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九个问题读懂《共建“一带一路”》成绩单

2017-05-12 人大重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一带一路”解读课题组,本文刊于5月11日人民网,原标题为《中国首倡,全球共享,<共建“一带一路”>系统阐释东方智慧》。


2017年5月10日,距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3天之际,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以下简称“《共建‘一带一路’》”)文件。这是继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第二份“一带一路”政府白皮书性质的文件,而选择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发布,则凸显出其高度重要性。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获得“一呼百应”之后,一次规划未来的大会,需要凝聚更大共识。由此,如何把《共建“一带一路”》理解清楚、到位,就显得极有意义。文件向全世界回答了一些针对“一带一路”的问题。在此,我们试图把这些问题从文件中拎出来,以便更容易理解和顺利贯彻。


问题一:为什么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文件?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作为“一带一路”的高峰论坛,与会代表总人数将达1500人,除29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外,截至目前共有来自110个国家的官员、学者、企业家、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以及来自61个国际组织的89名负责人和代表确认出席。《共建“一带一路”》在高峰论坛前夕发布,可以通过对三年多以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整体梳理,展示成果,促进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了解,增进各国互信和对话合作。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三年多来共建成绩的全景展示。厘清框架、回顾成绩,必将促进各国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形成优势互补,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问题二:中国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从推进全球化、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合作共赢三个方面来理解。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思潮和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频发。为了应对全球新挑战,解决世界新问题,继续推动全球化深入而有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建设,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取得了很多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而改革开放不能原地踏步,需要向更加纵深的方向推进,经济体制转型也应该以“健康”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主动融入到积极参与,从主动学习到提供方案的不同阶段。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为了迎接中国构建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客观需要。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洼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属于中等收入以及中等偏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发展经验不够,人才缺失等问题严重困扰着这些国家与地区。而“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办法,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共赢发展”从理念走向现实。


问题三:中国凭什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各国强劲的经济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再度陷入低迷。2001年至2008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为5.3%,而这一数据在2009年到2015年期间仅为3.3%,同比下降37%。而在2016年,从年初到年末,世界银行多次下调当年全球增长率预期,从3%左右逐步下调至2.3%,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大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片黯淡之中,中国经济的表现却是“风景这边独好”。2016年中国GDP增长6.7%,并且世界多家国际组织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向持乐观态度。按201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位居榜首。


当前,中国同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世界需要一个经济健康发展的中国,如果中国面临“硬着陆”,将会发生灾难性后果,因为全球经济已经不起新一轮的衰退周期。而中国也在根据自身发展经验为全球贡献“中国方案”的同时,存在寻求与国际进一步合作,实现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发展需求。


“要想富,先修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陆续脱贫致富的实践真理,而“一带一路”同样顺应这一发展逻辑,与沿线国家达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意向,寻求双方发展的共赢之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融入了新的时代特征。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务实的“中国方案”,为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注入新的增长理念,从而能够使其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问题四:“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形成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中国已经与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达成了相关合作协议,通过这一时期的摸索和尝试,中国已经积攒了大量珍贵的合作经验、构建了完整而行之有效的合作流程。


合作形成中,中国首先会寻求与对象国家的目标共识。世界各国大多对于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长远规划,中国积极寻求与这些国家的自身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力求通过对接使双方追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以此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在达成目标共识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领导人将进行正式接触并进行顶层设计。良好的顶层设计是合作计划由理论转变成现实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可为双方进一步深入探讨合作寻找潜在隐患和搭建沟通平台。换言之,这一步是未来合作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2016年6月23日中蒙俄三国元首会晤,推动了相关经济走廊建设工作


当顶层设计完成后,合作将转入具体操作层面、纳入已有的经济建设规划当中。这一阶段的工作一方面有赖于政府部门的规划与调整,使合作更加融洽;另一方面也需要民间企业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未来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问题五:“一带一路”联通哪些区域?



《共建“一带一路”》指出,“一带一路”将在陆上通过中国西北—中亚—俄罗斯—欧洲、中国东北—俄罗斯—欧洲、中国西南—中南半岛—印度洋,在海上通过中国沿海港口—南海—印度洋—欧洲、中国沿海港口—南海—南太平洋等五个方向上,与途经各国共商共建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与孟中印缅六大区域与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中欧分别是世界上第一、第三大经济体,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班列自开通以来,已经运行超3700列,双方在贸易、跨境运输、货币互换和铁路、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存在广阔前景与潜力。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全力助推中俄欧亚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合作对接,并带动蒙古国将“草原之路”发展倡议与中俄全力对接,发挥三方经济互补优势,实施三国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协议。


中国与中亚、西亚国家的经济互补同样明显。中亚与西亚国家资源与能源储量丰富,但铁路、航空、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基础设施的投资与技术。


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等南亚国家与中南半岛各国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严重制约各国经济发展。


因此,中国充分发挥自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的技术与投资能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这些国家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与各国经济进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将极大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和平稳定。


问题六:“一带一路”做出了哪些世界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为世界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也是《共建“一带一路”》能够系统回答的问题。


3年多来,“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推进,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全球化面临新的艰难险阻,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开放合作理念面临威胁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为稳定世界经济、促进全球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政策沟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了高层互动、战略对接、双多边机制、“二轨”对话及交流合作等从官方到民间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并且努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对接。让各国的发展规划与全球的发展相互融合,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的发展愿景。


——设施联通:从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印尼雅万高铁、巴基斯坦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比雷埃夫斯港、瓜达尔港等标志性项目,到中俄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等能源设施联通,从对接建设规划到衔接质量技术体系,从促进运输便利化到打造信息网络,促进跨国跨区域互联互通,让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的新动力,从而升级了全球化的“版本”。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


——贸易畅通: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背景下,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9478亿美元,占同期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25.7%。与沿线国家服务进出口总额1222亿美元。“一带一路”上的贸易发展,与全球经贸总额的停滞甚至下降形成鲜明对比,起到了国际贸易稳定器的作用。此外,“一带一路”上的产能与投资合作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正在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14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8.5%,新签署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260亿美元,增长36%。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投资来源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金融通:截至2016年底,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为9个项目提供了17亿美元贷款;中国出资设立的丝路基金,已签约15个项目,承诺投资额累计约60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达9822亿元人民币。人民币成为全球结算量第三大货币,仅次于美元和欧元,成为全球实体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


——民心相通:教育、文化、科技、旅游、卫生、救灾援助和减贫等多层次、多领域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形成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平台。中国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沿线国家设立了30个中国文化中心,新建了一批孔子学院。可以说,“一带一路”带来的民心相通,对世界来说有着“新一轮文明复兴”的意义在内。


可以说,正是三年多来这么多的进展,才使全世界看到“一带一路”有着长远的未来。


问题七:“一带一路”要做什么?



“一带一路”的宗旨是共同繁荣发展。发展内涵深邃、外延广阔,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可持续发展、海洋发展、文化发展、人类发展等。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我们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经贸、金融、海洋、绿色环保、人文交往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以实现全球共同繁荣发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促进道路、能源、通信联通,统合质量技术体系标准,实现全球零障碍互联互通。


贸易投资是发展的引擎。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经贸往来水平,构建自贸区网络,为经贸往来提供更多便利,促进跨境经贸大发展。


产能合作是发展的推力。因此,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建立相关工业园区,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世界经济的复苏增长。


金融合作是发展的保障。因此,要对接、创新金融合作机制,深化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合作,扩大本币互换与跨境结算,加强金融监管,以金融服务撬动更多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1世纪的发展,是“绿色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要积极开展水利合作、林业、野生物种保护、绿色金融等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的发展,是“蓝色的发展”,是海洋经济的发展。要以节点港口建设为基础,加强海上航路的合作,发展海洋经济,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海上执法、防灾减灾、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中国正在走向包括印度洋、南太平洋在内的广阔海洋空间


21世纪的发展,是“彩色的发展”,是共同的人类发展。要通过教育文化合作、科技合作、旅游合作、卫生健康合作、救灾、援助和减贫、签证互免等合作举措,推动全球人文交流,促进人类发展,实现文明融合与创新。


共建“一带一路”,将不断深入地推进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共同繁荣发展。


问题八:“一带一路”合作参与方都有谁?



通过开展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培育相互信任,协调发展战略。三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断推进合作,积极利用现有机制,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区域和跨区域合作,与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建立了普遍的共识,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网络和机制。


一是在在高层互访的引领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互信,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访问40多个国家的多个场合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热情回应,表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划。


二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长期发展战略实现对接。通过发展战略的对接,中国同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和平丝绸之路”,造福相关国家和人民。


三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强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建设一批合作示范,取得重要进展。在“一带一路”发展形成互信友好、充满活力的“朋友圈”,带动了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四是发挥各层次国际交往渠道的建设性作用,推动各国间的经济和人文交流,实现推动民心相通。以此不断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和经验,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巩固良好的合作态势;并深化伙伴关系,实现联动发展。


问题九:“一带一路”通向何方?



“一带一路”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理念。不仅在实践中体现了人类文明互鉴相向而行的现实场景,而且从根本上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指向。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发展机遇,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全局的总体倡议,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实现友好合作与互利共赢的愿望和诉求,彰显了彼此于文化层面互学互鉴、和谐共生的博大理念。


“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相向而行,诠释着互尊互信的发展理念、互利共赢的经济图景和包容互鉴的文化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共演。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朝着互联互通的发展目标,在经济、文化上实现更加开放、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共同打造互信、相融、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逐层延伸,并最终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目标。


(课题组成员:王文、贾晋京、陈晓晨、相均泳、曹明弟、陈晨晨、卞永祖、程诚、杨凡欣、程阳、展腾、周西蒙、刘典、张岩、艾玮宁、关照宇、郭靖媛、吴永媚)


相关阅读:


权威部门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


28国元首、1200位参会代表可能都会读这套《“一带一路”故事》丛书(七本、六大语种)


贾晋京:“一带一路”塑造全球化新愿景


这家智库为“一带一路”做的事:42国宣讲、4场大论坛、10本专著、数次双边对话、N场讲座与调研报告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集团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款2亿元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人大重阳聘请了来自 10 多个国家的 96 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与 30 多个国家的智库开展实质合作。

目前,人大重阳被中国官方认定为 G20智库峰会(T20)共同牵头智库、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一带一路”中国智库合作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官学共建“一带一路”中方牵头智库。2014年来,人大重阳连续三年被选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全球顶级智库150强”(仅七家中国智库连续入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