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凯予:归去来兮,去冰还暖

杭州检察 2021-04-27


 作者 | 杭州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 郑凯予



“ 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

                                    ——李娟《冬牧场》


2020年1月,张灯结彩的街景,人头攒动的东站,大包小包的年货,返乡的场景似乎与往年并无二致——除了五花八门的口罩。


归乡的列车上,有人沉默戴着口罩,有人依旧大声喊叫;孩童的玩闹声,情侣的低语声,外放的音乐声,偶尔的咳嗽声,几度盖过了列车的报站声。大家对正在发生的疫情似乎有所警觉,但新闻里可防可控的报道以及即将团聚的喜悦很快冲散了人们对疫情传播的一丝隐忧。相信当时许多人如同在车厢内的我一样,虽然出行在外做好防护措施,但回到家乡似乎感觉就回到了安全的港湾,早早与友人行程约满,一等回到江西,就准备“放浪形骸之外”了。


△归途中的节日气氛


次日,武汉宣布封城,疫情因春运极速扩散,事态发展瞬息万变,许多家庭团聚的喜悦恍然间变成了隔离的悲痛,大家纷纷希望2020能够“从头再来”。但是,文书有误可以重新键入,电脑宕机可以重启恢复,游戏失败可以重复读档,现实的残酷却往往不给人机会重温旧梦。而我的家乡“千年瓷都”也高唱了一曲“空城计”,一月变成了“疫月”,一场全民战“疫”打响了。


△大年初一,空无一人的街道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我们从不缺乏勇气。面对如洪水猛兽般的疫情,坚守武汉、坚守湖北的所有人无愧于勇者,在我身边更是有单位前辈的家属勇赴前线驰援湖北,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打击贩卖伪劣口罩行为,这些勇气都是战“疫”胜利的支柱力量。而作为千万归乡人中的一员,我们深深明白,了解疫情,才能战胜疫情;配合工作,才能做好工作。于是,不串门、不聚会,坚守自己的“宅”基地,成为了“为国分忧”的不二选择;关注疫情、爱心捐款、在线“云监工”,成为了“略尽薄力”的绿色通道;科普知识、法律宣传、互道平安,成为了“余音绕梁”的同屏共振。足不出户,轻触指尖,虽是微光,亦可照亮前路。


△略尽薄力的捐款


在结束假期返杭时,带上了爸妈准备的一周战略物资,“武装到牙齿”,备上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因为买不到护目镜而拿来凑数的墨镜,虽然样子看上去些滑稽,总之,我出发了。


返杭的路途中,处处是体温检测,或许是因为返工时间推迟,或许是因为对公共交通的顾虑,又或许是为了故意错峰出行,车站的人寥寥可数。候车厅即便有大量空位,大家也宁愿自顾自的站着,远离他人,如履薄冰。三小时的车程大家低头不语,只有空调出风口时不时聒噪的咆哮,似乎表达着它对现状的不解。






戴口罩的车站工作人员▷






空荡的高铁车厢▷




◁相互保持距离的乘客




回杭后,路过熟悉的街口,街边烧烤小摊的“诱人香气”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弥漫着的消毒水和酒精味。按照社区要求我需要进行自我隔离十四天,杭州市政府也随即发布了防控疫情的十项措施。措施虽严,但保障到位,“禁足”虽苦,但必不可少。小区内设有果蔬专营点和外卖接收点,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反复播放注意事项的小喇叭,时刻提醒着大家不要疏忽大意;疫情持续期间,单位同事们也奋战在检察工作与基层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他们是最闪亮的星,充分发挥着光和热,尽职守、暖人心、护民生。


△进行中的社区防控工作


△为居家隔离住户运送物品的杭检人


良药苦口,选择忍耐和坚持,是因为我们相信希望,相信定能共克时艰。两周的隔离观察对个人而言虽然沉闷,但对这场战“疫”而言,却是喜人的。确诊病例从直线上升到连续下降,杭州更是首次确诊新增“零报告”;公共交通逐渐恢复,各类企业也在有序复工;全国首趟复工定制专列抵杭,“健康码”将走向全国;立春后的杭州虽还在经历寒潮,但还暖的日子也即将到来。


虽说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但相比于奋战在一线的同事们,半个月以来隔离观察的我算是个彻彻底底的“局外人”。而现在,即将解除隔离观察、恢复正常工作的我,为战“疫”,时刻准备着。



归乡前,我提前把办公桌上的日历翻到了二月,本意只是图个方便,也顺便讨个新年的好彩头。而现在看来,“去冰”二字更是饱含希冀:凛冬虽寒,终成昨日;春风送暖,涤尘焕新。



编辑 | 韩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