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检察院“扫地僧”:三十四年此心安处是吾乡

杭州检察 2019-03-29

导语

《天龙八部》中有一名扫地僧,隐居于少林寺藏经阁内,对少林了如指掌,功力深厚却不为人所知。在检察院里,也不乏这样的大隐高人——


从而立之年至年逾花甲,世事变迁,他对杭检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从检三十四年沧桑,他是机要文件传递者,他是宣传线上的主力军,他是承前启后的传火人,他见证和参与了杭州检察的发展。


他是刘伟明,是杭州检察普通而特殊的一员。

受访者 | 刘伟明

采访人 | 陈泉 朱光远


刘老师即将迎来他在杭州检察的第三十五个年头。今天,我们采访到了这位年长的杭检人,让我们一道,走进他的检察岁月。


01

您是哪一年参加检察工作的?作为一名检察宣传老前辈,能给我们说说您是由于什么契机接触并进入该领域的吗?


刘伟明:我是1984年本院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干时进来的,那时还不用经过司法考试。


现在你们听起来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是34年前那晚下班后,家附近一根路灯杆子上的招干广告吸引了我。第一次知道,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当检察官。因为报考截止于次日下午,我就马上摘抄下来去敲厂长的家门,第二天主管单位的人事处因为从来没有遇到过此事,请示后又善意提醒了一番得失才盖了同意报考的公章。名义上我是读完高一去当兵的,但那时念中学的重头戏是学工学农学军,在部队当文化教员自学的那些东西,怎能与应届生相提并论,谁想到笔试面试的题目如同为我量体裁衣。


进院先分在经济检察处即后来的反贪局,干了不到两年,原先的机要秘书辞职下海,院领导点名要我先顶一下。坐我对面的老陈平时爱看国学经典,可谓德高望重,我每遇难题就向他请教。出于崇拜,他看什么书我也跟着看,业余跟他学写稿。渐渐地,我摸索着写一些“法制宣传”方面的稿件,1995年全年在各类媒体发表报道736篇次为数量高峰。2000年按省院设专职宣传人员的要求,我任专职宣传,移交了机要秘书工作,仍担任机要通信任务。

1986年时任机要秘书的刘伟明(左上角)在检委会上做记录


02

您觉得怎么样的宣传报导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甚至优秀,您心中的标准是什么?


刘伟明:提到“心中的标准”,我想起一个哲学观点:“尽管谁都只能用自己心中那杆秤去衡量事情,也总以为自己的秤是标准的,但是事实上谁的秤都不尽标准。” 

          

我一直心仪某位老记者,也努力向他看齐。他对我说过,做宣传报导与做任何事情一样,“为何做”比“如何做”来得重要。记得90年代市作协的一次笔会上,我请某位老作家看一篇自以为很出彩的作品,没想到他开头飘了眼哗哗翻到最后飘了眼就还给我说:“你表达什么的前提,是你想表达什么和能表达什么;学一些写作技巧并不难,但要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一定是长期修行的结果,关键是磨练。”他的意思是情怀和洞见都是个工夫问题,积累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刘伟明的杭州日报记者证、作家协会会员证


03

这几十年里,宣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媒体到现在并重的“两微一端”,对此您有什么感受?


刘伟明:在信息化时代,这些新兴媒体是检察宣传的新平台,在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方面都有其自身优势,对我院建设尤其对机关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我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宣传模式的变化是在我任专职宣传13年后的2013年,检察日报高调报道了丽水市检察机关率先利用微博、微电影等新形式预防职务犯罪。感受到“落伍”的我,看到了单位里宣传人才的涌现,于是很甘心地从宣传阵地退出来改任值班安排等事务。

刘伟明证件照合辑


04

参加检察工作至今,您取得了很多成绩,也积累了深厚的阅历,那么可以谈谈您在工作中至今仍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吗?


刘伟明:我觉得是成绩甚少但收获不少。


记得1996年某报纸的连载专栏编辑找到我,希望我将之前写过的一篇民营企业家大起大落的案例通讯改写为中长篇报告文学。当时尚不清楚何为报告文学的我居然答应了下来。直至交稿日只剩几天,我才发觉手头素材远远不够,而之前在看守所接受采访的主人公已在服刑了,若其不愿接受采访我就无法动笔。我赶紧去向杭报的一位名记者请教。他说:“你站在对方立场想想,你凭什么让对方敞开心扉?”事实证明很管用。那位昔日的企业家向我推心置腹地从上午讲到天黑,痛定思痛的他特别强调:人不可能从他人受损中受益。

文章刊登在1996年的《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


05

这几十年里,您还负责本院的机要文件送递,并且无一错漏丢失,几十年如一日,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您是以怎样的心态保证自己这方面的工作零失误的?


刘伟明:每个单位搞文件交换的同志都是比较仔细的,但早年省内就发生过因放文件的簇新皮包被抢而受处罚的事,于是后来我一直习惯用旧包,直到现在。


我是祖母一手带大的,记得她常说:“以后老天给你的饭碗一定要捧好,不要自己‘作’掉”,这句话我一直没敢忘记;更加使我不敢掉以轻心的是,不忍让始终信任我善待我的领导,因为我的闪失而受影响。我想每一个热爱集体的人,也都会力所能及地把本职工作做好,不给单位添乱以求心安。

刘伟明每天上午都要去交换中心送取文件


06

从检34年以来,除了工作的责任感之外,杭州检察对于您来说有怎样的情感意义?


刘伟明: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除了生逢其时,再就是有这么好的单位和团队。每个人都本能地希望待在自己最舒心的地方,杭州检察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所在,正如“老市长”苏东坡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

2004年参加献血


07

9月初我们迎来了一批新人,您有什么人生中的感悟以及事业上的期望要地这些年轻 人们说?


刘伟明:后生可畏,面对一批批进来的年轻人,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真的是相形见绌,毕竟时代在前进。当然,每代人由于成长环境不同,难免有其长处和短处,贵在扬长避短。


我院“门槛”越来越高,跨得进来的平庸不了,据说平庸的主因是惰性。曾国藩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易经》64卦里惟有第15卦“谦卦”每一爻都是吉祥,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真正的成长总是缓慢的,任何事情想做好都需要行之有恒的长期积累,肯做那些大家能做、该做而不愿做的功课就是勤劳与谦卑的统一。

刘伟明接受宣传教育部同事采访


08

最后,您对本院的过去、现在、未来尤其是你熟知的宣传工作方面有什么感受和建议?


刘伟明:在我看来,杭州市检察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过,只要是走仰角步步向上,任何当下都是历史最佳。


就我个人感受,搞宣传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培养大局意识,工作报道总是围绕中心工作展开的;二是了解人性,事迹和案例报道都会促使你思考其背后的行为动力,那就是人性,即人的需要问题,“天命之谓性”,即是合理性。

刘伟明在看守所采访特大诈骗案嫌疑人(右一)


结束语

若在茫茫人海中一眼望去,刘老师大概是极为平凡的一员,但正如《平凡的世界》中说的: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34年的坚守与奉献,刘老师以扎实的每一步收获了他自己的平凡与充实。望每一名检察人,都能在属于他/她自己的检察路上感受到心灵充实的喜悦与满足!


编辑 | 何驭斐  陈泉


链接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