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吴晓求:中国不会出现全面性金融危机

人大重阳 2019-11-0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4200字,读完共需5分钟

受访专家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本文转自《经济》杂志2019年8月刊。


  吴晓求  

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尝试。1977年当吴晓求得知恢复高考消息时,已经错过了当年的考试时间,但他没有放弃,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复习,197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财经学院(现江西财经大学)。在选择专业时,喜欢哲学的吴晓求原本填写了江西大学哲学系,但在教育系统任职的父亲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经济建设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征求吴晓求的意见后,将志愿改为江西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本科毕业后,吴晓求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相继完成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并留校任教。由于学术水平出众,两次破格晋升之后,1993年6月,吴晓求成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之一。1994年因工作需要,吴晓求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原财政金融系(后更名为财政金融学院),研究方向也由之前的宏观经济转向金融和资本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最早培养证券专门化本科生的高校,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资本市场还缺乏系统研究,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成为人民大学首要解决的难题。吴晓求临危受命,在参考国外有关资料和我国证券法规的基础上,从改制、发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并购重组、退市等最基础概念入手,编写完成了一套七卷本的证券系列教材,后又浓缩成现在众所周知的《证券投资学》,他也因此成为我国证券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开拓者。 
“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学习,当时对来自国外的先进理论、经验、方法、思想如饥似渴,吸取养料。”他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他们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国家、一个开放的国家、一个法制的国家。他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理应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中国金融市场也应该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应该继续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建立一套能吸收风险、分散风险、处置风险、有弹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也是当前最重要的改革任务和目标。


发展资本市场是我国的金融战略,而非实用主义 

《经济》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逐步过渡,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资本市场应如何调整? 


吴晓求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不太可能也不需要再进入两位数的增长阶段。对中国来说,6%-6.5%是一个很好的增速,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5.5%、5%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这一大背景下,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非常困难,甚至持悲观态度。与欧美国家相比,的确要难得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仅仅是从融资渠道角度来理解。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产业转型、金融改革非常重要,没有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就没有金融的现代化,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难以保障,产业升级换代也会变得缓慢。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的一种金融战略,而非实用主义。


中国发展资本市场遇到了很多障碍。一是观念障碍。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的枢纽和基石,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会认真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特征是成长性,过去我们一味强调重要性,强调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但是投资者投的是成长性,而非重要性,他们要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投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得到这种收益?一定是成长型企业,而不是成熟型、重要型企业,当然重要型企业同时又具备成长性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仅仅是重要而缺乏成长性是不符合资本市场特性的,只有理解了资本市场的这一特性和战略定位,才能适时调整上市标准。


我之所以对注册制和科创板期望很高,是因为其符合资本市场的本来含义。科创板注重企业的成长性和未来,一家企业过去的成绩会体现在定价中,但是过去成绩好并不意味着未来也辉煌,上市后可能会出现衰退,除非像华为一样,具备极强的创新再生能力,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当年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并非很重要的企业,但是具有成长性,上市后市值增长很快,因此我们应该调整上市公司标准。 


二是法律约束。中国是一个大陆法系国家,但是资本市场瞬息万变,每天都有新问题出现,如何应对和防范是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中国大陆几乎找不到投资者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欺诈索赔的案例,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就非常普遍。此外,我们的法律有时还会演变成一种地方保护机制,同一种行为在不同地区,评判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要解决法律层面的约束需要有很长的过程。 


三是社会的透明度文化。资本市场的生命力来自于透明度,没有透明度就没有资本市场,说白了就是要讲真话,必须如实、全面、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以保证市场的公平。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障碍,与一般国家相比,中国发展资本市场要困难得多。不过现在情况正在逐步好转,相关部门也理解了资本市场的战略价值,也在推进深度改革,比如加强信息披露、调整上市标准、制定严厉处罚机制等。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法律对投资者权益的保障力度,资本市场最忌讳的就是政策多变,政策一旦多变,投资者就无法形成预期,市场秩序就会混乱,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预期,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

 

中国不会出现全面金融危机


《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资产急剧上升,达到360万亿元,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远比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货币化率由1978年的0.318上升到现在的2.1。但中国并未出现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其中有哪些中国经验可以总结? 


吴晓求:中国40年经济增长是一个奇迹。GDP规模从1978年的365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超过90万亿元,除去物价上涨因素,这种增长仍然是一个奇迹,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国家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 

取得如此重要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的贡献一方面,在处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而是有很多创造性。1978年M2的规模只有700亿元左右,现在已经超过180万亿元,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速要快得多,但是40年来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出现全局意义上的金融危机,这是一个谜,而这个谜的关键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和央行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对一个国家而言,宏观经济政策一般是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成并综合发挥作用的。纵观中国40年的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主动调节作用比较微小,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货币政策,甚至形成了“独轮车”效应。此外,央行的逆周期调节效果也十分明显,在控制金融体系稳定的同时,不断创新货币工具,恰当运用金融杠杆推动经济增长,确保我国在货币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 

《经济》:有观点认为,在未来2-3年里市场再次发生危机的概率很高,中国是否存在这种风险? 


吴晓求:我不认为未来两三年中国会出现金融危机,从金融危机发生的逻辑过程和节点看,得不出这个结论。 

金融危机主要由四种情况引发:一是货币危机,即一个国家的货币出现大幅度贬值,货币信用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例如历史上俄罗斯的卢布、泰国铢,就出现过严重的货币危机。而人民币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中国经济基础非常扎实,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化能力很强,一个国家的货币既是这个国家长期竞争力的体现,也是这个国家信用的表现。我认为,至少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货币危机不会出现在中国。 

二是银行危机,也就是说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后,出现流动性危机,到期不能兑付。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商银行等,各项指标都非常好,比较稳健,这得益于我们严格执行了《巴塞尔协议III》,有的甚至高于《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银行系统不会出现流动性危机,但中小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较高,应给予足够关注。 

三是债务违约危机,即发行的债券不能按时进行本息兑付。这方面我们的确存在结构性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债、公司债存在到期不能兑付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过去经济高速增长,债务发行时预期比较乐观,转入中速增长后,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部分公司债无法按时兑付。地方政府债也存在规模较大不能兑付的风险,但是国债没有问题,金融债整体上也没有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债务市场有部分违约危机,但不会形成全面金融危机。 

四是股市危机。其实中国的股市危机早在2015年就已经出现了,究其原因,杠杆融资是最主要的导火索,虚假信息披露、舆论导向也是重要诱因。未来不能肯定中国不会发生股市危机,因为股市波动是正常的,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目前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业态也出现了部分爆雷现象,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我们也要高度重视,避免中国金融的信用受到破坏。 

综合来看,四种风险都还没有达到危机状态,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一些结构性金融风险,但不会出现全面性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开放才是真的开放 


《经济》:您曾讲过,构建全球金融中心对中国而言是比加入WTO意义更大的事,如何理解中国对构建全球金融中心的意义?我国的优势是什么?


吴晓求:中国金融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是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在未来应该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且是以人民币计价资产为特征的交易中心,这个意义要比2001年加入WTO更大。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中国的经济市场也得到了极大拓展,竞争力不断提高。 

然而,WTO层面上的开放并不是最终意义上的开放,金融体系的开放才是全面的、深层次的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开放的前提,但是迄今为止,这个目标还没有完成,人民币没有完成完全可自由交易改革。虽然我们也在通过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深港通、沪港通等途径,尝试与国际金融市场进行有限度的联系,但是“堤坝”还是存在,我们只不过是在堤坝下建了几个渠道,流量很小。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金融市场应该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也应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人民币一旦实现完全自由交易,成为重要的结算性和储备性货币,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就是题中之义,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也将成为全球投资者的重要配置资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将极大推进中国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也会大幅度提高市场的契约精神和履约能力,让社会更加透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障碍,这个障碍比加入WT0还要大,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推荐阅读

【大咖】吴晓求:四十年来, 中国靠什么把印度远远甩在后面?

【独家】康纳:世界即将亚洲化VS吴晓求:我对当今世界抱有深刻的忧虑

【关注】吴晓球:注册制与科创板开启中国资本市场新未来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