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中国仍须向美国学习”,200人研讨会讨论40年中美人文交流进程

人大重阳 2019-11-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3300字,读完共需4分钟


人大重阳网讯:1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办的“中美人文交流40年:历程、经验与挑战”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政府官员、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会。


会议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吴晓球,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外交部前部长助理胡正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文主持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吴晓球


吴晓球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探索,另一方面是一直在虚心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尤其是美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他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石是中美关系。中美建交对世界,对中国,对美国都具有重大意义。”他同时强调,哪个国家的“优先”都是不正确的,全球大国必须站在平衡的角度,负责任的地位上,考虑全球经济均衡发展。他最后表示,希望能够通过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工作促进中美关系向好发展。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外交部前部长助理胡正跃


胡正跃认为,40年来,中美两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各领域总体都保持了比较好的沟通和合作。“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人文交流功不可没,它不仅有力地增进了相互间了解,更为两国间的务实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有益的、无可替代的贡献。”他说,作为中美人文交流的主角和重要推动力,中美两国智库和媒体朋友应保持定力,有所担当,继续从不同的方向来努力扩大和深化中美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


杜柯伟指出,人文交流自从党的十八大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以来,已成为国家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长效性的作用。他说,“虽然贸易战给中美双边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但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基础依然深厚,人文交流的前景依然可期。”他最后也感谢人大重阳,感谢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人大重阳研究员刁大明随后发布《为大国合作筑牢“地基”: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的历程、经验与前景》报告,教育部国际司美大处处长陈大立做简要点评,人大重阳院长助理贾晋京主持该环节。


人大重阳院长助理贾晋京


刁大明首先简要回顾了中美人文交流的历史进程,然后讲到,回顾过去四十年的成就与经验,中美人文交流为改善并推进中美两国关系稳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中美人文交流不但加深了两国人民对于彼此的理解和认同,而且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首先,中美人文交流始终在两国关系发展中扮演着民意“地基”与“晴雨表”的积极角色,既是中美关系的基础动力,也能反映两国关系的质量状况。其二,中美人文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对于彼此的理解和认同,建立了两国人民深厚的共同情感,这是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最重要民意基础。其三,高层磋商与对话的机制化确保了人文交流的高质量深入推进,中美人文交流逐步规范化、有序化和常态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人大重阳研究员刁大明


刁大明指出,虽然中美人文交流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仍面临着各种挑战:中美双方在人文交流实践中存在主体角色差异,人文交流存在所谓“不对等”倾向;价值分歧以及所谓“去政治化”问题依然存在;中美人文交流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商业化、形式化、单向化等问题;中美人文交流的效果如何评估也需要建立一个长周期的标准体系。


他说,面对这些挑战,中美两国的人文交流需要在新时代的时空环境下进行新的调适,以充分适应积极推进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稳步向前的总体战略要求。第一,夯实和完善既有机制平台,加强人文交流的双向化、实质化。第二,多元联动,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的模式创新和大众化、平民化。第三,建立健全中美人文交流的评估体系,强化危机预防和处理能力。


教育部国际司美大处处长陈大立


陈大立用三个词简要概括中美人文交流工作。第一是学习。他认为,中美关系发展的40年,对于中国而言,是学习的40年,中国要一如既往地学习先进经验。第二是理解。他说,中美关系40年的良好进展主要原因在于互相理解,双方找到了很多的利益共同点。第三是故事。中国发展历程中有很多真实的感动的故事,要善于讲给外界听。


研讨主题一


会议随后围绕“中美人文交流40年:经验与效果”和“人文交流与中美关系未来:挑战与对策”两个主题进行研讨,分别由人大重阳副研究员王鹏和关照宇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指出,中美之间要缩小人文交流认知的差异,扩展多元化的行为主体,推动民间交流。她说,人文交流不仅要聚焦精英群体,精英群体和普通公众要双管齐下,青年群体是中美关系的未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宗认为,人文交流是中美两国关系的减震器,当两国经贸摩擦出现,两国军事层面竞争加剧时,竞争面最小的人文领域可以作为两国关系的缓冲器,对两国走向战略竞争层面进行一定的牵制。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认为中美人文交流有五个“不对称”(主体、研究、数据、数量、感知)。在谈及研究不对称时,他说,国内对人文交流效果方面的评估几乎是空白的。而主体不对称是更前置的问题。美国到中国交流一般是非政府组织NGO,中国到美国交流主要是中国的政府、半官方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冯钺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冯钺强调,中美人文交流要更多地是在于怎么把我们的价值观和理念宣传出去。他以影视剧为例,提到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很多都是讲勾心斗角,而美国的电影更多的是在输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磊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磊的发言从报告入手,他说,“报告把人文交流和其在中美双边关系中起到的作用进一步提炼,让我感觉到人文交流的作用决不仅仅是1/3,或弱于1/3。人文交流在宏观整体的中美两国关系中是真正的地基作用。”


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王栋


研讨主题二


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王栋发言时先讲感受。他说,“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可能快速成为新的学术高地。”随后他提到,美国民众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和对中国的看法,总体还是比较正面,长期来看,中美人文交流具备乐观基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指出,在经济全球化高歌猛进中,中美经济都获得巨大的发展。美国是第一大受益者,中国是第二大受益者。他说,中长期来看,中美人文交流对我们处理当前最棘手的问题——经贸关系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双方要进行多层面的交流,包括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国家治理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强调,人文交流的主体应该是个人、家庭、大学、智库以及媒体,相关的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艺术机构。政府在人文交流当中要发挥搭台的作用,不宜冲到人文交流的前列,不能把人文交流变成政府之间的交流。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明昊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明昊认为,针对当前中美人文交流存在的如美国国内强硬对华势力的合流,美国加大中美人文交流的审查和限制等挑战,我们要厘清美方对中国的误解,准确把握美方的民意,发掘更多的合作机会,讲好人文交流的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进指出,对于今年乃至以后的中美关系,要让合作性的力量大于对抗性的力量,这样才能把下滑的中美关系阻止或重新拉抬回来。他还驳斥了“修昔底德陷阱”一说,他认为用“崛起困境”更为合适。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漆海霞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漆海霞强调人文交流更重要的是增进了解。她认为,人文交流如果能使双方的猜忌和误会不继续恶化,就是成果。而人文交流能否起到双边关系破解的作用时,她表示悲观。


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周晓晶


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周晓晶认为,中美关系40年的启示和未来发展,还是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她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源头活水,中美关系唯有建立在民众基础之上才能行稳致远。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8月,是教育部在国内设立的两家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之一,由人大重阳运营管理。建院以来,人大重阳调研美国20余次,先后在中美两国主办过关于“一带一路”、南海问题、中美贸易争端、中美大学校长及智库论坛等多次高层次双边智库对话,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推荐阅读

【独家】纪念中美建交40年,中国智库抛了个有意思的观点

【独家】驻美大使崔天凯:老以为中国占了美国便宜,这是谬见(中英文)

【预告】中美两国人民40年怎么互动?这份智库报告与十多位著名学者将揭示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