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口报告3】中国购买力大塑造:中国进口侧改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人大重阳 人大重阳 2022-10-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5600字,读完共需7分钟

编者按:11月3日“进口贸易与世界发展”研讨会暨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顺利举行。会议发布了由人大重阳进口贸易研究组撰写的《中国购买力大崛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进口侧结构性升级》《中国购买力大布局:“一带一路”与全球市场转型》、《中国购买力大塑造:中国进口侧改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三份重磅研究报告。本文为最后一份报告的精华版。



核心提示

近五年来,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增长规模来看,中国都是美国或欧盟的两倍,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在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全球流动性面临缩紧,高风险和低增长因素并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稳定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支柱作用。


面对多年来形成的两极化世界发展模式,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公平、理性竞争的市场运行环境。


本报告力图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挖掘中国进口侧改革的世界意义,并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进口侧升级的双向促进作用。然后进一步提出走向新型全球化的路径构想。以下是本报告的重点内容:


  1. 中国进口侧改革举措。本报告从新时代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中西部开放崛起和建设中国特色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个方面,评估了中国进口侧改革的进展。


  2. 中国进口侧改革的世界意义。本报告解读了在全球生产方式迂回和产业链延长的背景下,中国进口侧通过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为世界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


  3.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进口侧。本报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进口侧改革相辅相成,共同塑造新时代中国购买力。


  4. 实现新型全球化的构想。本报告提出了基于大市场构建新型全球化的宏伟蓝图,通过对未来中国市场的评估,提出以进口侧提升全球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全球经济融合发展的中国方案。


前言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使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之间联系及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人类逐渐联结为拥有相同命运的共同体。在经济学中,全球价值链的现实发展可以看作迂回生产链条理论的全球化推演。迂回生产链条理论指出,分工不断细化使得每一产品的生产环节变得越来越多,相应地其附加值日益提高,市场结构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演进,因此,迂回生产链条的延长带来经济增长。在全球化新时代,通过这一理论可以阐明:唯有使全球市场更加一体化,才能使全球价值链不断延伸,从而带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日益崛起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中国经济崛起与增加全球市场融入程度的过程,也促进了中国产业价值链的延伸,这个过程可称之为"市场深化"。从实践来看,中国市场深度的增长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提供日益强劲的发展动力,而命运共同体蓝图也为中国进口侧改革提供指导和支撑,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将有利推动新时代中国购买力大塑造。



一、中国进口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一)中国进口侧升级的世界意义


1、传统世界发展模式:上世纪70年代起,世界经济加速融合,伴随世界市场扩张与资源自由流动,国家之间形成明确的产业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和持续优化,呈现典型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布局,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处于顶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较晚、经济发展较滞后,整体处于价值链底端。


图表一高收入国家和中低等收入国家产业结构对比


数据来源: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


图表二高收入国家、中等和低收入国家人口和财富对比

数据来源:WorldBank《TheChangingWealthofNations2018:BuildingaSustainableFuture》


2、新时代世界发展蓝图: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建立合作共赢、结伴同行的伙伴关系,推动世界协同发展,努力构建公平、理性竞争的市场运行环境。作为近代全球化中位数不多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国家,中国将通过一系列贸易、投资优惠政策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与中国进口侧


1、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为进口侧改革提供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为进口侧改革定位了清晰的战略目标,是进口侧改革落实需遵循的前提和原则,是化解进口侧改革可能出现问题或矛盾的基础和保障。任何改革都要有清晰的定位,构建怎样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中国进口侧未来的地域流向、产品结构以及配套的政策服务。在全球市场已经紧密联系的今天,中国的改革离不开世界,虽然进口侧主要涉及贸易领域,但直接影响着国内经济、产业的发展。因而在推进进口侧改革过程中,基于包容、共享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达成共同的利益,极大降低了进口与国内外生产关系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


2、进口侧改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进口侧改革是中国发展蓝图区别于世界发展蓝图的重要体现,表达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相较过去,进口侧内涵正在改变。基于传统的发展模式,进口在贸易中的作用相较出口而言的影响更小,但伴随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日趋重要,进口侧在国家实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中国进口侧代表着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的购买力,是世界购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平庸"的调整时期,中国进口侧改革将为世界发展方向提供实践性经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进口侧改革是构建中国蓝图的必由之路。


3、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并进,共同塑造新时代中国购买力


当前,整体发展模式已经从单一的中国需要世界,转向中国与世界之间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日益崛起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从实践来看,中国进口侧改革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奠定基础与发展动力,而命运共同体蓝图也为中国进口侧改革提供指导和支撑,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将有利推动新时代中国购买力大塑造。


二、进口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购买力的大塑造


(一)从新时代中国开放领域看进口侧改革


进入新时代,金融在国家力量、经济结构转型、人口结构转变等方面需求日趋重要,事实证明,金融开放有利于扩大金融要素资源规模、实现更为高效的金融要素配置,能够增强国际市场链接程度以及合作深度,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以及相应的福利提升。


中国资本市场占全球比重已从零上升至今天的11.3%,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三大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市值占GDP的比例从45%提升至65%。中国的保险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广阔。但比较而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


基于横向比较来看,在当前对世界国家金融开放程度的评价中,中国相较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以及拉美等不发达国家、甚至是金砖国家中其他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都较低。


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方向将更注重进口侧。针对当前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中国将逐步取消外资限制、扩大外资业务范围。新时期改革特点体现着未来中国购买力在资本市场的扩大与升级。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口侧逐渐放宽,外资在金融市场中比重将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靠拢,金融服务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二)从新时代中国开放空间布局看进口侧改革


新时代,中国全面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推进全面开放格局形成,在开放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双向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同时注重开放的空间布局。具体看,要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将对外开放和国内区域开发结合起来,在开放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在开放中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不仅要继续推进沿海开放,更要推动内陆和边境对外开放,加大西部开放力度。


图表三中国东中西部购买力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三)从新时代中国开放创新举措看进口侧改革


未来,进口侧改革除了在开放空间和开放领域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还将实现开放举措的创新。在2018年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郑重宣布,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从建设构想来看,与国内现有的其他11个贸易自由区相比,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程度更高。在关税设置方面,自由贸易港将为各国提供零关税服务,而贸易区虽然具备相对优惠的关税政策,但尚未实现零关税;在外资企业进入门槛设置方面,贸易区需要完全遵循当地制订的政策和规则,而贸易港主要遵循国际标准,企业进入的选择更符合自身需求。


自由贸易港将成为未来中外企业投资的热土。海南的未来建设将进一步注重从人文合作、生态文明出发,主动引领全球开放模式,体现购买的规则变化,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是建设贸易强国的重大举措。


图表四中国外资银行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三、以"市场深度"解释中国购买力重塑


(一)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现市场深度


从"市场深度"角度理解传统的世界经济发展。近代全球化进程中,"市场深度"不断增加,生产方式呈现迂回性特征。该生产方式带来了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收入的部门差异,导致全球产业分工两极化趋势越发明显。


全球制造业迂回生产,因而形成全球格局。生产影响交换,不同国家市场深化深度不同,深化程度高的生产价值多,因而决定了其生产结构不同。生产结构不同生产出来的东西也不同,进一步交换互补性较高。从社会资本论的角度来看,资本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技术,拓展市场深度、延长产业链。伴随全球化发展,制造业呈现迂回生产特征,国内部门分工逐渐转化为国际分工。在传统经济格局中,由于发达国家基于技术、资本等优势,市场深度不断提升,生产链条不断延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发达国家基本处于价值交换的顶端,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生产中并进一步延长生产链。相反,发展中国家生产的附加值较低,无法获得多余资本延长生产链条,整个生产呈现"低端锁定"现象。


(二)市场深化与中国进口侧的世界角色变化


迂回生产方式的专业化分工,虽然优化了世界经济剩余也就是经济增长的效率,但同时却也恶化着经济剩余分配条件。在全球生产链条上,世界国家被分为发达、发展中以及最不发达国家的结构。在全球化发展中,发达国家更往价值顶端上升,发展中国家基本保持在价值链底端,向上攀升较为困难。


在这种世界的变化中,中国也发生了改变。区别于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国基于其市场规模、制度建设等优势,市场深化程度不断提升,在全球中的价值链位置逐渐提升。基于国内外市场深化发展的客观基础,中国进口侧角色发生转变,实现了从"来料加工"到"芯片之痛"的转变。当前,全球价值链两头分化较为明显,发达国家不断往价值链顶端走,而发展中国家长期被锁定在低端,而中国在未来将继续保持"两头进口"模式,中国进口对于世界市场的联结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进口侧改革的世界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最初基本依靠生产模式逐渐转向生产加购买模式,但处于后发位置已丧失市场进入优势。在全球价值链购买驱动化的背景下,面对着国内生产"瓶颈",中国进口侧改革具备相应主客观条件支撑。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两极化差距主要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克鲁格曼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会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贸易条件。也就是需要内在性的提升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国际分工的地位,出口价值含量更高的产品,获得更多资本剩余。因而,中国进口侧改革不仅推动了全球的创新,同时还有利于各个国家改善贸易条件,推动当前固化的国际分工格局转向动态调整状态。


中国推动的发展与世界传统发展模式不同,主要在于中国在价值链升级过程中,经历了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备了相应的经验和教训。因而,中国帮助这些国家发展同时将更为注重平等、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共同利益问题。


四、基于大市场构建新型全球化


(一)未来中国市场评估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过去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预计未来15年中国将进口24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的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也将达到2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20亿人次。到2020年前,中国将进一步巩固经贸大国地位;到2035年前,中国将基本建成经贸强国;到2050年前,中国将全面建成经贸强国。


从市场的空间布局看,中国对前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同步增长,与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势较好。据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我国对欧盟、美国和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15.5%、15.2%和16.6%,3者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8%。同期,我国对俄罗斯、波兰和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出口分别增长23.9%、23.4%和40.7%,均高于总体增幅。我们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量不断地增长,2017年我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原油数量是2.7亿吨,是2013年的1.4倍,占我国原油总进口量份额达到62.1%。


(二)进口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全球价值创造能力


中国进口对于世界市场联结、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进口侧改革将释放大量有效需求,推动世界形成需求引致型的创新。同时,中国进口侧改革有利于各个国家改善贸易条件,推动当前固化的国际分工格局转向动态调整状态。


(三)进口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球经济融合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进口侧结构性改革在多重维度塑造购买力的过程中,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进口侧将提升全球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全球经济融合发展,让世界共享中国经济红利,为全人类谋福祉。中国既有真诚态度,也有具体行动,将继续深化国家间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促进全球经贸发展以及区域一体化做出重要贡献。


图表五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


图表六中国高等教育外国留学生人数变化(分大洲)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结语


市场深度的增加可以解释中国进口对于增加全球市场联结、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所具有得重要意义。中国进口侧改革将释放大量有效需求,推动世界形成需求引致型的创新。同时,中国进口侧改革有利于各个国家改善贸易条件,推动当前固化的国际分工格局转向动态调整状态。


总体来看,中国进口侧结构性改革在多重维度塑造购买力的过程中,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进口侧将提升全球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全球经济融合发展,让世界共享中国经济红利,为全人类谋福祉。中国既有真诚态度,也有具体行动,将继续深化国家间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促进全球经贸发展以及区域一体化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购买力大塑造:中国进口侧改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课题负责人

王    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主要执笔人

贾晋京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陈晓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

关照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林雪芬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成员

张婷婷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雒景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生

全文下载请点击:

http://www.rdcy.org/Index/news_cont/id/51743.html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