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检的人才培养之路:阅己 越己 悦己

杭州检察 2023-05-02


27人在省级业务竞赛中获得荣誉,1人在全国业务竞赛中获评能手称号,15件案例获评高检院典型案例,这是杭州检察以岗位练兵为抓手,献给2021年度的最美礼赞。


赛场上,选手们看似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来自厚积薄发的沉淀,更源于杭检薪火相传的沃土滋养。杭州检察也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实案实训

阅己找差距


从一个新人成长为优秀的检察官,需要经年累月一个个案件的实践积淀。实案实训就是让检察官把办案经验总结、提炼出来,形成具有普适性的实务经验法则,再通过“自己人教自己人”的方式,实现教与学、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依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杭州检察将实案实训落实到每一期业务培训中。


“作为一名控申新兵,实案实训真的让我打开了答题思路,也让我对控申业务有了更多的思考。”萧山区检察院第九检察部副主任孙柳青说,她从事控申业务不足2年,接访经验不足,对案件的剖析常常停留在刑事检察层面。通过实案实训,她发现经验丰富的控申检察官还会从接访维稳、息诉息访等方面对案件进行评估和考量,这也补上了她的思维盲区。


“控申部门作为信访工作的窗口单位和牵头部门,业务内容涉及‘四大检察’和诉讼全过程。实案实训时,会特意邀请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民事行政等多条线的检察官来授课,帮助我们‘破层出圈’,提高业务技能。”孙柳青在培训中迅速汲取成长养分,一步步稳扎稳打,在经过层层比拼后获得全国控告申诉检察业务竞赛业务能手称号。

孙柳青


同样是竞赛新人的还有临平地区检察院干警沈春凤,这是她第一次参赛,最终以全省第一的好成绩拿下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标兵称号。“一开始准备比赛的时候,我心里没一点底,但通过培训,特别是实案实训,让我信心渐增。”沈春凤回忆当时的课程说,大家在看守所检察实务、社区矫正检察等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还邀请了曾经获得过全国竞赛能手的前辈来授课,干货满满。


“检察官教检察官”的实案实训模式,其实就是一个“阅己”的过程,“新”人在“阅己”中不断发现短板,“老”人在“阅己”中亦能学习他人长处。尤其是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新格局和司法改革对检察干警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的新背景下,只有重新审视自己,才能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执检业务点多、面广、线长,适用法律法规浩如烟海,特别是刑诉法修改、社区矫正法出台及两高司法解释大幅调整,相关法条之间出现不一致、不协调现象,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又该如何进一步落实到工作中?”杭州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郑英先说,虽然自己从事刑事执行检察业务多年,也在上一届全省业务竞赛中获得能手称号,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法条的更新、执检业务的发展,自己也需要不断充电。在实案实训中,大家分享办案经验、学习心得、竞赛技巧,让他获益匪浅,其他检察官的思考维度拓宽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的热情。这位“老将”也在第三届全省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中荣获标兵称号,杭州检察参赛选手的获奖席位更是占全省1/3。

郑英先


实案实训根植于实践,依托于实案,要的就是“实用管用,真正解决问题”,实案实训改单向的知识灌输为互动的业务切磋,确保“听了就懂,拿来就用”。


封闭集训

越己求突破


封闭式集训作为备赛的常规方式,贵在“吹糠见米”显实效,能迅速取得跨越式的进步。在这一点上,杭州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毕克来感触颇深。作为公益诉讼业务参赛团队的集训带队教练,对竞赛他经历了从一脸茫然到意料之中的过程。


“公益诉讼业务对检察机关本身来说,开展时间不长,且涉及范围广,特别是高检院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公益诉讼新领域探索。因此在备赛时,我们时常理不清头绪。”毕克来说,大家在集训时一起从高检院、省院发布的典型案例、精品案例和各个媒体渠道发布的公益诉讼报道中找灵感、找方法,头脑风暴、实战演练,所幸把准了试题方向,最终在竞赛中诞生了2位标兵和1位能手。

封闭式集训


闭门造车不如行路万里,封闭式集训和跨地域合作又诞生了独具杭检特色的“山海协作”模式。由富阳区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桑涛牵头,多名省市业务专家组成了导师“天团”,带领全市刑检骨干与丽水市检察院开展“山海协作”,和当地检察官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之后的浙江省第四届控辩大赛中,杭州检察不负众望。西湖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从鑫莎荣获最佳辩手,拱墅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陈素荣获优秀辩手,所在团队荣获团体优胜奖。丽水检察也有收获,一名选手荣获最佳辩手。“控辩赛只是演练,公诉席才是最终的舞台。”从鑫莎说,自己将从此次集训和比赛中吸取经验,将所思所学都运用在日常办案里。

从鑫莎


借助外脑又是杭州检察的另一种集训模式。在准备首届浙江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业务竞赛时,作为本次参加勘验与快检比赛项目选手中资历最浅的一位,上城区检察院检察事务保障中心副主任邵日强笑称自己是“小白”,感觉压力颇大。受场地和设备限制,参赛团队与专业环境检测公司合作,借用其实验室进行集训。在条线技术专家手把手教学的同时,还邀请外单位的环保专家亲临授课。最终,邵日强以90分的高分征服了评委,拿下了业务标兵称号。

邵日强(左)参赛中


厚植沃土

悦己心向阳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杭州检察以赛促学、以学促行的同时,进一步培育人才发展沃土,“软硬兼施”、功在平时,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工作岗位是最好的锻炼平台,也是培养人才的最好课堂。杭州检察通过完善机制,以任职、挂职、借调、跟班学习等形式,根据检察人员的不同特点、不同工作经历,分层次、多岗位、跨条块、跨部门地进行轮岗交流。同时,充分运用一体化办案、联合调查等方式,让基层院检察人员能够参与市院的案件办理,并从立案到审查案件、从文书制作到行文逻辑,以及如何与当事人沟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


年轻干部是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杭州检察独创性地开展了“373”年轻干部培养工作,建立两级院“373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确保30名处级、70名科级、30名科员级培养苗子常量,并实行动态调整,始终保持一池活水。特别是对信息库中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德才兼备的优秀个人予以重点培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优先晋升,为检察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支点。据统计,入库干部中65%以上被提拔使用,其中13人走上班子副职岗位。


“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机会,畅通检察人员的成长渠道,让大家身心愉悦,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在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中实现法治理想。”杭州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邬秀君说,除了“硬机制”,“软环境”对人才的培育也同样重要,特别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挖掘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激发全体检察人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杭州检察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寻找“最美检察人”活动,他们之中,既有奋战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也有坚守在党建、文字等综合岗位上的幕后英雄;既有从检30多年的检察工匠,也有80后的中坚力量;既有市院的代表,也有基层的先进。

评定产生全市检察业务专家、组建全市检察机关专业人才库又是另一种方式。2021年,经过层层选拔,12名检察人员脱颖而出,成为全市检察业务专家,另有2人被评为第五批浙江省检察业务专家。同时,在原入选全省检察机关专业人才库的基础上,经条线推选,又增补52人,成立了全市检察机关专业人才库。截至目前,杭州检察共有全国业务专家1名、省级业务专家4名、市级业务专家24名、专业人才库人员114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门类齐全的业务人才梯队。


“检察业务专家和专业人才库成员作为高层次人才,以其引领、示范和带动效应,对检察人才培养和检察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邬秀君介绍说,杭州检察专门制订了《业务专家、专业人才使用和管理办法》,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担任青年干警“导师”,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助推青年干警快速成长成才。

文字、编辑 | 方利利

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