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杰出教辅奖获得者王才林:在实践中寓教于乐

新闻中心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1-01


和王才林对话,很容易被他风趣、直率的个性所感染,就好像不是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而是认识许久的老朋友。


采访当天,我们旁听了王老师的课,王老师的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他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解物理知识,学生们也都很喜欢听,发言非常积极。


王才林接受采访


王才林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现在是南方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工程师。在教学工作上,王才林认真负责,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方法,2016年获得南科大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验课组一等奖,他轻松幽默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南科大2018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王才林获得了“杰出教辅奖”,对此,他表示,这个荣誉,是对他教学工作的一种认可。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采访当天上午9时左右,王才林提前来到荔园整理实验器材,为新一天的课程做准备。开始上课时,王才林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一起讨论一下课前预习过的内容。随后便是物理知识讲解,通过互相交流和系统梳理,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南科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一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在王才林的物理课上,学生动手做实验占了课堂的大半时间,王才林在学生们中间穿梭,耐心地给同学们答疑解惑,纠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在采访中,王才林也多次强调了“实践”对于理科学习的重要性。


“物理其实并不难。”王才林解释道。他认为,大家之所以觉得物理难,一方面是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二维的,需要学生用二维的知识建构三维的现实,所以感觉不容易,倘若理论知识能够模仿现实生活,用三维的方式呈现出来,就会觉得很清楚直白。另一方面,现有的“先学习理论后做实验”或“先做实验后学习理论”的学习模式不能最大程度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他认为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先学习理论后做实验再学习理论”或“先做实验后学习理论再做实验”的模式。


王才林在上课


王才林还强调,学习再多的理论知识,都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给人的印象深刻,就像一个人看很多遍地图,都不如到现场走一遍记忆深刻,是同样的道理。此外,物理的各个知识点之间都不是分裂的,如果能够认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架构,学习物理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王才林还分享了他近年来对教学的一些创新和思考。他指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提到,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学习,大部分人能掌握80%的内容,但结合其他感官,譬如味觉、触觉,人们将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如何能够促进学习教材的“可视化”?这也是王才林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我们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材做得更贴近现实,让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我们现在也会做一些虚拟仿真的学习材料,但和现实还是会有一定的差距。”


在教学的道路上,王才林一直在认真打磨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并乐此不疲。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除了教学工作外,王才林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的物理竞赛,在各项赛事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王才林表示,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仅自身实力要过硬,还要了解对手和赛制,才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让王才林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带领两个队伍参加第十五届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其中负责“液体中的气包实验”团队获得了一等奖,负责“设计一个实现滴水放电的装置”团队获得了二等奖。比赛成绩出来之后,获得二等奖的五个大男孩都流下了眼泪,他们认为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具有独到的见解,答辩过程中也全程采用英文答辩,一等奖势在必得,但比赛结果造成了他们巨大的心里落差。王才林跟他们一起分析实验的过程,评委的评判过程,以及与人交流的过程,分析了他们做得不足的地方。最终,他们客观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参加比赛不只是展示你的实验成果,其中还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评委理解和欣赏你的思想,不单单是做科研,沟通也非常重要。所以,参加比赛考验的实际上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王才林说。


“参加物理竞赛还能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在学校里,学生们做实验通常都是使用现成的设备,但比赛不同,需要从头开始制作实验设备。这就需要学生们去网上、去商场里购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装起来,这个过程是最考验学生能力的。”


王才林认为,参加竞赛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在人才辈出的赛场上,和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选手们同台竞技,本身就是一个互相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既能拓宽自己的眼界,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年轻人不能害怕失败,”王才林说,“即使碰壁也没关系,这对学生的日后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成功也不要骄傲,要继续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地向前迈进。”


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队伍照片


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学生们眼里,王才林是好老师,总是以风趣幽默的言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着每个人,他也经常会说一些用上了科学知识的“冷幽默”,在达到教育目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更易于接受。课堂上经过老师指导过后,个别学生还是不理解,王才林会让两个同学讨论一会儿,并开玩笑地说:“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容易,他们俩能量匹配,更容易产生共振。”


碰上有学生上课迟到,王老师也会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我们物理上常讲,能量最低原理具有普适性,就像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总是先排满能量低的层数再排能量高的层数,所以你们的懒惰,也基本是符合‘能量最低’原理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内驱动力和外驱动力,作为学生内驱动力是我们对知识的需求,外驱动力主要是考试和分数。所以迟到的同学需要加强自己的内驱动力,当然我们也会帮助你们加强外驱动力,内驱动力和外驱动力匹配起来才能更好地让自己发光发热。”


教学之余,王才林也常收到学生的邮件,有关于学习的,有关于生活的,甚至还有关于情感问题的。对此,王才林总是一一给予耐心地解答。如果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面存在某些问题,王才林还会给他们推荐好用的app。在南科大,许多老师都是这样,和学生的关系很近。


王才林给学生讲解问题


陶行知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在王才林心目中,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性思维,教他们如何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那么无论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其本质也在于培养有道德、有情怀的人。“这需要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和责任感,”王才林说道,“也需要让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准则,让他们知晓社会的道德底线在哪里,什么底线是不能逾越的。”


正是这种“宽中有严”、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让王才林对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助益良多。未来,他将继续在南科大这片热土上努力耕耘,知行合一,不断前行。


往期回顾

南科大“九山一水”,等你来命名

南方科技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揭牌

南科大谭斌团队在《科学》发表研究成果,攻克Ugi四组分反应近60年未破解难题

南科大化学系田瑞军课题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成果,助力靶向性抗癌药临床使用

南科大“年度教授”何佳清和他教书育人的“三块板”理论




--- 南方科技大学 ---

新媒体中心


  文字 | 童小晋

  图片 | 张晓燕

  编辑 | 陈昶元


欢迎投稿、建议:

weixin@sustc.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