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报告】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要适度精准,千万别“过热”了

2017-08-18 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

4900

读完共需

6

分钟

编者按:8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布《"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遇与挑战》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孔寒冰指出,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要对这16国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有清醒认识,合作不要超限,不要过热,要做好"精准合作"。其他四位嘉宾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东亚研究所中东欧室主任高歌、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东亚研究所研究员朱晓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甬军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陈晓晨分别做了点评。本文是此次报告会精彩发言的独家分享。


与中东欧合作最大的风险是过热


孔寒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东欧占了16个,所以地位非常重要。以前没人理,现在突然一下热起来了,还不是一般的热,中东欧成为关注的重点了,各种层次、各种领域的学术会议好像一年能开一百多场。我在中东欧地区访问,每年都去好多次,在那里也感受到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热度。


从正面说,无论是"一带一路"也好,还是“16+1”合作机会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非常重要,从另一个角度想,就更要思考怎么将这么好的规划和决策在实践上能更好地落实。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的关系不是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如中美关系或中日关系。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国家群。所以,要正确地认识你所面对的这个国家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中东欧国家在领土、人口,国家规模的差别,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别,文化归属上的差别,和它回归欧洲程度上的差别都很大。这些差别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合作对象的客观的一种状况。



为什么国际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中东欧地区,近代以来的许多战争都发生在这儿?大国关系主要也体现在中东欧?这是中东欧地区复杂性的更为深远的历史原因。正因如此,中东欧地区的多数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比较复杂,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以前是地缘政治上的东欧的时候,它只有8个国家,冷战之后变成13个。除了捷克和斯洛伐克是和平分家以外,南斯拉夫从一个变成5个,再变6个、再变7个、再变8个,差不多是在血雨腥风中实现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前南地区各国彼此之间的关系特别。


另外,这些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回归欧洲的程度。有些加入了欧盟和北约,有的没加入欧盟但加入了北约,有的欧盟北约都没加入。中国发展与中东欧十六国关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这些情况。


世界是多样性的,牛和鸭子能不能合作?肯定能合作,关键是怎么合作,把牛赶到鸭窝里肯定不行。面对如此多样和如此复杂的中东欧,中国怎么和它们合作?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而不能主观地规划出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合作有什么风险?我认为,最大的风险就是过热。这是我现在最担心的。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总体来讲是互不为主要贸易伙伴。不是说这样就不能合作,我是说怎么才能找合作点。在中国,能找到什么样的来自中东欧国家的产品?在中东欧国家,又能找到多少来自中国的产品?即使找到了,又有多大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找到这种合作的契合点。我一直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精准"合作。所谓的"精准"合作,指的就是适度的合作。


如何看待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现状,我有以下几个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政治作用大于经济作用。政治上的意义非常大,尤其在16个国家里,11个是欧盟国家。欧盟是中国的一个最大的合作伙伴,不仅仅是贸易,很多方面。如果讲到一国一票的时候那就是16个国家,那可是不得了。


第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不能超"限"。现在,我觉得有些地方超限了。比如,中国驶往中东欧的货运列车越来越多。但是,太多了,恐怕货物白送人家都没有地方放。再如,文化交流方面,这些国家能需要多少懂中文的?而中国又需要多少懂中东欧国家语言?


第三,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必须要顾及到欧盟。11个国家已经是欧盟国家了,既然是欧盟国家,它们与中国的交往很大程度上要在欧盟框架之内。


第四,对中国来说,中东欧国家是大商品的小市场,小商品的大市场。


第五,规避中东欧"热"的负面效应。


"16+1"要协调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高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东欧室主任):


第一,如何协调"16+1"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一方面,"16+1"与"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相同,它们基本原则和合作重点大致也相同,并且在合作方向上,"16+1"涵盖在"一带一路"之内。"16+1"启动在先,它的成功将对"一带一路"建设起到示范作用。而"一带一路"作为包括中东欧16国在内的更为宏大的系统工程,可为"16+1"合作提供更多机遇。另一方面,"16+1"与"一带一路"的机制平台完全不同,"16+1"的机制平台多为新建,"一带一路"则更多地利用现有机制和平台,并且"16+1"不在"一带一路"囊括的多边合作机制中;从中国的机构设置来看,"16+1"与"一带一路"也各有自己的办事机构,负责"16+1"沟通协调合作事宜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设在外交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体现了"16+1"合作不同于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特殊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协调"16+1"与"一带一路"的关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如何协调"16+1"与对中东欧国家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系?


中东欧国家都坚持与欧洲一体化的政策,近年来匈牙利、波兰等国虽与欧盟有分歧,但远没有发展到分道扬镳的地步。因此,"16+1"合作需顾及欧盟的态度和作用。而匈牙利和波兰与欧盟的分歧或许令两国更为主动地寻求与欧盟外国家的合作,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推进"16+1"合作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同时,中东欧国家大都在安全上依靠美国和北约,美国和北约为威慑俄罗斯,安抚中东欧国家,也扩大了集体防御,加强在中东欧的军事存在。虽然"16+1"合作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和人文领域,不会与美国和北约在中东欧的安全利益发生冲突,但美国和北约作为对中东欧国家具有重大作用的角色,"16+1"合作也不能不考虑它们的态度。


此外,俄罗斯、德国,乃至日本、土耳其等国作为活跃在中东欧地区的利益攸关方,也是"16+1"合作中必须谨慎对待的对象。


第三、如何协调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的关系?


迄今为止的"16+1"合作多在双边层面上进行。然而,"16+1"合作毕竟是一个多边合作平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不仅在双边、也应在多边层面上展开,甚至通过扩大多边合作,减少16国之间的差异,促进16国共同利益的发展,从而为"16+1"合作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中东欧16国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协调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的关系,逐步加强多边合作呢?这又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16+1"是怎么来的?


朱晓中(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16+1"怎么来的?如果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发展,从1990年开始到今天的发展阶段上来看,1990年到1995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95年江泽民主席到匈牙利访问,第一次正式宣布中国正式承认原来的东欧地区叫做中东欧,并且承认1989年以来这个地区所发生的政局的变化,并且以"中东欧"这样一个字眼来确定我们对这个地区的认可程度。


从1995年到2011年是第二个阶段。2004年是八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洲联盟,同时这一年的6月份,胡锦涛主席访问波兰、罗马尼亚,胡锦涛主席在提出发展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关系四点建议的最后一点时说到,中国愿意与中东欧国家在反对恐怖主义、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和发挥联合国作用等问题上加强战略对话和合作。中国第一次提出把中东欧国家的重要程度提升到具有战略意义国家的水平。



2012年起,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那一年,温家宝总理在波兰华沙宣布了全面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12项举措,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东欧16国的概念开始进入到中国国际政治的词汇里面,中东欧16+1绝对是中国外交上的又一个创举。


可以客观地说,上合组织提出来之后,"16+1"是中国外交又一个自主提出的以我为主的多边合作框架,由此也开始了中国外交逐渐从双边外交开始向多边外交过渡的又一个尝试。


由于中东欧国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我们对象国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对欧洲联盟相关法律法规研究不透,使得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经贸方面进展没有预期的那样顺利。


另外,孔老师刚才所说的热,中欧班列到现在为止,到2017年5月份的时候,已经开行了1700列,而到2020年中欧班列长期规划里,中国城市开行的中欧班列的始发点将达到48个,这是典型的地方政治热情淹没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


我觉得防止过热的背景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心态一定要静,我们是真正地要通过这样一种合作来拉近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我个人觉得假如说"16+1"能够做得好的话,对"一带一路"绝对是非常好的促进,如果相反,那显然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不是一个好消息。


历史元素的加入让"16+1"更有亲近感


陈甬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我从自己经济学的角度讲几句。这些中东欧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转轨国家。过去我们都是搞计划经济,后来通过改革,而且他们的改革对中国来说有启发性的作用。为什么他们实行苏联模式,最早进行了改革,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东德等等。


十几年以后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在新的发展时期中东欧国家重新热起来。过去都是历史,都是兄弟,虽然分家了,现在又回来了,虽然不可能再加入这个家庭,但是与过去有渊源,所以这个热,这段历史要放进去。


第二个搞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为主援建的时候,156个项目,东欧国家参与了很多。我上大学前,恢复高考前我在一个流动的列车发电站工作。那个列车发电站从捷克进口的,非常灵巧,装在火车上,2500千瓦,哪里缺电的话,就拉到那里去,我在那里当了六年工人,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捷克的工艺水平就是高,做得很轻巧。



去年,习主席访问捷克,新华社记者写来写去,只能写鼹鼠的故事。你为什么不讲五十年代中国和捷克的很多工业产品,进口到中国,帮助中国援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以我把这个故事写到我的书稿里,出了一本小书。


我们的友谊宾馆并不是苏联专家做的,当时是德国、捷克、匈牙利的专家都住在那里,才建了我们的友谊宾馆。有了这些历史元素我们就有了亲近感,在新的时代自然走到一起了。这个因素和西欧国家、和美国、日本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16+1"可否为整合中东欧提供中国方案?


陈晓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


中东欧国家都曾经在不同程度的,在当时苏联时期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或者说平行市场当中。这个平行市场既有统一性又有分裂性。所谓的分裂,就是说某一个国家你就按照自己的计划,按照自己的规定来生产这种单一的产品,比如捷克生产钢铁。我印象很深刻,匈牙利当时主要是供给中东欧的公共汽车,生产大巴。这么一种既统一其实又是某种程度上的单一经济体,等于说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理论下的平行市场。这个是中东欧的一个共性。


我们现在和中东欧的合作,我觉得也要基于这一点。如何基于这一点呢?现在面临着一个未来的问题,就是谁来整合历史上几百年来破碎的中东欧的政治和经济版图。苏联的整合失败了,但是它结束了中东欧地区的冷战历史。现在回归欧洲,很大程度上是由欧盟来整合。如果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讲,很大程度上是德国在整合中东欧。你看匈牙利很多包括水处理厂是德资,现在很多德国产品是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做代工等等,实际上都是德国资本在整合中东欧。但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既有这种整合的力量,又有中东欧国家某种程度上抗拒整合的力量,包括现在的难民危机,移民危机等等。



那么它的未来?都是很大的一个问号,未来谁来整合,历史上就破碎的中东欧地区,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你看特朗普在波兰的演讲,依稀可以看到老布什、拉尔斯菲尔德新老欧洲的言词在里面,美国不一定是整合,但也有一套对这个地区的方案。


那么中国加入这里面"16+1"的合作,也至少提供了中国自己的一个方案,那就是寻求共同发展的基础。怎么去共同发展?


回到中东欧国家在这种社会主义大家庭平行市场中的状况,资产优质但是价格低廉,1989年之后,1990年代被贱卖过一次,资产起来了之后,2008年之后又被贱卖了一次,现在价格仍然低估。这种从整个中东欧国家转轨时期以来这种资产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巨大差距入手,整合中东欧国家产业这么一个思路,这是一个企业的思路,也是一个市场的思路。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集团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款2亿元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人大重阳聘请了来自 10 多个国家的 96 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与 30 多个国家的智库开展实质合作。

目前,人大重阳被中国官方认定为 G20智库峰会(T20)共同牵头智库、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一带一路”中国智库合作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官学共建“一带一路”中方牵头智库。2014年来,人大重阳连续三年被选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全球顶级智库150强”(仅七家中国智库连续入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