抱怨之声铺天盖地,集体唱衰旅游业;另一方面,某些媒体、专家又勉为其难地拿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等进行旅游化解读,未免越俎代庖,既拧巴又尴尬。

从十九大报告对“旅游”二字只字不提,到文旅机构融合以来的动态变化,再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过去的一年,中国旅游似乎在遭遇着一次又一次的冷遇,中国旅游人的心理,也在承受着一场又一场的风暴,皆源自政府相关报告、文件的语境表述,对旅游的轻描淡写。纵观各行各业,恐怕没有哪一个行业对顶层声音,如旅游业这般反响强烈,总是从掐指算数、咬文嚼字中,寻求发展的导向性及合法性。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旅游人正如旅游业的敏感性特征一样,也是极其敏感的,稍有风吹草动,便见风声鹤唳。之所以敏感,从积极的方面讲,旅游业的活跃度及旅游从业者对于国家战略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另一方面,像“怨妇”般的神经质,总是希望相关报告和文件中对旅游有更加“高大全”的表述,恰恰是不自信的本能反应,这就未免过于消极。

君不见十九大报告对“旅游”只字未提,中国旅游的发展并没有戛然而止。一年多来,上百亿、数千亿的项目还是哐哐落地,数十亿的旅游人口还是行走在世界各地,国家层面和全国各地的旅游数据依然蹭蹭攀升(如果这些数据靠谱的话),各种新消费、新业态、新产品依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日新月异。消费需求至此,市场趋势依然,并不是哪个文件,哪个报告几个字、几句话,甚或长篇大论能够阻挡人民对旅行的向往,资本市场对旅游产业的明追暗逐。谁会以趋势为敌?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就像一场联姻。本来一个小家碧玉,在原来的家庭是掌上明珠,我的地盘我做主,啥事儿都以自己为中心。有朝一日嫁入大家,发现大家不仅家大,人多,事务庞杂,规矩也多,而自己只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从原来的唯一中心到多个中心并存,从原来小家众星捧月到如今大家平起平坐。再加上门庭不熟,人员庞杂,事务繁忙,习惯迥异,难免有顾及不周,极易产生被冷落的孤寂感。在这个过渡期,如果自我心理调整不畅,就会产生抑郁,进而更加难以融入,导致家庭关系不和。久而久之,就如林黛玉进了大观园,因寄人篱下之疏离感而沦为“怨妇”。

“怨妇”之所以忧怨,是自卑心理作祟,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缺乏深层的精神底气。怨妇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怨妇会压制自己内心的愤懑,掩饰不好的情绪,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自我牺牲表现,积累道德优越感,以便换取别人的赞赏与认可。她的价值观强度,完全取决于他者的认可度。消极的怨妇会自我否定,自我放逐,具体表现为撂挑子,坊间总结为:一哭,二闹,三上吊,你忽视我,排斥我,不重视我,我就来个自暴自弃,搞得鸡犬不宁,亲邻皆知,我不得好活,你也不能活好。

不幸的是,当下的中国旅游界也患有“怨妇之症”的两大表征。一个是贪大求全,自我膨胀。本来具有先天依附性,是附着在其他产业之上的附加产业,却哪个战略、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哪个部门,都想插一杠子,就像小媳妇儿总觉得哥哥嫂嫂家也有她啥事儿,喧宾夺主,费力不讨好。一边强调旅游无边界,无所不容,一边又想通过数据统计体现旅游的高贡献值,这本身就是个悖论——既然无边界,又怎能以数计?人家政府工作报告都说了要“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有了“大”,你还想“全”,嫌说得不够多,不够细。顶层设计的政策导向语境,从来都是抽象的理念和概念表述,不能太具体,太细化,中国是吃过细化到亩产多少斤,深耕多少尺,行植多少株之亏的,这个教训离我们不远。太具体就是标准化,标准化就容易一窝蜂,一窝蜂就会出大麻烦。所以,政策文件从来都是能少说就少说,能精简就精简,只是个导向作用,多说无益,这叫政治智慧,也是经验教训。当然,嫌少求多这算是积极的表现,人往高处走,事儿也应该往高大处整,人被人评价,还希望多听几句好话呢。但热情并不一定能办好事儿,有时候过度的热情往往适得其反。

二是自我否定,集体唱衰。每逢重要的会议、政策、报告、文件中不提或者少提了“旅游”,旅游行业总是不乏自嘲、自黑、自戳“软肋”的声音,旅游立马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刚需”变成了经济下行的“非刚需”,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器”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加速器”,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变成造城毁村的“突击队”。也不乏类似“过苦日子”“平常心”“爱咋咋地”的心灵鸡汤,倡导以中庸之道独善其身,静观其变。也有声音不信报告,信规律,反复强调“让市场发挥资源优化配置”,既然信这个,那还跟几个字计较什么劲儿呢?咋一看,这个行当的这帮人还有点自我反省意识,是忧国忧民的社会良心,实际上也是极其不自信在神经末梢的消极反应。尤其是当这样的“怨妇”聚到一起,怨怨相抱没个了时,那简直就是“怨气冲天”,手握真理,情怀满满地迎接“行业末日”,恍惚中,还以为这个行业真有“殉道者”。

“怨妇”的积极和消极特质,都是没底气、不自信的表现。这种特质出现在人身上,对一个人的发展无益;经由人的传感,群体扩大,弥漫在一个行业内部,也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一个行业群体缺少普遍的行业自信、产业自信和职业自信,将行业价值、产业价值和职业价值认同授之于他者评定,不能持之以恒地坚守信念,反而自我否定和自我贬值时,这个群体将是随风而动的野草,这个行当也将沦为毫无尊严的职业,一个人心不稳,职业无尊的产业,又怎能成为基业蓬勃的事业?

“期待上位”和“自我否定”双重情绪导致的人格分裂式抱怨,是无用功。我们要寻求产业价值的自我认同,并从自我价值实践的获得感中,感受丰盈的自豪与荣誉。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什么,那我们就做好自己。

更何况,旅游原本是一个营造快乐的行业,又有什么理由,让只字片语,影响我们以坦然、从容的心态,永远充满好奇,永远在路上的——信仰与激情?


注:“怨妇”一词为借语,语出中国旅游界一位导师,为防止节外生枝,此处不便写出姓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将近一年来的感触写出来。在此,向他致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