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数字开启服贸会,中国会是第一个进入数字社会的国家吗?

王文 刘玉书 人大重阳 2021-02-0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大概8000字,读完共需8分钟



编者按:9月4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尽管疫情影响了国际社会的跨境交流,但数据以及基于数据的服务显示出了更多优势。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和宏观研究部主任刘玉书在2020年第7期《学习探索》撰文《论数字中国社会:发展演进、现状评价与未来治理》,详细分析了当下数字社会的发展演进,本期人大重阳与您分享文章的上篇。


导语

  2015年12月,习近平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中提出了: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指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首次将数字中国与智慧社会并列。数字中国社会(以下简称数字社会)是智慧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主要体现在社会本身的全面数字化。OECD认为数字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个概念反映的是现代社会人们在家庭,工作,教育和娱乐中采用新的信息通信和交互模式的一种结果 。本文对中国数字社会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探析:涉及到数字社会的基础演变、互联网发展与数字社会的形成、数字社会的发展进程等,并对数字社会治理模式等进行了梳理。

  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发现,截至2020年4月30日,在国际数字社会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是数字社会中个人数字能力的培养。艾伦·马丁认为数字原住民可以被视为”精通信息(Information savvy)“,具有数字素养的一代人;在数字环境中”精通信息“不仅仅是能够使用技术来获取信息,还包括对在信息高速公路中探索遨游时识别问题和陷阱的常识性能力,就像人走在大街上一样,能够应对城市生活的各种严酷现实 。

  第二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是数字原住民的权利表达问题。例如年轻人在数字社会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但是,他们的主张没有在政策和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在数字问题方面。弗朗西斯科等团队开展了网络化青年赋权网络研究(WYRED项目),提供一个研究框架,儿童和年轻人可以在其中表达和探索他们对数字社会的看法和兴趣,同时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通过创新的参与流程有效地将其观点传达给其他利益相关者,为政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大卫·索尔达尼认为先进的5G基础设施不仅将是当前网络时代的飞跃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将是信息和通信技术(ICT)领域的一场革命,网络将成为真正的数字社会和经济的神经系统 。

  第三个研究热点是数字社会发展与知识自由发展问题。甘迪尼记录了自由职业和数字职业的兴起,并研究了信誉在数字社会背景下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认为信誉是知识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甘迪尼的研究展示了数字技术不仅在生产和组织过程之间发挥着中枢作用,而且实际上是正在重塑社会文化和工作观念,并在改变各种行业的新标准 。

  第四个研究热点是数字社会中个人的隐私问题。拉鲁·萨迪就数字社会中的身份、社会地位、隐私和个人”面子问题“的研究截至2020年4月30日有95次引用。拉鲁·萨迪认为在数字社会存在隐私困境,即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不利于保护个人数据的,良好人际互动的产生和社会地位的建立中至少有两个关键机制是基于个人数据披露 。拉鲁·萨迪通过研究观察认为,数字社会中的隐私受到损害是”丢脸“的,而”脸面“是社会、尤其是亚洲社会构建的重点。拉鲁·萨迪从维持”面子“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数字社会的”隐私“。

  第五个研究热点是数字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拉尔森·斯特凡的研究是谷歌学术引用排名最高的,截至2020年4月30日有65次引用。他的专著重点就面对数字挑战时,欧洲版权的发展是如何弹性地依赖于路径的(Infosoc,IPRED等)。他认为,尽管未经授权的文件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与版权相对应的社会规范仍然极其薄弱。这表明版权的法律规范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差距 。拉尔森·斯特凡认为这种差距关系到社会的数字化不仅会影响社会规范,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语言和思维 。

  国内对于数字社会的研究主要涉及九个方面:一是对数字社会中逐渐出现的伦理问题的研究,就数字社会伦理规范问题进行建言献策 。二是对政府承担的部分职能开始有向非政府组织转移的趋势 。三是对青少年进行数字社会生活的素质教育问题 。四是电信业务在数字社会中的转型问题 。五是现代数字社会中的公共关系问题 。六是数字社会中的舆论问题 。七是数字社会与智慧城镇的建设 。八是数字社会中在线教育问题 。九是疫情之下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问题 。从已有的文献看,国内对于数字社会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社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已有问题的针对性研究。本文的研究从宏观和多维视角来探讨数字社会的演进问题。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与数字社会的溯源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中国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

  1. 基础发展时期

  表1 是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总结。在1994年以前,中国互联网发展主要处于科研阶段。1994年至世纪交替,是中国有线互联网主干网络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国数字社会的第一阶段发展。在这期间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门户网站、BBS、即时通讯软件、在线联机游戏等。而在此期间,互联网商机开始出现。例如1998年世界杯期间,新浪网以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形式吸引了大量网友,并借此获得了18万元广告收益。这是早期互联网史上的典型“流量变现”案例。1999年,阿里巴巴正式成立,通过B2B切入到电商领域 。

  2. 门户网站时期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主要是以各类门户网站为主的流量竞争时期。这一时期网游开始兴起。以淘宝为首的电商开始飞速发展,各种以互联网内容运营为主的职业开始出现。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其中宽带规模为4.5亿,宽带普及率达98.3%。同期微博客和团购的用户数已初具规模,中国微博客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在网民中占13.8%;团购用户规模达到1875万,在网民中占4.1%。但虽然中国2009年已进入3G时代 ,2010年移动互联内容和商务应用使用率还是偏低。当年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3.53亿人,但手机的其他网络应用使用频率偏低 。正在移动互联的爆发是2013年4G开始大规模普及开始的。

  表1 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与特征

阶段

萌芽期

Web1.0

Web2.0

Web3.0

Web4.0(?)

大致时间

1994年之前

1994-2001

2001-2008

2009-2014

2015-2024

无线网络

1G

2G/2.5G

2G-3G

3G-4G

4G-5G-6G(?)

阶段特性

科研阶段

社会化阶段

商业化阶段

即时化阶段

全面互联阶段

中国网民数

3%(3370万,2001年)

22%(3亿,2008年)

50%(7亿,2015年)

70%(10亿,2024年)

全球网民数

0.4%

(1600万,1995年)

8.6%

(5.73亿,2002年)

23.9%

(15.87亿,2008年)

40%

(30亿,2015年)

65%

(50亿,2024年)

产品、内容和商业创新

电子邮件等

门户

B2C

博客,视频,SNS

微博、微信等

各行业全面变革

全球格局

美国绝对主导

美国主导

中国开始崛起

中国崛起

——

资料来源:部分参考方兴东, 潘可武, 李志敏,等. 中国互联网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创新[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4(5).

3. 移动互联时代

  根据CNNIC的统计,截至2020年4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 。最近五年互联网网民增速放缓,用户的绝对数量增长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但是,另一方面,最近五年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终端的大规模普及以及5G的正式商用,使人们全面 “互联网+”化,互联网不仅从广度上,同时也从深度上开始进行全面扩张。而移动互联的便利性最直接的影响是数字内容价值的重要性日益体现。纵观近30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中国的数字社会经历了一个从科研院所等特定行业向全社会扩张、从静态到动态的连接、从技术主导到内容主导,从以设备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过程。

  4. 疫情加速了5G新动能时代出现

  如图1所示,基于5G的移动和固定基础设施事实上成了数字社会的神经系统。5G在“云端”和数字设备(各种终端、物联设备、智能机械、无人机、机器人等)之间构建了超低延时的瞬时互联系统,整体性提升了原有数字化进程的发展速度,特别是疫情以来,5G的重要性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

  图1 基于5G的新数字生态系统

资料来源:Soldani D, Manzalini A. Horizon 2020 and beyond:On the 5G operating system for a true digital society[J].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2015, 10(1):32-42.

  新冠疫情对于5G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从目前看,5G不仅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已经展现出了作为数字中国战略性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在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过程中,5G的低延时高带宽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能24小时支撑几千万人同步在线观看,创造了多项技术历史上的记录。在武汉封城、全国大部分居民隔离在家的情况下,5G与医疗的远程问诊,已经从实验构想加速进入了“实战”阶段。根据中金公司的分析,随着5G标准的完善和SA独立组网技术的成熟,5G建设将逐步提速,2020年全年建设基站数量或突破70万。巨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市场需求是结构性的红利。可以预见,“5G+”在未来将进一步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与中国对症下药的抗击疫情措施明显不同,美国抗疫的重心是消除疫情造成的恐惧,而不是解决疫情本身带来的问题。不同的抗疫思路背后是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自信程度的差异。疫情给中国带来挑战,但同时也看到了中国所展示出来的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治理模式的韧性和经济新动能的后劲,中国具备了直面不确定风险,将危机转换为增长动能的制度基础,5G时代,让数字化更上一层楼,就是能够直接把各类新动能贯穿起来的“金线”。

  首先,在产业升级方面,除5G基础设施外,更多的是急需在软件层面的升级。例如工业软件,作为工业4.0时代的“命门”,中国目前依然投入不足,虽然在2018年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共识,但相关的落地政策依然不够。这不仅涉及到资金投入问题,更多是原有的管理模式问题。国家传统的对科技的支持重视硬件和设备投入,对人员经费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但中国当前硬件基础条件在大部分领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更多的需要对人才本身的支持。目前这一方面的管理措施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

  其次,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加强与新消费模式的联动。60-70后,80-90后,00后的消费观念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5G时代下实体经济的零售升级与企业制造的衔接是否会更高效?工业互联网建设会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吗?能否借助5G技术实现中国核心制造业产业链的全球化外扩?5G时代下的精准消费模式是否会推动个性化制造发展?在过去几年供给侧改革成果显著的基础上,对于消费端的快速变化,应当引起同样的重视。企业始终是需求导向、结果导向,产能的配置适应于未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存在静态的最优化。

  第三,5G的竞争与创新就是新一轮全球化主导权竞争,中国的自主创新就是全球化的创新。中国5G的创新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了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驱动的战略性投资重要性远超于基于资本的财务性投资。与以往中国追赶西方模式不同,在5G等中国领先的领域,国家的一举一动虽然重心是本国的自主创新,但同时也在影响着全世界在相关领域的走向。因此,在科技创新方面将会越来多地面临“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还是“全球命运共同体受惠最大化”的抉择。如果只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将会面临更多的长远阻力,因此未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责任”会越来越重,而要警惕科技发展的纯商业模式化。

  第四,5G驱动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或将成为全球脱贫新样板。“精准扶贫”的显著进展,让联合国SDG2030计划(《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2030)》)参与国看到了全球消除贫富差距的有效解决方案,极大地提振了全球脱贫的信心。5G快速发展下,与中国有着密切往来的发展中国家对“要想富先修路”的理解也更加深入:看到了致富之路,不仅仅是公路、铁路,更重要的“数字化信息高速公路”。例如“淘宝村”已经不只是中国的专利,已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花结果。5G的普惠,进一步消除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整合了以往零散的乡村物流网络、打破了传统较为封闭的县域经济互动,中国的乡村治理由县逐步向乡镇和自然村深入,疏通了未来精准治理的毛细血管。未来乡村产业集群化的雏形已现。此次抗疫期间的一大亮点就是农村的防疫工作响应及时、深入家家户户,这侧面反映了数字化5G时代农村未来的高度可塑性,这是未来经济新动能的蓝海。综合以上四点看,疫情加速了5G新动能时代的发展,并且展现了未来数字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


数字社会的技术基础演变

  1. 1G到5G的突破,数字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数字社会的形成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无线网络的高速发展,从1G到5G(G是Generation的缩写,是代的意思),通讯网络逐步朝着摆脱有线限制,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如表2所示,最初的无线通讯是基于模拟信号的,只能进行语音通讯。2G开始进入数字通讯时代,为3G,4G打下了基础。中国在3G标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讯标准TD-SCDMA,相对于其他两大国际3G标准CDMA2000、WCDMA起步较晚,且产业链薄弱,后来实际上停止了相关投入 。2013年前后,中国开始逐步过渡到4G通讯时代,4G有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中国吸取了3G标准研发的教训,2013年12月份,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颁发4G牌照,4G在中国正式开始商用。到2016年6月,中国移动主导制定的TD-LTE网络已成为世界主流的4G商用网络。其基站超过132万个,覆盖人口超过12亿,与126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4G漫游服务,客户近4.3亿。  在3G和4G的基础上,中国在5G的研发上已经取得了先机,随着物理网、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对无线带宽的巨大需求,5G将引来巨大的市场。截至2019年下半年,5G已在中国正式投入商用。强大的无线通讯技术,是的人的瞬间交的广度和深度都在迅速发展,构成了数字社会底层的重要技术基础。

表2 1G至5G的对比

区别

1G

2G/2.5G

3G

4G

5G

时间

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

2010年前后

2015年前后

特征与服务

利用模拟无线电信号服务。

 

模拟语音服务,无数据服务。

GSM:支持数字语音服务。

SMS短信,改善语音清晰度,比较安全。

GPRS:支持彩信,互联网通讯。

快速的数据传输速率,更高的

网络容量。

 

服务:增强

音频视频流,

视频会议,支持Web,浏览速度更快,支持IPTV。

融合数据和IP语音通信。

完全分组交换网络。更高的带宽,能提供多媒体低成本的服务,增强的音,视频流,IP电话,高清移动电视等

同时访问不同无线电技术(增强多址技术)。完整的无线通信(无线万维网)。动态信息访问具有AI功能的可穿戴设备等

网络标准

--

www

www(IPv4)

www(IPv4)

www(Ipv6)

信号

模拟

数字

数字

数字

数字

参考速率(bps)

2.4k

64k

2M

100M

10 G

技术

FDMA

TDMA, CDMA

WCDMA,SCDMA

OFDM,IMT-Advanced

TD-LTE,FDD-LTE

制式

AMPS、TACS

GSM、CDMA

WCDMA、

CDMA2000、TD-SCDMA

TD-LTE、FDD-LTE


资料来源:部分参考Garg A. Digital Society from 1G to 5G:A Comparative Study[J]. Ijaiem Org, 2014, volume 3. 余全洲.1G~5G通信系统的演进及关键技术[J].通讯世界,2016(22)

  2. CDN内容分发网络和云服务的发展促进了数字社会的共享化

  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从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项目演化而来,该系统融合了内容分发、请求路由、分布式处理和记账处理基础架构。2000年开始商用,目前国内国际大部分门户、电子商务、新闻等网站都采用CDN的方式 。

  内容分发网络。其目的是通过在现有的Internet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将网站的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使用户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解决Internet网络拥挤的状况,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从技术上全面解决由于网络带宽小、用户访问量大、网点分布不均等原因所造成的用户访问网站响应速度慢的问题 。

  CDN为数字内容的繁荣提供了技术“催化剂”。使得数字内容能在不同地域而可以保证快速响应。目前CDN服务主要应用于证券、金融保险、ISP、ICP、网上交易、门户网站、大中型公司、网络教学等领域。CDN技术保证了网站只需要内容维护,不再需要考虑流量问题 。

  透过CDN,我们的计算机不再是具有处理和计算资源的独立系统,而是越来越像一个能够看到存储在公共服务器上的数据的窗口。这与云服务非常相似,其中本地设备实际上是大型后备存储的本地缓存。在用户可能拥有多个互联设备的今天,这种基于CDN和云共享的数字交互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用户不会因为更好互联设备而影响内容使用。这些云服务还使数据共享和协作工作更容易支持。与其创建一组原始文档的副本,然后尝试将所有单独的编辑整合到一个共同的整体中,云模型仅通过更改文档的访问权限来共享文档。这个文档只有一个副本,所有文档的所有编辑和评论都可以使用。

  3. 智能手机的快速增长是数字社会形成的基础

  中国智能手机的大面积普及是在2016年,这与全球智能手机的智能手机飞速普及发展一致。2016年,全球向消费者销售的智能手机数量首次突破了15亿台,与2012年的6.8亿台相比显著增加。这意味着2016年全球总人口的28%拥有智能设备,这一数字预计到2020年底将增加到37%。同年,北美和西欧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达到60.5%。北美29.3%的人和2011年智能手机的西欧人22.7%的人数大幅增加 。也就是说,到2020年底,全球有将近37%的人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移动联网。

  如图2所示,截至2020年4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为8.97亿人,占到了互联网用户的99%。从最近10年来互联网发展趋势看,中国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车联网、智能家电促进“住行”体验升级,构筑个性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创造更多价值挖掘空间 。移动互联使得人逐步实现了随处相连,构成了数字社会的核心数据源。

图2 2007-2020全球及中国移动互联网民增长情况(单位:百万)

资料来源:Gartenr, Digital 2020 Global Digital Overview,CNNIC发布第41次至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未完待续,关注公众号以免错过后续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


美国打不倒中国,中国可聚焦国内,要理美国但也别太在乎它(附视频)


华为芯片被美国卡脖子,我们该怎么破局?(附视频)


安倍折射的东亚大变局(中英双语)


吴晓求:华为为什么有竞争力?在严酷竞争中成长,企业才会伟大(附视频)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