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中国每年都有209万亿粒塑料微珠被排入大海!
首先说明一下,这个标题并没有夸大事实,有理有据,我往期的所有科普类文章全部都有列出文献和出处供大家参考、查证。
关注公众号时间长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我第一次用这样一种风格的标题,因为我看到这则报道的时候实在是太震惊了。
“据估计,在中国每年都有 209.6 万亿粒塑料微珠被排入大海 ” ,在重量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这相当于 306900 公斤重的塑料微珠(以下简称微珠)!而这则数据就出自于香港的研究人员在今年7月份,发表于专业期刊《水研究》上的一篇文献中。
没错,文献还是热乎乎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深入观看。
我们可以从下图看到,东南部城市是重灾区,东部海域非常危险
我所在的上海毫无疑问在这个范围里
▼
研究人员分别检测了9款面部磨砂产品所含的微珠颗粒的数量,得出,每克磨砂产品中所含微珠的数量从 5219 颗 ~ 50391 颗不等。以平均每人每次使用1.85克磨砂产品来计算,研究人员估计,每次使用面部磨砂膏的时候会有 10000 ~ 100000 粒微珠流入下水道,然后进入污染系统。
该项研究最后得出的核心结论为:
中国发现的微珠成分是聚乙烯(PE)或低密度聚乙烯(LDPE),其他材料包括蜡、luwax和聚氯乙烯(PVC)
中国发现的微珠其平均直径为85微米~186微米,面部磨砂产品中微珠的平均密度为每克20,860粒
中国每年微珠的排放数量预计高达 209.7 兆 (306.9吨) ,其中20%是来自直接排放,80%则是来自污水处理厂,占了中国所生产海洋塑料垃圾的0.03%。
为什么我们如此关注微珠?它究竟是什么?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可能都用到过具有去角质功能的个人清洁类用品吧,比如像是磨砂膏这样的产品,而在这里面可能就有微珠的存在。也许你会觉得难以置信,但这是真的。
来看看以下这些在中国很火的日本代购产品你是不是很眼熟?
有图有真相,这些全部都被日本当地的媒体报道批评了哦!因为它们都含有禁用的微珠成分!牙膏绝对是重灾区啊!这些新闻也是我好几年前就截图的,因为日本的新闻不太好找,我一直留到现在。
微珠(Microbead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塑料)的固体颗粒,不溶于水,比针头还小,直径小于5毫米,人的肉眼几乎无法看见,它常被添加到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中,作去角质、填料、调节粘度的用途。微珠是微型塑料的一种,但在化妆品行业中,可以指代微型塑料(microplastics)
它在个人护理用品中的常见成分为:
- 聚乙烯 Polyethylene / Polythene (PE)
- 聚丙烯 Polypropylene(PP)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 聚四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 尼龙 Nylon
在个人用品中,微珠主要存在于 磨砂膏、牙膏、沐浴露、洗发水 ,有时还会在 染发剂、化妆品、指甲油 中充当填料。有些口红也含有PE或PET等微型塑料,一些看上去Bling-Bling的指甲油中的亮片也都是微小的PET碎片。
注:在个人护理用品中,微珠可以指代微型塑料
既然我们都了解了塑料的危害性,微珠的危害其实也很好了解。
日用品中的微珠是非常小的,污水净化厂的设计其实并不能过滤废水中的微珠,这也是微珠最终会流向河流和海洋,产生污染的重要原因。
在人们使用化妆品和护理品后,被排入污水系统,而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设施很难过滤这种细小的塑料颗粒,随后这些污水被排放到河、湖、海洋。一旦进入海洋,微珠也会进入食物链,因为它们的存在就如同鱼和其他海洋动物都会吃的食物---浮游生物和鱼卵。
尽管微珠本身无毒,但进入水循环系统后,能大量吸收海洋内的持续性有毒污染物,比如农药、阻燃剂、多氯联苯。它们吸收水中的毒素,被海洋生物吃掉,并能从食物链一直延伸到我们的餐盘。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你买了含微珠成分的磨砂膏 → 你洗澡的时候用了并把它冲掉 → 微珠进入了下水道系统 → 微珠被鱼当做食物吃了 → 你把鱼吃了
这还只是微珠如何回到你体内的其中一个例子之一
鲸豚保育协会(WDC)的科学负责人Nicola Hodgins指出,每年由于塑料污染造成10万海洋哺乳动物死亡。她将这称之为“大屠杀”。
哪些科学报告能说明微珠/微型塑料对生态和人类的危害?
(1)2004,由普利茅斯大学的Richard Thompson教授带领的研究,详细揭露了微塑料污染的分布。这也是第一篇针对微塑料和塑料纤维在整个海洋环境里传播的总结性论文。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200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已知有 267 种海洋生物受到了塑料碎片的影响,这一数字将随着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海底的塑料碎片堆积也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这种碎片的积累可以抑制上覆水和沉积物缝隙之间的气体交换,而且有一半以上微型塑料会沉入海水中。该研究被发表在了《Environmental Research》期刊上。
(3)2012年,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北太平洋海域的塑料垃圾密度在过去近40年增长了百倍,大量细小的塑料垃圾随环流系统在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汇集,这将威胁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阳光和海浪冲击下,塑料垃圾会逐渐分解成微型塑料,但始终不会沉至海底,在塑料垃圾愈多的海域,海龟数量也更多。如果塑料垃圾密度持续扩大,海龟数量也会持续增加,浮游生物或鱼卵将进一步减少,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Biology Letters》。
(4)一份研究指出,有大约11%的病例显示,663个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受到了微型塑料的负面影响。有些种类的鱼容易排泄塑料,但有些则没有,因此在内部积聚塑料。
(5)在科学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发现牡蛎接触到于聚苯乙烯微珠时,会受到能量吸收和分配的干扰,影响其繁殖和后代的功能。
(6,7,8)微塑料表面已被证明能吸引和吸收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多氯联苯和农药从。相对高浓度POPs已在微塑料表面发现。东京大学的Takada教授带领的研究表明,某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连同微塑料一起被摄入。在理论上,摄入的污染物仍在微塑料表面,并且可以被排出。.
(9)加州大学的生态学家Chelsea M. Rochman和团队在2013年做了一个实验,并发表在自然杂志旗下的的《Scientific Reports》上,结果表明,微型塑料可能导致 日本青鳉鱼 肝脏损伤。
(10)一个2013年发表于《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研究发现,处于食物链的底部的 浮游生物 会误食微小的塑料颗粒。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海洋中的生物如果食用塑料会给它们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11)埃克塞特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3年12月2日出版的《细胞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微型塑料垃圾可能会给海洋生物带来极大的麻烦。海洋蠕虫在摄食微珠之后,能量储备明显减少,体内炎症增加。高浓度的摄入还会导致动物的生理功能受到伤害。
(12)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布一篇论文,其中确认了使用含“微型柔珠”(microbeads)的化妆品和护理品后带来的危害。论文表明,含有“微型柔珠”的产品会给环境带来危害并且建议立即禁止使用这类产品。因为它是不可生物降解的,而且容易吸收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会引发“细胞坏死,炎症和组织裂伤”等症状。【DOI: 10.1021/acs.est.5b03909.】
(13)2015年,加州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加州市场上所有销售的鱼类中,有 四分之一 的鱼类内脏中被发现有微型塑料的存在,并发表在自然杂志旗下的的《Scientific Reports》上。【DOI:1038/srep14340】
(14)瑞典一项发表在顶尖科学杂志《Science》对鱼类的研究表明,高剂量的聚苯乙烯型微塑料能抑制鲈鱼的孵化和生长。研究人员还发现,研究中采用的颗粒物浓度在瑞典沿海岸的范围内,每立方米为150~102000微粒。【Science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d8828】
但该研究最近由于被提出缺少说明已被撤出
注:以上只是我选取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科学论文,其实还有很多,而更多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实验。
一场世界范围内击败微珠的战役就此打响
Beat The Microbead Campaign
2012年,北海基金会和Plastic Soup Foundation推出一个名为“ Plastics! ”的APP,让荷兰的消费者在app上查询个人护理用品中,是否含有微珠颗粒
同年,联合利华立即响应,承诺未来会在护理用品中陆续淘汰掉微珠颗粒
2013年夏天,联合国环境署和英国的NGO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Fauna & Flora“也加入了这场战役,成功开发了国际版APP【 Beat The Microbead 】,消费者可以直接扫一扫就能查出个人护理用品中是否含有微珠颗粒。同年,欧莱雅、高露洁、拜尔斯多夫、宝洁、强生也跟随联合利华的脚步,承诺会逐步停止使用微珠,但他们都没有提到具体的日期
2014年,含有微珠的清洗类护理用品将被禁止贴上欧盟生态标签
纽约州议会在2014年5月投票决定禁止微珠
伊利诺伊州成为美国第一个颁布立法禁止生产和销售含有微珠产品的州。但该法律生效速度比较慢,制造商在2018年底时,需要完全禁止涉足这个领域,销售业务将在2019年完全禁止。这项法律将成为美国国内首条关于禁止microbeads的条文。同时该项法律也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等州推广生效。
2015年,”击败微珠战役“已经获得全球超过35个国家来自79个NGO组织的支持
联合国环境署出版了一份名为“'Plastics in Cosmetics”(化妆品中的塑料制品)的科学报告。并呼吁逐步停止和禁止微珠在个人护理用品和化妆品中的使用,而欧盟European Union正在考虑这一项禁令,但尚未采取行动
加拿大宣布,个人护理用品中全面禁止使用微珠
瑞典城市哥德堡宣布禁止微珠
荷兰有机超市“Ekoplaza”通过了100%无塑料的认证,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宣布在2016年底在化妆品中淘汰微珠的国家
2015年12月,奥巴马总统签署了“微珠自由水域法案”,从2017开始,在个人护理用品中全面禁止使用微珠,到2018年的这些含微珠成分的产品也将被禁止销售。
德国品牌weleda成为第一个有 ‘Look for the Zero’ logo的化妆品品牌,这意外着它的产品100%无塑料成分
瑞典和丹麦正在努力禁止微珠
苏格兰将引进之前在台湾和韩国被提议的法律来规范微珠的使用
欧洲议会的成员签署了请愿书呼吁减少微珠的污染,并且呼吁证监会对特定的微珠来源采取行动:个人护理产品,如面部磨砂和沐浴露
印度的国家绿色法庭(NGT)寻求在化妆品和身体护理产品中使用的微珠禁令的响应
2016年6月,加拿大政府将微珠列为有毒物品,这样政府可以透过「加拿大环境保护法例」管制微珠
在所有化妆品中禁止使用塑料微珠的请愿书在英国收到了超过13000个签名!因为被提上了国会的讨论议程。英国化妆品连锁商店Waitrose也宣布淘汰微珠
澳洲预计在2017年淘汰微珠
法国宣布在2018年1月出台微珠禁令
8月,通过香港环保组织“无塑海洋”的努力,Sa Sa 成为第一个对微珠发表公开声明的香港零售集团,并承诺了一份逐步淘汰微球的时间表,预计到2018年底完成
2016年9月,新英格兰政府宣布,到2017年底,英国不再允许在化妆品中出售塑料制品。欧盟委员会也希望出台一项禁令
在台湾许多环保团体的努力下,环保署公告2018年1月禁止制造与进口微珠,2018年7月起禁止贩卖与使用含塑料微粒的个人清洁用品
已有26个人护理品牌拥有100%零塑料的logo
经国家绿色法庭指示,印度当局已经通过了一项决议,经国家绿色法庭指示,在一切形式的化妆品内禁止使用微珠
挪威气候和环境部长,Vidar Helgesen要求环境理事会出示一份对减少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采取措施的报告
爱尔兰政府的部长,开启了一项长达6周,有关立法禁止含微珠成分产品的公众商议
意大利NGO组织“Marevivo”在意大利议会提出了一项法律,要求在2019年前,全面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微塑料。
新西兰环境部部长Nick Smith宣布从2018年7月1日起,禁止销售含微珠的个人护理产品
瑞典环境部部长Karolina Skog在017年6月初的联合国海洋会议上,宣布禁止销售含有微塑料的化妆品,该禁令生效2020。其他欧洲6个国家也加入了瑞典的倡议,分别是芬兰、法国、冰岛、爱尔兰、卢森堡和挪威。
注:以上这些举措主要是针对日用品中的微珠,微塑料还包括很多其他的成分。虽然有很多品牌开始用生物可降解的微珠去替代普通的微珠,可经过证实,这并没有任何作用。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能做什么?
① 如果你已经购买了含有微珠成分的日用品,这里推荐两种选择:
把产品直接寄给制造商,告诉他为什么你决定不再使用该产品,并且停止购买他的产品,只要他们还使用塑料微珠
另一种选择是在你的家里处理这个产品,挤到垃圾桶里扔掉,回收塑料包装。它将被送往一个垃圾填埋场,并将被烧毁。当然,这是不太环保的选择,但至少微塑料不会最终进入海洋
当然,之后就要选择不含微珠的产品啦,或者自己DIY(具体见第②点)
② 如果你还没有买含微珠成分的日用品,现在就要赶紧擦亮眼睛啦!因为在日用品中微珠并不叫微珠,所以在选择产品时,你首先要擦亮眼睛,记得看标签。
一般来说,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发现的微珠成分,其中最常见的是:
- 聚乙烯 Polyethylene / Polythene (PE)
- 聚丙烯 Polypropylene(PP)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 聚四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 尼龙 Nylon
如果你还不放心,可以到 BeatTheMicrobead 网站上查看各个国家含/不含微珠的产品列表。网站上一共有三种颜色的标志:
红色 - 本产品含有微珠,橙色 - 该产品含有微珠,但厂商已表示,将在特定的时间或使产品相应的替换,绿色 - 本产品无微珠,产品100%不含微塑料!
寻 找 zero 标志!
尽管许多公司正逐步淘汰产品中的微型塑料,但为保证产品中100%没有,仍需相关的标识认证,Zero logo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保证,只有产品中不使用任何塑料成分的品牌和公司才有权使用这个标志。他们的产品是真正意义上100%没有塑料成分。
当然,BeatTheMicrobead 也有同名APP,可以直接用手机扫描产品的条码,确定它是否包含微珠成分。
虽然该APP目前已建档五百多项产品,不过,依旧赶不上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因此,若你家中的个人清洁用品的成分含有常见微珠的五种成份之一(绝大多数是聚乙烯),可以将含产品名、全成分表以及商品条形码的照片,发给 BeatTheMicrobead 帮助建档。
当然,你如果喜欢自己动手DIY也是非常好的。因为磨砂类产品属于物理性去角质,所以不需要学习一些专业的成分知识你就可以轻松制作,而且成本极低。(关于去角质这个话题未来再聊)
写到这里,我真的想吐槽,微珠真的没有必要被加入到日用品中,好吗?你知道大多数品牌使用微珠仅仅是因为它比一些天然的去角质成分便宜而不是真的好用吗?
如何DIY?最简单的万能公式就是:油 + 天然的摩擦介质 + 几滴精油(可选)
天然的摩擦介质一般可以是 —— 茴香籽、沙子、盐、压碎的坚果和贝壳、竹炭、糖、浮石、燕麦、杏仁粉等等。
这是不是超级简单,而且容易制作!不过,这里要提醒大家,磨砂类产品请不要轻易用在脸部,请在其他部位使用,务必谨记。
作为消费者,你能做的其实很多:
拒绝购买含微珠的日用产品,尝试用天然的原料DIY
在社交网站或者是生活中,用你的声音提高大家的意识,影响到更多人
你甚至可以参加香港“无塑海洋”网站上的请愿!要求港府去修改《产品环保责任条例》(第603章),禁止在香港销售、入口及生产含有微珠的个人护理用品。网站仍需要大家的投票!
重要的是,我们不使用含微塑料的个人护理产品。你也可以帮助减少海洋中的塑料污染,甚至是拯救海洋生物。就像你冲洗厕时不会扔下塑料汽水瓶子,喝水时不会把垃圾放进你喝水的杯子里一样,你是不是也不会把微珠这个垃圾扔向大海。
微珠很小,但这是一个大问题。虽然目前没有人知道微珠的长期影响,但这是一个巨大的实验,而在这个实验中,毫无疑问,人类就是实验品。
而我,作为一个宣传绿色健康生活的倡导者,有这个义务去揭露这些事实,我无法冷眼旁观,无法忽视严肃的真相。健康的生活如果不能是对环境更友好,而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那它也一定是无法长久和不可持续的。这不仅仅是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是对地球上包括鸟类、哺乳动物和我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命形式的影响。
Together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
权威补充阅读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协会 )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联合国环境署)
Plastic Soup Foundation (荷兰环保机构)
BeatTheMicrobead (Plastic Soup Foundation成立的击败微珠组织)
5GYRES (美国非营利环保组织)
Plasticfreeseas (香港环保组织)
MCSUK (英国海事会议协会)
Algalita Marine Research Foundation (奥吉利塔海洋研究基金会)
Rochman Lab (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Chelsea M. Rochman的研究所)
更多和微塑料有关的资料、文献,以及最新的研究报告大家都可以在以上这些平台找到~
我想,最后一定会有人问:“我们还能安心的吃鱼、吃海鲜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没错,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一些鱼类含有非常优质的脂肪酸,可是,从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海洋污染实在太严重了,而这大部分却都是人类造成的。毫无疑问,鱼类对人类的食物链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一旦鱼类被污染,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影响人类的健康。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不是为了让大家不吃鱼,即使我是个素食者,我希望大家可以借此审视我们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做一些对环境有益,又是举手之劳的小事。
至于能不能安心吃鱼,答案依旧是肯定的,权威海洋保护机构有发表“good fish guide”指南,为了照顾到个体差异(因为关注这个公众号并非都是素食者),之后我会在谈鱼类营养的时候列出,现在先给大家卖个关子。不过我先粗略看了一眼,并没有国内品种的鱼哦~所以,如果你在吃国内品种的鱼类的时候,尽量不要贪多,或者多吃点草我也是非常欢迎的!
希望大家能多多转发这篇文章,看到的人越多,就能影响到更多的人,而且我有点担心这篇文章会不会被当成敏感题材被禁了~
- 图片来自网络 -
【资料及文献参考】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17304177
http://www.mcsuk.org/what_we_do/Clean+seas+and+beaches/Campaigns+and+policy/Microplastics+-+microbeads ; http://www.beatthemicrobead.org/faq/
https://www.5gyres.org/microbeads/
http://www.sustainablebrands.com/news_and_views/chemistry_materials/claire_sommer/testing_cvs_effect_microbeads_could_loreal_unilever
L.S. Fendall, M.A. Sewell, ‘Contributing to marine pollution by washing your face: microplastics in facial cleansers’, i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58 (8) (2009), pp. 1225-1228;
http://www.fauna-flora.org/initiatives/the-good-scrub-guide/
中国科学院 《海岸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Yang D, et al. Microplasticpollution in table salts from China. Environ Sci Tech 2015, 49:13622.
M.A. Browne et al., ‘Accumulations of microplastic on shorelines worldwide: sources and sink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45 (2011), pp. 9175/9179;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Impacts of Marine Debris on Biodiversity: Current Statu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P. Farrel en K. Nelson, ‘Trophic level transfer of microplastic: Mytilus edulis (L.) to Carcinus maenas (L.),’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77 (2013), pp. 1-3.
D. Lithner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hazard ranking and assessment of plastic polymers based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09 (2011), pp. 3309–3324.
STAP. ‘Marine Debris as a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troducing a solutions based framework focused on plastic,’ in: A STAP Information Document, p. 40. Washington, DC: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2011.
(1)R.C. Thompson, et al. ‘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 in: Science, 304 (May 2004).
(2)C.J. Moore, ‘Synthetic polymer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 rapidly increasing, long-term threat’,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08 (2008), pp. 131-139.
(3)M.C. Goldstein et al., ‘Increased oceanic microplastic debris enhances oviposition in an endemic pelagic insect’, in: Biology Letters, published on line 9 May 2012;
(4)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visory Panel—GEF (2012). Impacts of Marine Debris on Biodiversity: Current Statu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Montreal, Technical Series No. 67.
(5)Rossana Sussarellu, ‘Oyster reproduction is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2430–2435, in: PNAS, vol. 113 no. 9.
(6)Y. Mato et al., ‘Plastic Resin Pellets as a Transport Medium of Toxic Chemical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1, 35(2), pp.318-324.
(7)H. Takada, et al., ‘Accumulation of plastic-derived chemicals in tissues of seabirds ingesting marine plastics,’ i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69 (2013), pp 219-222.
(8)E.M. Foekema et al., ‘Plastic in North Sea fish,’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7 (2013), pp. 8818-8824
(9)Chelsea M. Rochman, “Plastic Debris and Fibers from Textiles in Fish and Bivalves Sold for Human Consumption” Scientific Reports
(10)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2F978-3-319-16510-3_
(11)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abstract/S0960-9822(13)01343-2;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3)01253-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1113615000938
(12)http://pubs.acs.org/doi/pdfplus/10.1021/acs.est.5b03909
http://cen.acs.org/articles/94/i23/Microplastics-stunt-fish-growth-alter.html
http://www.algalita.org/research/plastic-pollutants-and-wild-life-studies/
(13)Anthropogenic debris in seafood: Plastic debris and fibers from textiles in fish and bivalves sold for human consumption
(14)Lönnstedt OM, et al.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concentrations of microplastic particles influence larval fish ecology. Science, 2016, 352:1213.
http://www.gazette.gc.ca/rp-pr/p2/2016/2016-06-29/html/sor-dors150-eng.php
P.K. Roy, et al., ‘Degradable Polyethylene: Fantasy or Reality’,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pp. 4217–4227.
相 关 阅 读
这样卸妆不仅温和,而且更环保! | Go Zero Waste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给更多人
喜欢我的内容可以 置顶公众号
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推送啦
原创内容已委托维权平台保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欢迎关注我的
微 博: _Feeling_life_
Instagram: _feelinglife_
FEELING LIFE
一个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平台
ALL ABOUT ORGANIC & HEALTHY LIFESTYLE
SINCE 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