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揭榜!
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
为适应新时代检察理论研究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勇于探索创新的检察理论研究人才,日前,杭州市检察院在全市两级院申报的基础上,根据《杭州市检察机关理论研究人才库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规定,建立了全市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形成了12名带头人、14名理论人才、25名潜力人才共51人的人才梯队。
全市检察理论研究带头人
桑涛、徐剑锋、史笑晓、张海峰、李益明、周浩、李坤、董彬、余才忠、郑蕾、俞敏、沈旸
全市检察理论研究人才
崔倩如、谢凯、单家和、刘志晓、李洋、虞纯纯、余意然、张爽、黄丁文、陈晓麒、夏立强、朱笛琴、赵韵韵、张怡铭
全市检察理论研究潜力人才
戴丽、王安峰、陈晓琳、桂阳、杜倩楠、李钟魁、陆云婷、陈海华、胡灵芝、沈佩颖、李佳峰、朱亮、傅强、雷方银、石珏、沈碧溪、王麒、方芸、江朋、郑成功、魏娟、王晟、颜硕、洪晓亮、徐桃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14位检察理论研究人才。
崔倩如
从检五年,先后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一等奖、第三十一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一等奖等国家级荣誉9项,其余各项荣誉37项。在《人民检察》《中国检察官》等期刊和书籍刊发文章21篇,立项及参与课题25个,连续三年参与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课题。
写文章不仅仅是文献综述,更要有所创新,有自己的想法,并期许能对这个社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谢凯
近三年来,先后完成8个省级以上课题,多篇调研文章在最高检《领导参阅件》《检察研究参考》等内部刊物以及《人民检察》《检察工作》等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调研文章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多篇调研报告获省市领导批示肯定。
调研是份“苦差事”,少不了动笔前的实证调研、过程中的挑灯夜写、成稿后的反复润色。走在调研路上,初心不变,“苦”中亦能作乐,亦将乐此不疲。
单家和
从检十余年,先后在《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检察论丛》《杭州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合作撰写的《当前利用“浙里办”APP实施犯罪情况分析》等论文获省市领导批示。
白建军教授在谈及实证研究曾说过:“少一点我认为,多一点我发现。”在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据”可多一点发现,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事实支撑。
刘志晓
从检以来,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十余项,撰写理论调研文章多篇,参加省级以上学术论坛8次,荣获省级奖项10次、市级奖项5次。研究成果先后多次被最高检《检察研究参考》《浙江检察》等刊物采用或发表。
检察理论研究是一项消耗脑力、心力的工作,也是一个考验耐力、功力的过程,更是一场蕴含蓄力、张力的博弈。伴随着自我的跃升、观念的迭代、思维的重构,需要精雕细琢、厚积薄发、久久为功,更需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融入情怀和坚持,嵌入责任与担当,像“鸬鹚”一样懂得深潜,最终也能像“鸬鹚”一样翱翔天际。
李洋
从检三年来,获最高检课题立项1项、省检察院课题立项2项、市委政法委课题立项1项。先后在《检察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检察官》《浙江检察》等各类期刊发表调研文章14篇,多篇文章获评省级奖项。
理论研究是对“实务办案”的提升与深化,实务办案又是对“理论研究”的实践和验证。将办案中的所思、所想用学术的思维抽象出可以指导再实践的理论文章,便是我的调研之道。希望通过“办案实践”+“理论调研”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模式,把自己锻造成为一名学术型的一线办案检察官。
虞纯纯
近五年来,参与最高检课题1项,在《人民检察》《检察调研与指导》《中国检察官》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10篇,撰写的理论文章获省市级奖项8次。
2017年,在同事的指导下,我初习检察理论调研写作之法。经过磨砺,虽不像初时那般无从下笔,但仍感过程艰辛,幸得一路上有诸多良师益友的指点迷津,亦让我在成长中不断收获。希望将来的自己也能达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余意然
撰写的论文先后获浙江省法学会专题研讨会一等奖、全国副省级法治论坛二等奖等省级荣誉6项,以及市级荣誉4项。多篇研究成果在《人民检察》《中国检察官》《浙江检察》等刊物发表。
从“象牙塔”里的论文写作“困难户”到检察战场上横跨刑事和公益诉讼领域的“调研者”,我只是比以前多了一份对实践细致的观察、对理论深层的思考、对疑惑沉迷的勇气、对答案契而不舍的追寻。调研写作是一个理论实践不断交互、思维路径不断打破又重构的过程,遭遇沮丧、急躁都很正常,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把自己的发现、困惑、见解写下来,仅此而已,你我都可以做到。
张爽
近三年参与并完成最高检课题1项、市院课题5项,多篇文章在《中国检察官》等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获首届全国检察官阅读征文三等奖等省级以上荣誉8项,多次受邀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作主旨发言。
从检以来一直奋战在刑检业务一线,从青涩到稳重一路初心不改。检察理论研究并不空洞,它包含着我们对疑难复杂案件的思考,对最新社会现象的洞察剖析,对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深刻理解。专注来源于热爱,执着坚守方得始终。
黄丁文
撰写的多篇调研文章在《人民检察》《检察工作》等知名期刊发表,部分调研文章获省级以上奖项。多次参与最高检理论课题、省院重点课题撰写。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当关闭统一业务系统,所有的工作群开始安静下来时,抛开白日里的焦躁,沉下心,翻开书,提起笔,爬爬格子,这便是“材料狗”的日常。因为有爱才有动力,因为有爱才会努力,心中有爱,笔下的一切都会发光。
陈晓麒
从检以来立足实务,勤思善学,笔耕不辍。撰写的多篇文章在《人民检察》《检察工作》等知名期刊发表。立项及参与多个省市级课题,并荣获多个奖项。
在检察实务中秉正持行,调研是磨砺,我们的思维皆有光,唯有调研能将瞬间流转的光磨砺成颗颗恒星,或微或明,可为指引和参谋;调研是统筹,我们的笔尖皆有景,唯有调研能将移步亦换的景统筹成处处风光,或拙或雅,可为沉思和撒欢;调研是联合,我们的眼界皆有门,唯有调研能将开门独见联合成绵绵群山,或陡或缓,可为布局和长远。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立足小我,放眼大千,坚持不懈,定有裨益。
夏立强
在《中国监狱学刊》《检察工作》《检察研究参考》《浙江理工大学学报》《浙江检察》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省市院课题多项,部分合作撰写的调研论文获省领导批示肯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加检察工作10年来,一直在刑检一线,闲暇处多积累,工作时多总结,遇事后多思考,写作间方能落笔有物,言之有理,不落俗套。调研是枯燥的,源于兴趣,才有长劲,方得始终。
朱笛琴
近年来,有10余篇文章获省市级奖项,公开发表文章5篇,其中知名期刊1篇。参与并完成多个市级课题。
调研之路充满荆棘,不能立刻显现成效,但在一次次推翻重来、一字一句斟酌间,可以收获属于文字的快乐。
赵韵韵
近年来,在《人民检察》《中国检察官》《检察论丛》等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近10篇,多次在全省检察理论研究年会及全市调研成果评比中获奖。
在写作的浩瀚星海中,我深深体会到检察调研应立足于本职、深掘于实践、展望于未来。做好检察调研既是职业期许,更是一名杭检人的责任。
张怡铭
从检以来,有6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检察》《中国检察官》等刊物,参与省市级重点调研课题3项,获《人民检察》年度优秀文章、浙江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二等奖及其他荣誉10余项,参与撰写的调研文章获省市领导批示。
从个案争议到类案对比,从理论观点到实务分析,在写作中不断加深对某一领域的了解,结合法理、情理、社会发展得出自己的结论。每一次写作,既是对思考的生动记录,也是对知识的深度加工,立足实践,回应热点,不断努力。
近年来,杭州检察机关高度重视理论调研工作,依托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强化保障,涌现出了一批热爱调研、勤于调研、善于调研的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杭州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本次入选全市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的成员,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检察理论研究的时代使命,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投身检察工作,并在检察理论研究中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带头作用,持续深挖检察实务沃土、富矿,持之以恒开展理论探索,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为奋力彰显法治文明“重要窗口”头雁风采贡献检察智慧。
此外,根据上述人才库管理办法,全市检察机关应对人才库成员参加学术交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予以支持,特别是在时间、经费等方面要予以保障,以及在挂职锻炼、评功评奖、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等方面予以优先考量,对有突出贡献的适时给予奖励、记功。
供稿 | 法律政策研究室
编辑 | 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