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咖】吴晓球:科技是推动中国金融进步最重要的力量

人大重阳 2019-11-11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电子银行网

点击↑↑↑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6600字,读完共需8分钟

吴晓球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本文刊于12月7日中国电子银行网。


中国电子银行网12月7日讯,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携手成员银行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电子银行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近百家银行电子银行部、网络金融部和科技部相关领导,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学术界的大咖参会,并就“科技赋能金融智慧引领未来”的主题共谋智慧金融的发展之策。中国电子银行网全程直播了本次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球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球教授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题为《Fin-Tech与中国金融》的演讲。吴晓球教授指出中国的金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力量主要是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的力量,科技又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构建了它的AI和大数据平台,这种科技的力量将会改变中国金融的业态,会使中国金融的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是市场化改革的力量,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力量,主要来自于金融结构的变革,尤其是在整个金融市场结构中证券化市场的比重在逐步地提升。这个也会使中国金融发生深刻的变革;

三是国际化,未来的中国金融要构造一个全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三种力量是未来中国金融会发生重大的历史性变革。


对于科技如何改变中国的金融,吴晓球教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吴晓球认为,首先科技会大幅提升金融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支付功能上,而其他的功能也会有所提升。他表示,传统金融支付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从最早期以金属货币为载体的支付,后来发展到纸币,再发展到卡支付、信用支付,到如今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使得金融的功能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推动了金融的变革。吴晓求认为金融的支付功能改变对传统金融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他说,一种金融的创新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客户觉得它便捷、快速、低成本、安全,这是评价金融创新最重要的标志,只要符合这些标志,这种金融创新就大力地扶植,而且它未来必定有广阔的市场前途。所以科技正在改变中国金融的业态,在改变中国金融的基因,或者DNA。


吴晓球认为,科技对金融的第二个影响就是科技使得金融的普惠性得到了迅速扩展。他指出,在过去中国金融的普惠性是不够的,有效的服务面是受限制的,这个限制一方面来自于它的时空限制,第二个来自其商业原则。而现在,金融靠着科技的进步与结构性的调整,中国的金融可以达到普惠性金融的水平。



吴晓球教授在演讲中提出,科技对金融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今天,金融监管也要调整。中国社会的风险因为科技的进步,从资本不足风险过渡到资本不足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整个风险结构变得多元了,这就要求监管要跟上,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对于近期出台的一个大资管条例,吴晓球表示从未来金融的角度分析来看,这个条例有对有错。


吴晓球指出,正确的是这个条例真正理解了未来的中国金融,包括今天对透明度的监管变得非常重要,是因为理财产品、证券化产品的比重在提升,所以大资管产品的核心重点是要求大资管那部分要加强透明度的信息披露,这是非常准确的,也是非常积极的、非常有效的。


吴晓球认为,其错误的是没有正确理解中国金融功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不可以通过一个严格的要求,让我们的金融回归到融资的时代,中国金融正在从融资金融走向融资和财富管理并重的时代。而且随着中国金融结构的变革,特别是资产结构的变革、证券化金融资产比重的提升,中国金融的财富管理功能日益重要,它会缓慢地变得比融资功能更重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条例的出现会扭转了这种功能的进步,这就不好了。所以我说我们要深度理解中国金融的未来,不要把它逼回到传统金融的框架中,我们很多人是站在工业化时期去看待未来的中国金融,这就会出问题。


最后,吴晓球教授总结道:“中国的金融变得非常重要,科技是推动中国金融进步最重要的力量。”


以下为演讲原文:


主持人:谢谢,再次感谢季总的精彩发言,正像刚才季总所提到的金融科技的发展确实改变了我们目前银行的业态,而针对于金融科技和中国金融,接下来就进入到我们主旨演讲的环节,首先有请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给我们带来“Fin-Tech与中国金融”的演讲,掌声有请!


吴晓球:非常荣幸参加这样一个盛会,中国的金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力量主要是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科技的力量,科技又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构建了它的AI和大数据平台,这种科技的力量将会改变中国金融的业态,会使中国金融的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二个,很重要的是市场化改革的力量,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力量,主要来自于金融结构的变革,尤其是在整个金融市场结构中证券化市场的比重在逐步地提升。这个也会使中国金融发生深刻的变革。


第三个,就是国际化,未来的中国金融要构造一个全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三种力量是未来中国金融会发生重大的历史性变革。


我今天只讲第一个,就是科技如何改变中国的金融,就像Fin-Tech,Fin-Tech和中国金融的关系。科技改变金融最重要的是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它会对金融的功能发生大幅度提升


主要表现在支付功能上,其他的功能也会有所提升,对金融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是金融的支付功能,金融有六大部分,其中支付是金融最基础的功能。传统金融支付主要是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从最早期的比如说以金属货币为载体的支付,后来发展到纸币,后来发展到卡支付、信用支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整个支付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我们消费模式的变化,这个消费模式的变化最重要的是电子商务,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消费模式的变化催生着新的支付形态的出现。因为这种模式的变化是要求金融的支付是要跨越时空限制的,我们传统的支付塑造严格的时空限制,它是有载体的,它是很物质化的,所以他要求有一种东西要脱媒,脱支付的媒。


我们说金融的历史上发生过两次脱媒的现象,脱离实体发展,一是基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脱了金融,特别是商业银行融资的媒。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融资已经慢慢离开金融中介,叫弃中介化,去到市场融资,发现有效的凭证,比如说股票、债券来融资,绕开了我们过去主流的融资体制,也就是商业银行。从而在商业银行的旁边成长起一个巨大的新的金融业态,就是资本市场,所以在漫长的一百多年历史,资本市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是对传统金融的第一次脱媒,这个脱媒主要是基于市场化的改革,主要是基于传统的金融管制,主要是基于传统金融利率的限制。


到了今天,刚才我说了,由于人们消费模式的变化,所以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支付业态才能跟得上,否则的话,我们这种消费模式的变化难以实现。从而第三方支付出现了,第三方支付显而易见也是通过信息技术、新的技术在脱传统金融支付的媒,这一块使得金融的功能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推动了金融的变革。中国金融到今天如果大家比较欣赏的,在全球金融的变革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那就是我们的第三方支付,基于移动互联的第三方支付的确在中国推动了中国金融的变革,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它创造了新的支付方式。



一种金融的创新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客户觉得它便捷、快速、低成本、安全,这是评价金融创新最重要的标志,只要符合这些标志,这种金融创新就大力地扶植,而且它未来必定有广阔的市场前途。所以科技正在改变中国金融的业态,在改变中国金融的基因,或者DNA,这是一个。


二、的确科技也使得金融的普惠性得到了迅速的扩展


因为中国的金融应该说在过去它的普惠性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它的服务面、它的有效的服务面是受限制的,这个限制一方面来自于它的时空限制,第二个来自于它的商业原则。我们很长时间说小微企业融资难,还有中低收入阶层得不到相应的金融服务,除了可以帮助他吸收存款,买一些有门槛的理财产品以外,再想得到很便捷的金融服务是非常困难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金融并不是普惠性金融,它是一个大企业金融,或者说是一个富人金融。它的大企业金融主要是融资方侧重大企业,因为它有规模性、信息披露比较好,它的信用是可查的,这个也符合传统金融的商业准则,因为它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信用评级,所以它不可能对那些无法进行信用评级的客户,或者无法查询他的资讯的客户去提供融资贷款,不可能,因为这是它的商业原则决定的。同时,它的规模性也决定了,因为它太小了,传统金融的链条非常长,难以触及最基层的部分,从融资方来看,它只会选择一些大企业、大客户。


中国经济的发展生命力是来自于小企业,小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大的没成长性了,没有生命力了,我们金融必须要想办法让这些小的成长起来,小的成长起来实际上就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这是我们金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当然在传统的金融架构下,完成不了这样一个普惠性的金融服务。


从财富管理端来看,你也发现传统的金融更多的是为大客户服务的,也就是说它有门槛。可是金融最高的理想是普惠性金融,也就是说在评价一个国家的金融的质量和效率的时候,你是要看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对这个国家的所有人能不能覆盖他的金融服务,如果能够有效地覆盖他的金融服务,每个人都可以有效地选择他的金融产品来实现他的金融需求,这个国家的金融就非常好了。


但是刚才我说中国的金融达不到,所以就要进行改革。我们现在一般都在提倡建立普惠性金融,要达到普惠性金融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我想光靠政策,说我靠某一些倾斜的政策想达到还是非常困难,所以央行、银监会通过一些政策的倾斜和倡导,让一些大的金融机构提高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我们的确有这方面的政策引导,但是还是实现不了,因为它是靠政策引导,你不做这个他就不给你另外一个,它是相互制约,本质上是不愿意的,他想得到另外一个东西,所以他不得不来做这个事情,实际上这违背了它自己内在的动机。我们要创造一种机制,要让我们的金融能够自动地,而且非常喜欢地、非常愿意地为我们的大众服务,为小微企业服务,这个就变得非常重要。



这个靠什么呢?这个靠两个,第一是靠技术的进步,靠高科技对整个金融的植入,从而使得它的服务链条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比如说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虽然在现在人们有一些质疑,但是的确包括这两天议论很多的现金贷,现金贷既有金融的性质,又金融结构改革的性质,普惠金融靠两个,一个是科技的进步,科技的传统金融的植入,还有一个是靠结构性的调整和结果,我们的金融才可以达到普惠性金融的水平。实际上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现在议论比较多的现金贷,实际我们还是要正确地看它。现金贷无非就是说年化利率超过了上限,上限是36%,再超过就是高利贷了,我们就要限制了。实际上这里面有个技术性的问题,有一天的利率乘以360天,超过了36%,一天利率不是全年利率的简单平均,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你基本上数学就没学好,它是两个概念,不可以这么简单地平均来计算。


我想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这个金融变革的年代,我们首先要改变观念,我们要看一看它是否真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了,它是否是解决了一些人临时性的困难,同时也没有破坏金融的秩序,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它,我们不可以简单地、教条地去理解,我们过去在工业化时期制定的那一系列的标准。在现代的今天,因为金融已经高度科技化了,或者正在走向高估科技化,信息对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已经变成一个信息类的产品的,金融的内核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也不完全同意虽然新的技术植入之后也是金融,它跟原来的金融有根本的差别。


究竟什么是金融?


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来说什么是金融?那就是融资,最多后来人们有新的认识就是财富管理,融资+财富管理构成了金融了两端。实际上今天的金融虽然也保持了这样一个特质,它更多的是信息的集合,它是一个信息的集散,一个信息的显示,它是一种媒介。由于这种理解,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的标准、规则是要动态地去修改、去调整,否则的话,我们还用过去的那一系列的标准和概念去看待日益变化的中国金融,我们就会采取一些不利于中国金融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我们很多的措施我细细研究过,它有些进步,但是他还是没有深度地理解中国金融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未来的中国金融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没有深度理解科技对金融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科技将会对金融的物理形态、时空限制、传统的功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科技和金融的结合,使得我们过去一整套的理论、理念、政策、规则,我认为都会发生深度的变化。



简单而言,现在你对科技业态所谓的金融,显然我们就不能拿资本充足率对它进行监管,我们对传统金融的监管资本充足率是放在第一位的,无论是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它把你资本是否充足,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你的业务线条是连在一起的,他把资本是否充足看成是对冲未来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未来风险是要拿资本对冲的。后来也有其他的,包括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是要防止它的信贷的扩张。后来还有人说拨备覆盖率的标准等等,像这些都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监管思路,这个思路在那个年代是正确的,因为那个年代最重要的风险来自于机构风险,所以他必须对机构的各种功能、各种风险点要进行约束,因为金融机构的风险无非是它的不良率大幅度出现以后随机补充,拿资本金补充,这个思路是存在的,也不允许你机构进行无限的信贷扩张,所以存款准备金率出现了,这一系列是富有逻辑的。从短期看出现了不良可以拿拨备去覆盖它,去对冲它。


到了今天,你会发现这些监管的指标对新的金融业态就不那么重要了,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今天的金融和过去的金融有本质的变化,光风险结构就不一样、风险来源不一样、风险性质不一样,同样它也有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可是它们背后产生的原因就不同。


比如说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你说我怎么监管它?所有的金融活动都需要监管,但是监管的重点在哪里?这个是需要思考,因为金融业态发生变化以后,中国金融的风险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叫以资本不足为主体,资本是不是充足,这是最重要的风险,今天虽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风险,但是你会发现有一个风险日益变大,这就是透明度风险,透明度风险和资本市场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风险来源是透明度。所以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它的重心是透明度,而不是其他的。而且加上中国整个金融资产结构、证券化金融产品在迅速提升,所以对透明度的监管变得日益地重要,所以中国社会的风险因为科技的进步、因为脱媒快速地进行,你就发现它就从资本不足风险过渡到资本不足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来临,它是整个科技带来的,整个风险结构变得多元了,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管要跟上。我不是说科技对金融的颠覆性影响,我们的监管就放松,不是,是说我们的监管要改革,我们要调整。



最近出台了一些很有趣的东西,一个关于现金贷的理解,对现金贷的理解本质上我认为还是或许某些地方会有高利贷,但总体上从它的功能来看,它是解决了临时头寸的不足问题,救急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最近出台一个大资管的条例,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一行三会出台的,出台以后我们这些人马上就会研究这些东西究竟是基于什么原因?以及它是否是正确的,在座的各位可能不好评价,我们这些人可以评价,我们从一个金融未来的角度去研究这些东西,这个大资管条例非常复杂,你看一眼它就两条,一条是对的,一条是不对的。


首先说对的,对的是它真正理解了未来的中国金融,包括今天对透明度的监管变得非常重要,是因为理财产品、证券化产品的比重在提升,所以大资管产品的核心重点是要求大资管那部分要加强透明度的信息披露,这是非常准确的,也是非常积极的、非常有效的,但是它有一个严重的不足,就是没有正确理解中国金融功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不可以通过一个严格的要求,让我们的金融回归到融资的时代,中国金融正在从融资金融走向融资和财富管理并重的时代。而且随着中国金融结构的变革,特别是资产结构的变革、证券化金融资产比重的提升,中国金融的财富管理功能日益重要,它会缓慢地变得比融资功能更重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条例的出现会扭转了这种功能的进步,这就不好了。


所以我说我们要深度理解中国金融的未来,不要把它逼回到传统金融的框架中,我们很多人是站在工业化时期去看待未来的中国金融,这就会出问题。包括我有时候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通过各种方式把支付宝、余额宝变得很小,有人终于高兴了,它终于变小了,终于银行的存款又增加了,实际上这是个落后的典型表现,如果把钱统统回到银行,中国金融不知道怎么发展,它越是走市场化的道路,无论是融资活动还是财富管理都要通过市场来完成,通过市场完成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越来越进步,如果市场完成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是中国金融的退步。如果你是想办法把它弄回去,我真的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站在未来去看待中国,中国的金融变得非常重要,科技是推动中国金融进步最重要的力量,我要讲的就这些。


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深度】吴晓球:如何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和与之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

【深度】吴晓球:继承32年前"巴山轮"会议学者的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

【深度】吴晓球:未来五年中国金融改革的逻辑


长按右边二维码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官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