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80系列之一】金融学“人大学派”: 从中国到世界
本文大概
7500
字
读完共需
9
分钟
本文刊于《中国金融家》2017年第9期。
【编者按】从抗战时的陕北公学,到今天的著名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走过80年历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端人才,也树立起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学术形象。特别是在金融学科,“人大学派”不断繁荣壮大,正从中国到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学术影响力。
金秋九月,当第33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刻,恰逢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华诞。《中国金融家》记者专程采访了该校财政金融学院的几代金融学家和青年学子,听他们讲述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学派、学人和学院的故事,领略金融学家和金融教育家在推动中国金融走向大国金融这一壮美历史进程中的坚守与奉献、情怀与风采。
“从战火中走来的豪迈,在发展中奋斗的风采,风云际会,焕发着崇高理想,洪波涌起,激荡着赤子情怀……”
这首昂扬的歌曲,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歌。这座在抗战期间诞生、新中国兴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到今天走过整整80年,正在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校歌唱响的,既是这所高等学府砥砺前行的光荣足迹,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奋斗历程。
对中国人民大学的财政金融学院来说,今年也走到一个重要节点。六十余载风雨兼程,它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更通过辛勤教学、严谨治学,冉冉树起“人大学派”的旗帜,不仅增强了中国金融学界和业界的理论自信,其影响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国金融业从贫乏得近乎一张白纸,发展到位列世界前茅,离不开几十年不懈奋斗,也离不开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指导。而在金融学界,无论是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还是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改革国有金融企业、加入国际竞争,在诸多方面,在不同时期,人民大学金融学者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理论最前沿。黄达、王传纶、陈雨露、吴晓球、庄毓敏、赵锡军、张成思、谭松涛、王文……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代来自人大财金学院的学者,是金融学“人大学派”的代表,他们以深入的思考、深邃的学说、深度的参与,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及金融学繁荣贡献着力量。中国立场,国际视野,问题导向,前瞻研究……这些鲜明的特点,成为“人大学派”的内在基因,成就了人民大学的金融学科,并推动着金融业不断向前发展。
财政金融学院历任院长(系主任)合影。从左至右为郭庆旺、安体富、陈共、黄达、韩英杰、陈雨露
学科篇——栉风沐雨 金融学科卓然而立
一流的大学,一定走在时代的前面。
新中国的金融业经历了金融体系的萌发、计划经济时期的冲击与整顿、改革开放迈出历史性步伐、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多个阶段,我国金融学科建设也经历了从“完全引入”到“自主发展”的曲折萦回。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人大金融学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与西方金融学既相互借鉴又独具特色的道路,为创建中国金融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时代样本。
翻看人大金融学科的发展历史,总与新中国金融史的一页页高度重合。每逢金融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都会有人大的金融学家,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度参与变革,提供学术支撑。
时间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受苏联模式影响,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的计划管理体制,不仅在经济体制方面模仿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学术界也出现一切照搬苏联的风气,乃至金融专业的教材也是完全照搬,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两本书。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别国的模式再好,照抄照搬也会不适应本国实际。计划经济僵化体系及其影响下的金融教学科研弊端刚一显现,在新中国最早建立起的财政、金融学科教育科研基地的人民大学,已认识到漠视自己民族的古代优秀思想、拒绝解放前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有害无益,开始下决心探索建立中国土壤上的金融理论体系。虽然当时财政信用借贷系的教师寥寥无几,属于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也只有货币和银行,人大的金融学者还是做出了开创性贡献。1955年3月,人民大学财政信用借贷系教师黄达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货币的本质与职能》一文,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苏联理论界关于货币问题的若干争论。同年,他作为研究主力撰写了《经济建设初期农村中的货币流通》一文,分析解释了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种种变化,为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也为建立“人大学派”,迈出了实实在在的第一步。
1958年,人大货币流通与信用教研室集体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金融教材——《货币信用学》,不但在体例上与苏式教材有很大差别,在内容上也突破了照搬苏联讲义的桎梏,不仅为新中国货币银行学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奠基作用,也为中国金融业从业人员对于货币、金融的认知塑造了“主体风格”。直到改革开放时期,这套《货币信用学》一直是中国金融领域培养人才的基本教材,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货币信用学”成为“金融学”的代名词。到60年代,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金融领域被作为财政领域的一部分对待。这一时期,人大的财政学与货币银行学两个学科的教师开始共同研究“财政信贷综合平衡问题”,为日后开创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
1951年黄达教授(右二)在教研室备课
学派篇——改革开放 人大学派实力崛起
在国际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曾出现过繁星璀璨的学派,如维也纳学派、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等诸多著名学派,用思想的力量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进程。在中国打破思想禁锢、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这30多年,中国金融业的学术理论也进一步走向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派脱颖而出,“人大学派”无疑是星光闪亮的一个。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财政金融领域也经历了从财政“统摄一切”到银行业“一枝独秀”再到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成长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职能从财政中分离出来,中国人民银行逐步转变为中央银行,先后成立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专业银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金融子行业百花齐放,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等各种资金融通市场各自争春。
同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财政金融学系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原先财政和货币银行两个教研室合并为财政金融教研室。回到阔别多年校园的教师们很快投入了工作。1981年,由黄达、陈共、侯梦蟾、周升业、韩英杰共同执笔的《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一书出版,首次建立了把货币、价格、资金、财政、金融连接为一体的学科体系,从经济生活货币层面的宏观均衡论证了对这些范畴进行综合研究和教学的必要性,并对我国财政领域、信贷领域中种种理论问题和现实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该书被誉为“中国财政金融理论建设的里程碑式著作”。
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紧迫的问题,人大财金学院的教师们在多个领域作出重大理论贡献。例如,针对当时颇为敏感的通货膨胀问题,黄达率先提出正确解决建设资金供求矛盾是实现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关键这一重要论点,主张把金融理论放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中去看,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管理,使其发展的规模、比例、效益和速度相互协调。关于如何处理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周升业发表《简论外汇收支与信贷收支、货币流通》一文,首开研究先河,通过对外汇与人民币相互转化关系的研究,理清了贸易收支与信贷收支之间的交织关系,成为日后外汇占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问题研究的源头之作。对于金融体系如何与外部世界接轨这一问题,1980年王传纶发表《争取借用外资的最有利条件》一文,对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经济起到了指导作用。
1992年起,中国经济正式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新的形势提出了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如何应对金融风险等新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人大学者们提出了大量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的见解。例如,黄达出版了《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一书,建立了在财政货币政策基础之上的中国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金融理论的“范式转型”;作为国内开展“资金流量分析”研究的首倡者,王传纶直接推动了1992年我国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同年,他还发表了《关于宏观经济管理中财政—银行关系的几点考虑》,为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央行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黄金老的《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运作模式探讨》,为公开市场业务框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建议。
2001年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汪昌云为代表的受过国际一流学府学术训练的“海归派”加入人大,使人大保持在金融学研究的前沿。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体系进入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中国金融业要实现真正崛起,一方面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在实际操作领域拥有大量高素质的领军人才。由于理论框架中金融部门的位置与作用存在缺失,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缺乏对经济危机的解释能力。面对全球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陈雨露在黄达提出的“大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大金融”理论体系,实现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整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析范式的统一以及经济的普遍规律与国家禀赋的有机结合,为立足中国本土回答全球经济秩序新变革时代提出的金融理论与现实问题提供了框架。而活跃在中国金融领域各前沿岗位的“人大人”所具备的“人大风格”,在中国金融业的崛起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在此进程中形成了“人大学派”的重要内涵。
人民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管理合作项目”。图为2002年,陈雨露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前院长莉莎·德鲁森签署协议。
学人篇——薪火相传 人大学派不断壮大
从初创时寥寥数名教师,到如今汇集了我国财政金融学领域的一大批著名学人,在60余载的勤劳耕耘中,人大财金学院形成了以黄达、王传纶、周升业、陈共、安体富、陶湘等学术泰斗为代表的奠基派,以陈雨露、吴晓球、李扬、王国刚、张杰、高培勇、郭庆旺、赵锡军、朱毅峰、汪昌云、瞿强、庄毓敏、王广谦、王松奇、贝多广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传承派,以张磊、裘国根等企业家为代表的实业派,以张成思、郑志刚、何青、王文、贾晋京等青年学术骨干为代表的智库派。“人大学派”的学识品格在这四派学人间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人大学派”的智识贡献由四派学人完善发展、历久弥新。
60多年来,从人大财金学院走出的杰出人才不胜枚举。他们中,有为新中国金融学科建设鞠躬尽瘁的“拓荒者”;有把脉中国经济、深度参与金融改革的财税政策制定者;有敢想敢干,把中国金融理论带到国际舞台的学术创新者;有从海外归来的学科领头人;有继往开来的后起之秀;还有响应国家号召、扎根基层的21世纪青年学子。
作为新中国财政金融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建系之初就已开始传道授业的元老,黄达、王传纶、陈共、周升业等学术大家一直活跃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乃至当今。其中,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传纶一生不离讲台,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新中国财政金融教育事业的第一线。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多位弟子走上了重要工作岗位,在各条战线上为新中国的财政金融事业贡献力量,其中包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学部委员高培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等。
“人大学派”中“传承派”的阵容大多居于中国金融业的重要位阶。例如,在金融监管方面,在人大学习工作近30年的陈雨露,从大学跨入央行,从学者转型政府官员,由人大校长转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这一重要职务;在银行系统内,作为人大财政金融系第一批博士生,师从黄达的周慕冰现为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在学术建设方面,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王松奇、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前院长郭庆旺、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瞿强等,一直致力于教授学术道路,为党和人民贡献与时俱进的金融理论。
以张成思、郑志刚、何青、王文、贾晋京等青年学术骨干为代表的智库派,堪称人大学派的第三代学人。他们立足本土,钻研学术,关注行业变革,从绿色金融到人民币国际化,从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国金融把脉开方;他们走出国门,身体力行促进与各国金融领域的友好交流。赴非洲、去印度、往巴西,持续关注中巴经济走廊、中尼共建“一带一路”、中非发展合作、G20领导人峰会等国际热点议题,与多国专家智库对接,将真实见闻及时带回,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人民大学财金学院不仅为我国财政金融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也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实业家。他们从“象牙塔”中走出,深谙理论与实践、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的精妙,温厚又果决,儒雅又实干,既有商业头脑又饱含人文情怀。正是怀揣着这份对人大的深厚感情,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家校友“反哺”母校。2012年,上海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向母校捐款2亿元,成为当时国内高校一次捐赠最大的款项,其中一部分用于建设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一部分则作为教育基金,进行投资增值,增值收益继续用于学校建设,目前增值收益与捐款已累计超过4亿元;2017年6月,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向母校人大捐赠3亿元人民币,并设立“中国人民大学高瓴高礼教育发展基金”。
学院篇——迈向一流 国际视野中国声音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的前身——财政信用借贷系,是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设立的八大院系之一。在近乎“零起点”的基础上,经过60余年的积淀与发展,财金学院秉持着“薪火相传,兼容中西,追求卓越,迈向一流”的学科建设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兼具国际视野、中国风格、人大学派的应用经济学特色发展之路,如今已成为拥有雄厚师资力量、完善机构设置、科学学术体系、桃李遍布天下的世界先进金融学院。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信用借贷系正式开始教学科研工作,并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货币银行体系的教材《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1960年,财政贸易系教师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金融学教材《货币信用学》和第一部财政学教材《财政学讲义》,奠定了新中国财政金融高等教育的基础。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以后,财政系获得了空前发展,编写了被誉为中国财政金融理论建设里程碑的著作《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和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核心课程教材《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奠定了其在财政金融高等教育领域领头雁的地位。1997年,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合并财政金融系和投资经济系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
经过60余年的积淀与发展,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已成为国内财政金融领域的教学科研重镇,充分发挥中国应用经济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改革示范和辐射作用。目前,学院现拥有财政、金融两大学科,财政系、货币金融系、应用金融系、保险系4个教学单位,拥有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信用管理6个本科专业,现有学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个,形成了种类完善、层次分明的学位教育体系。2011年和2013年,学院分别成为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截至2017年4月,人大财金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83人,其中本科生1218人、硕士生608人、博士生257人;此外,还有金融EMBA和在职硕士研究生班等非全日制学生1743人。财金学院秉持着培养“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往返的人才”目标,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金融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为财政金融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领袖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时代的呼唤与国家事业的发展,对人大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作为中国金融学领域的高等学府,人大财金学院一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不懈前行。根据2016年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显示,中国人民大学进入“社会科学总论”(SOCIALSCIENCE,GENERAL)学科的全球前1%排名序列。记者了解到,目前财金学院20%以上的教师来自海外知名高校,50%以上的教师拥有海外访学和交流经历,在财政金融领域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并获得了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学奖和孙冶方金融创新奖。例如,财政金融学院前院长郭庆旺在《比较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发表论文How Large Is the Local Fiscal Multiplier Evidence from Chinese Counties;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以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在《货币、信贷与银行杂志》(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国际货币与金融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以及《牛津经济学与统计学通报》(Oxford Bulletin of Econ & Stat)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财政系副主任薛涧坡在《国际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经济学快报》(Economics Letters),《经济理论杂志》(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等世界顶尖经济学期刊发表多篇文章。不仅如此,人大财金学院的讲坛还时常迎来国际金融经济学界的大师。自2001年以来,学院设立以著名经济学家黄达教授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共同冠名的“黄达—蒙代尔讲座”,迄今已举办高端讲座论坛百余场,其中有近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登台主讲,成为财金学子分享学术大餐的交流平台。
随着中国的实力崛起,“中国声音”在国际金融舞台上也日渐嘹亮。2013年初,在人大校友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的资助下,人民大学顺应时代浪潮,设立重阳金融研究院。成立近5年来,人大重阳从近乎一张白纸,到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96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成为高级研究员,与30多个国家的智库开展实质合作,并在支持“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等重要金融课题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被国内外诸多著名媒体广泛报道。在将中国金融发展的好声音带去世界的同时,人大重阳也承担着“建言国家、服务大众”的时代重任。人大重阳年均推出百余份调研报告与内参,总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数十份,年均公开发表1600多篇评论文章,出版书籍20多部。2016年5月17日,人大重阳受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作为青年学者代表,执行院长王文做了题为《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与使命》的发言,从“80后”青年学者平视世界的特点、扎根中国实践的做法、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软实力目标等方面,对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进行了阐述。人大重阳在掀起中国智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浪潮的同时,也极大了提升了“人大学派”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影响力。
砥砺前行八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多年来,人大财金学院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随着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和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理论研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起点,“人大学派”如何历久弥新,将老一辈金融学人开创历史、书写历史的精神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并一代代传承下去?如何在国内其他财经名校乃至世界名校的同台竞技中保持优势和扩大影响力?对这些问题,人民大学“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理念、“从战火中走来、在时代中奋进”的精神品质、向着“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目标,都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推荐阅读:
【王文说】中国有鹰派吗?当外媒尖锐提问时,怎么回答(中英文,附视频)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集团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款2亿元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人大重阳聘请了来自 10 多个国家的 96 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与 30 多个国家的智库开展实质合作。
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被中国官方认定为 G20智库峰会(T20)共同牵头智库、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一带一路”中国智库合作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官学共建“一带一路”中方牵头智库。2014年来,人大重阳连续三年被选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全球顶级智库150强”(仅七家中国智库连续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