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大丝路学院在苏州校区揭牌,并发布首份报告《构建一带一路学》
本文大概4000字,读完共需5分钟
本文综合5月23日凤凰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5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揭牌仪式在苏州独墅湖畔举行,标志着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成立的丝路学院正式落户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今年九月,首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约100名硕士留学生将汇聚这里,开始为期两年的学习。
丝路学院将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国际化办学的成功经验,汇聚一流的师资,利用完整的培养体系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热爱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发展经验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未来精英领袖。中国人民大学将通过丝路学院建设,积极参与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来,继续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能力,使中国理念得到更广泛的国际认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胡正跃,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普瑞泽(Janez Premoze),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黄勇,南京审计大学党委书记晏维龙,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商务部综合司副司长朱志明,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后灵等出席。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普瑞泽(Janez Premoze),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揭牌。
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主持揭牌仪式。周乃翔(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普瑞泽(Janez Premoze)(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靳诺、刘伟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揭牌。王利明与曹后灵代表校地双方签署关于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协议书。
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整合学科和人才优势,在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介绍了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自2009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窗口为愿景,致力于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创新实践。他表示,当前,“一带一路”已逐步从最初的合作倡议进入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为满足新阶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丝路学院。丝路学院将脚踏实地按照高等教育基本办学规律做好育人工作,按照人民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努力培养出体现人大水准,符合丝路学院预期目标的“一带一路”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胡正跃(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曾经担任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参与推动并见证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他表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的一面旗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中国人民大学在此时创办丝路学院,可谓适逢其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它是一项国际人才工程,同时也是重要的人脉工程。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将为学院发展建设提供必要协助。
黄勇(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共商、共建、共享,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夯实根基,需要文明交流架设桥梁,更需要聚各方英才群策群力。中国人民大学以创办丝路学院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从人才培养、文明交流、民心相通的层面进一步诠释“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与世界同行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行动。丝路学院一流的师资力量、完整的培养体系、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高度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必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大量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未来精英领袖,也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强劲的发展动力,更多承担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使命。
朱志明(商务部综合司副司长)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深耕细作、走深走实的新阶段,下一步建设,无论是战略优先还是项目落地,都需要人才资源,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丝路学院,就是抓住了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希望丝路学院能够把“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核心原则以及其中深含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讲深、讲透,讲到各位外国朋友心坎中,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的正能量。他表示,商务部愿意一如既往支持和关注丝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徐子敏(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介绍了江苏省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的基本情况,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揭牌成立,既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时期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江苏省充分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益尝试。
吴庆文(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承诺,作为办学所在地,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服务理念,努力提供最优的服务、最佳的环境,为丝路学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并期待丝路学院在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融入江苏和苏州元素,不断增进江苏省、苏州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商贸交流。
浙江大学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院长、香港“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王贵国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世纪性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人心相通,人心相通的根本是文化相通,文化相通的基础就是教育。丝路学院的成立,印证了人民大学心拥天下、敢为人先的传统,体现了人民大学具有远见卓识的国际化眼光。
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学院前院长、瑞士法学会前会长Christine Chappuis表示,日内瓦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两所大学法学院共同发起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IITTP)非常成功,为两国师生缩小了语言和文化的距离。他认为,鉴于目前欧洲和其他国家对神秘而美丽的丝绸之路都非常感兴趣,坐落在“人间天堂”的丝路学院校园和谐融洽,相信这个项目会成功吸引到很多优秀的学生,相信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发布了《构建“一带一路”学》研究报告。
报告从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出发,提出自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以来,就吸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的持续关注,并逐渐形成“丝路学”,至今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建设激发了中外学者致力于丝路学研究的积极性,并在客观上形成丝路学转型的新机遇。其中,结合全球丝路学派的理论溯源与重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现实背景来探索构建“一带一路”学,应为振兴中国丝路学的切实之举。
报告提出,丝路学在百年变迁中形成了欧洲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以及俄罗斯、中亚、日本、韩国等影响较大的研究重镇,并且在由概念、理论、方法乃至表达等所组成的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下发展至今。
中国学派崛起于20世纪中期,相继产生了敦煌学、吐鲁番学、龟兹学、西域学、郑和学、喀什噶尔学、长安学等分支学派,但也成为碎片化的学术生态。在“一带一路”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之际,中国智库的群体性崛起成为当今中国丝路学研究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如“重经、轻理、少文”的学科分布失衡、政策解读多于理论构建、学理性研究缺乏实地调研的支撑、区域宏观研究多于国别微观剖析、问题导向型研究难脱避重就轻的干扰、因国施策的智库报告亟待补进等诸多问题,由此凸显出对丝路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必要,“一带一路”成为一门单独学科的条件也逐步成熟。丝路学院的建设,将推动“一带一路”实践更加学术化、理论化、学理化,最终使“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更加顺畅、更加厚重。
来自国家有关部委、江苏省、苏州市、中国人民大学、斯洛文尼亚等国驻华使馆以及海内外相关高校近百位中外嘉宾共同见证揭牌仪式。
丝路学院是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非独立法人二级学院,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苏州校区联合组办,办学地点设立于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丝路学院下设“当代中国研究”项目,主要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硕士留学生,学制2年,研究方向分为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法律、中国文化,均授法学硕士学位。目前,丝路学院已经制定完成“当代中国研究项目”的招生简章和课程培养方案,并启动了本学年招生工作,计划招生50-100人,在今年9月迎接新生入学。学生享受全额奖学金,包括学费、住宿费、来华留学生医疗保险等费用,并提供适当生活补助。未来,丝路学院还将探索同学校其他学院合作开办项目,力争在3年后,达到200人的办学规模。
为了实现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未来精英领袖的人才培养目标,丝路学院将采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堂学习包括专业课程和语言学习。专业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育手段,重点加强学生对中国国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发展经验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理解。社会实践包括专业实习和文化体验,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学生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认识和体会。
自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互补,紧密合作。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扎根苏州、辐射长三角,致力于整合中法教育资源,通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增进与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高端平台。
此次,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是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举措。通过合作共建丝路学院,将进一步促进江苏省、苏州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充分参与,助力地方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积累国际人才培养经验,并进一步深化高校与地方的资源融合和互补。
丝路学院成立受到了海航集团的大力支持。4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海航集团与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宣布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海航教育基金”,并在人才培养、产业问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丝路”相关的人文科学领域理论研究及成果转化。
推荐阅读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