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贸易战没打垮中国,疫情更没有!中国须思想强国!

人大重阳 人大重阳 2021-02-0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大概10000字,读完共需9分钟



编者按:12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欧渤芊,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晓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刘细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李刚出席了“思想强国:未来五年的中国与世界”大会讨论环节。此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主持。以下为大会讨论环节实录:


大会讨论环节

要点摘编1. 陈文玲:现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国际话语权、舆论引导权和思想品的出口能力,在于现在这方面体制机制改革,还严重滞后于这种国家强大所产生的需求。2. 欧渤芊:第一美国回不到过去,中国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第二美国不是全世界,欧美也不是铁板一块,发展中国家才是我们的战略依托;第三全球化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下脚步,多边主义是我们唯一合理的选择。3. 杨晓春:当今时代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应该说过去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主导秩序正在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国家,集体的崛起发展,西方阵营内部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在发生着变化。4. 刘细文:我有五个方面的感受供大家参考。第一,如何开展高水平的智库研究;第二,怎样积累数据,组织规范的学术研究;第三,关注深度交流合作,开拓国际化视野;第四,坚持自由探索,建设开放的信息环境;第五,聚焦前沿性问题,立足于创新驱动发展。5. 刘志勤:我们现在要千方百计地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够应付美国新政府可能给中国造成的新挑战。不能让美国和欧洲腾出手来建成统一战线来对付中国,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和发生的事情。

6. 李刚:我们对“沟通”这个词长期以来存在误解,智库是桥梁,要想形成影响力,一定要有真诚有效的沟通,这是影响力的基础。英语是国际智库的工作语言,而中国绝大多数的智库都是用中文来作为工作语言的,一旦追求国际影响力语言就容易成为障碍。


 中国迫切需要建设思想强国


陈文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非常感谢邀请我来参加这次思想盛会。今天谈几个观点,做了很多准备,给我6、7分钟时间,准备的材料有点太奢侈了。
第一,为什么要建设思想强国?
为什么要消除中国创造和输出思想品的赤字?中国现在正在迈向经济大国、经济强国,但是确实在思想品的输出、文化品的输出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实际上中国是一个思想强国,而且自古以来就是思想的强国。中国几千年历史积累的文化宝矿,作为世界五大文明之一的源头一直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国,我们应该也有可能成为思想强国,中国具备成为思想强国的深厚历史积淀。现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国际话语权、舆论引导权和思想品的出口能力,在于现在这方面体制机制改革,还严重滞后于这种国家强大所产生的需求。我们还没有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转化为思想品,转化为出口思想产品的能力,没有构建与这种能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有一些值得抨击的地方,我现在就不抨击了。
第二,什么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的全球观、世界观。社会学家费孝通在80岁寿辰的时候,提出了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也是我们的世界观。中国人希望自己美,也希望别人美,更希望美美与共,实现天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的世界,更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社会与赖以生存的星球命运共同体。
第三,如何应对和战胜当前百年不遇的大危机?
这需要人类的智慧,需要思想的力量。前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演讲时说:“人类正在向自然开战,这是人类的自杀行为。大自然一定会进行反击,它正在以日益强大的力量和愤怒进行反击”。我不知道这次疫情是不是一次反击,是不是大自然对人类对它摧毁、使它呜咽的一种反击,一种愤怒。1914年到1918年一战期间,有38个国家参与,涉及到了15亿人。1939-1945年二战时期61个国家参与,涉及到了20亿人。这一次200多个国家全部参与,涉及到了77亿人。我们如何战胜这次大的危机?包括公共卫生危机、经济危机、全球治理危机和自然生态危机,各种危机如此交织在一起,我们怎么才能战胜?实际上,我们不是要战胜大自然,而是要战胜人类自己,战胜人类对自然破坏所走的弯路,战胜人类的认识偏见与错误的行为方式,战胜现在正走向倒退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甚至是法西斯主义。要战胜这次大危机,全球需要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自然观,我们真的要回到中国老祖宗所说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路上。如何战胜当今的危机,这对全球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第四,中国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难道不应该引起世界的尊敬、世界的赞赏和在更多的方面以中国为榜样吗?
该谦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谦虚,中国人讲内圆外方,中国人本身都是很谦卑的,但是该昂起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昂起头。近几百年中国落后了,所以崇洋成为了一种心态,我认为现在这种心态必须要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与疫情的较量,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与贫困的较量,使中国人重新再认识自己,再认识中国的文化,再认识中国的体制,再认识中国作为一个伟大国度。
我说几个数字,美国宇航局最近做了一个航拍,发现20年以来,地球绿色面积增加了40%,其中20%来自中国;世界的减贫脱贫人口近80%来自中国;世界制造业的产值30%来自于中国;世界的GDP17%来自于中国;世界贸易14%来自于中国。中国的今天是干出来的,不是哪个国家、哪一位政客恩赐给我们的,这样的中国难道不应该尊重吗?中国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中国不仅应该受到尊敬和褒奖,而且应该载入人类历史的伟大史册。
第五,中国要成为思想强国必须形成强大的能生产思想品的智库体系。
盛满思想品的库才是真正的智库,真正成为思想库,要具备五种能力:
一是格局思维能力,要有大的格局,要有家国情怀;二是要有大局思维的能力;三是要有战略思维的能力;四是要有底线思维的能力;五是涟漪思维的能力。所谓涟漪思维,就是讲可以时时泛起了思想的涟漪,每一位智者要有文化内涵,可以迅疾产生思想的火花,充满思想力量并且迸射出思想的光芒,才是真正的力量。谢谢各位!
 

美国不是全世界,

全球化不会因任何人和任何事停下脚步


欧渤芊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大使欧渤芊:我原先为活动准备了三句话来展开讲述,但听完前面的专家提到智库思想影响力的问题,再参照我们今天的题目“中国与世界”,我临场想到了两个建议,在此与大家分享。
第一,国内智库影响力需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掉到他人的话术中。西方在传播过程中制造了例如比如修昔底德、战狼外交,GDP占到美国60%就一定会对美国欧洲威胁等一个又一个的话术。许多智库和学者们都有所提及,围绕着西方提出的相关概念,无论是我们进行解释、辩解,甚至是反击,都脱离不开这种话术。所以要破解传播困境,首先需要突破这些话术。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专业团队的事情,更是每个人的事情。如果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项工作和任务来完成的话,你不一定能够完成得特别好。但是如果把讲好中国故事当成自身的一项责任和义务来做的话,你一定能够做得很好。
接下来我来讲我准备的三句话:我想说的是,第一美国回不到过去,中国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第二美国不是全世界,欧美也不是铁板一块,发展中国家才是我们的战略依托;第三全球化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下脚步,多边主义是我们唯一合理的选择。
第一什么叫美国回不到过去,中国也回不到过去?
拿最近备受关注的美国大选来说,特朗普最后输掉了美国大选,有人评价为坐过山车行为,那特朗普是怎样输掉选举的?他几乎是在美国所有的建制派,传统主流媒体机制的“打压”下输的,输的结果是获得了美国历史上第二高的7230万选民支持,仅次于这一次民主党全员动员才获得的8100万选民。这个结果足以证明美国社会深度撕裂,深度分裂,而这个分裂意味着美国再也回不到过去。
拜登上台面临的几大任务:
一是疫情在中国的实践下证明疫情是可以控制住的。但是在医疗体系如此发达的美国,疫情严重泛滥,患病率和死亡人数日日激增。拜登将他上台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控制疫情,但美国这样一个泛极端化,各种思潮泛政治化的社会,到底能不能控制住?这是拜登上台后的第一大难题。
二是要解决经济衰退。疫情控制不住,恢复经济何从谈起?根据IMF最近的预测,美国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下降了3.8%,预计今年美国全年GDP3.5%到4%的负增长。在这种负增长情况下,美国经济如何恢复?疫情控制不住,美国经济就恢复不起来,拜登想要的“Build back better”就难于实现。
三是未来美国最深刻的一个挑战,就是美国如何缝合现在空前的种族撕裂和社会分裂,如何重塑不同群体的国家身份认同感。美国的一个学者亨廷顿在几年前出版的一本书叫 Who are we?我们是谁,谈的是美国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当时还是一种预测,现在便成为了现实。缺乏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找不到一个主流的价值观,这是美国现在面临最深刻的问题,恐怕也是未来长期的、严峻的和根本性的挑战,这是美国回不去的重要原因。
同样中国也回不去,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不必多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是唯一一个正增长的主要的经济体,这说明贸易战没有打垮中国,疫情更没有。相反,美国对华投资上半年逆势增长了6%,58%的大企业、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第一大海外市场,中国经济继续大步向前走,所以中国也回不去。想让中国的外交回到过去也是不可能的,想让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不可能的。过去都不可能,现在更不可能,所以恐怕中国目前的外交态势,某些国家也要习惯。
第二美国不是全世界。
最近新加坡有一个著名学者马凯硕说,要改变一下世界观,不要再从美国看世界,而是要从世界看美国。我们确实要看到美国不是全世界,欧美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欧盟发表了一个欧美的战略报告,希望拜登回来之后能够重建一个所谓的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民主国家联盟,这是西方一些人讲的。这个基础能不能有?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不停地在强调欧洲的战略自主和欧洲的利益。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也在最近与中国的二轨对话中讲到,要发出欧洲和亚洲的声音,让世界变得更加平衡。这个现状值得大家思考,欧洲和美国的利益是不是完全一致和高度契合呢?无论是防务上还是经济上,这个铁板能不能形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外交的战略依托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我们一天不摘掉发展中国家的帽子,不认为自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那么我们就永远是发展中国家队伍中的一员。所以我们要把视线更多的回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美国和欧洲。
第三全球化不会因任何人和任何事停下脚步。
有不少人在讲所谓脱钩和逆全球化,但是实际上资本在进行全球化的时候不是因为政府的行政命令,也不是因为政治的推动而进行的。如今也是一样,资本的脚步也不会因为某一个政客的一句话就停下全球化的脚步。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我们都说现在全球化进入到4.0时代,全球化的主体不仅仅是过去的跨国公司、大资本、大企业,更多的可能是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各个人群,这些人虽然单个力量薄弱,但数量巨大,这种全球化的趋势绝不可能因为任何人的一句话而停下来。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叠加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就是一个去等级化的过程。体现在国际关系上,美国高居塔顶的金字塔结构一定会发生变化。在这个去等级化的过程中间,国际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平等和公正。这就是我们讲的,为什么全球化一天不停止,多边主义就会是我们的合理选择。拜登是不是也要用多边主义?我们讲的多边主义是指核心意义上的多边主义,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多边主义。联合盟国、联合盟友共同对付中国,从本质上来讲,还是把盟国当做工具来最大化,使美国的国家利益最大化。而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是共商、共建、共享,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真正意义上的多边主义。所以中国的多边主义和拜登未来可能采用的多边主义是会相向还是相背,未来才有答案。
 

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各国必须要树立全球的视野


杨晓春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晓春:我讲三个层面:一是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没有变;二是世界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三是要推动世界和平,我们要秉持人文交流的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首先,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没有变。
因为中国历来秉持着天下大同的理念,和谐万邦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我们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的伟大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归结起来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居安思危、乐和知足、崇尚礼仪、百折不挠、和谐万邦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中最融合的两个字就是“和”“合”。“和”是讲我们要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合”是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是我们实现和谐的途径,和合是我们的理想实现。这就是和谐万邦的中国人的人文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先生提出了中国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基础原则,这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也载入了联合国大会等重要的文件。万隆会议进一步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发展出万隆会议的十项原则,这也是中国为国际准则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世界历史进程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基于我们的理念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观,新的合作观,新的文明观。新的发展观在于它符合和平和发展的人类共同愿望和崇高目标,为解放人类共同发展的难题作出了贡献。新的合作观在于有别于西方以自我为主的有霸权性的合作观,是一个开放平等、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观,为世界各国休戚与共指明了方向,新的文明观为不同文明形态交流互鉴,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的对外原则是一贯的。
二、世界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王文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曾经做过一个总结,说五百年前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全球大国都曾经提出过各类的国际设想,但是世界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设想而繁荣、和平,其根源在于他们秉持的是丛林法则。圭亚那的奥尔特·罗德尼著的《欧洲如何使非洲欠发达》,这也是对西方发展观的一种反映。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人民渴望和平,联合国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协调国际关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来促进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尽管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和两大政治集团对峙,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超级霸权主义肆意横行。当今时代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应该说过去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主导秩序正在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国家,集体的崛起发展,西方阵营内部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于更多的参与全球治理的改革,随之而来大家都有了诉求。也正是这些因素,所以霸权主义受到制约,导致这些“拔羊毛”的政治体,单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等开始逆流而上,包括新冠疫情期间个别国家把疫情的政治化,到处兜售谎言、挑拨离间,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在某些方面牵制更加加深,一些地区的武装冲突也在时而发生,所以形势越来越复杂。
当今世界变化不是因为一国的发展所带来的,而是世界集体性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疫情给了我们更大的启示,世界各国必须要树立全球的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这样才能把握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航向,来保证世界发展。
三、秉持人文交流理念促进和平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讲的是人文交流,就是人和人的交流,心和心的沟通,核心就是通过加强国家间、民众间的心与心的交流来建立情感,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实现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文化和精神的交流,全球治理理念经验的交流,价值观的交流。
这样的情况下,人文交流是一个双向的,所以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也引起了质疑、担忧、恐惧等等复杂因素,所以要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国际话语体系和影响力至关重要、十分迫切。因为当前的话语体系是以西方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如何能够在这样的语系里发展中国特色的话语权和话语体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新的“十四五”规划来临,未来的五年对我们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因为首先话语体系里面是西方建立的,语言里有很多是有殖民地语言、霸权主义语言的,所以在未来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应用这些语言词汇很好地表达我们的心愿和我们的原则,这是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
 

如何开展高水平的智库研究


刘细文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智库理论与实践》主编刘细文:参加今天论坛会议的都是从事智库研究、思想研究的主干力量。我有五个方面的感受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第一,如何开展高水平的智库研究。
我们所有的学者,包括所有的智库研究,希望倡导多学科的研究,来研究实际的问题。每一个智库专家,每一个研究者可能都在各自领域当中是很有深度的专家。作为智库研究,作为决策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我们可以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转化为决策工作可以理解的形式。在这里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专注中国问题的研究。从这当中,围绕我们战略上的需求来提出一些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这必然要求我们有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实现思想碰撞。我们看国外很多思想的提出,往往是在多学科、多方向、多领域的碰撞下形成的。所以在我们的领域也看到,比如在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专门成立交叉科学部。我想,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况,更何况在我们指导社会发展的思想领域,所以一定要是交叉的学科。
第二,怎样积累数据,组织规范的学术研究。
大家知道,智库的思想影响是很深远的,所以我们的学术观点要进行积累,开展规范性的学术研究。在这里避免实用主义的倾向,开展组织科学和精准的研究,来描述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因为我是做情报工作的,我也有很深刻的感受。我们在做一些深度分析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问题,在做一些思想研究的时候,数据不足是面临的最大问题。所以在我们的研究当中,要充分加强数据的积累。不仅仅在社会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也是这样,我们现在深刻发现很多用于开展研究的科学数据都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第三,关注深度交流合作,开拓国际化视野。
在智库的研究当中,我们要做议题的研究和议题的设置,刚才各位专家谈到话语权的问题,其实更多时候我们设置好议题才有话语权。
第四,坚持自由探索,建设开放的信息环境。
无论是思想市场还是科学研究市场,都要建立网络上信息的交流和互动。同样这个问题在我们自然科学领域也是这样,我相信在综合智库思想领域同样也是这样,要有一个平等、公平、深入交流的环境。
第五,聚焦前沿性问题,立足于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是咱们国家的整体战略,在这中间通过议题设置去关注前沿问题,用综合性的方法、创新性的思想、智库的方法论来提高战略思想。重点要强调一句,我们说智库的时候经常说美国的兰德公司,我们在关注兰德公司思想成果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研究方法的创新。其实我们很多方法都是他们在做的,比如德尔菲法、战略目标的研究方法,很多研究方法都是他们创立的。所以在智库研究领域,需要在方法创新上进一步拓展。
 

不能让美国和欧洲腾出手来

建成统一战线来对付中国


刘志勤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我有三个字来形容美国:一是乱,二是邪,三是逆。也有三个字来形容中国:一是治,二是正,三是顺。这六个字是来源于《战国策》里面的《秦策》: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美国这三件事都干了。而中国恰恰相反,是大治、大正、大顺,所以能够昂首挺胸的进入2021年。我很幸运能够活到2020年,而且还非常幸运能够活进2021年,能够看到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大治、大顺。
美国就是胡作非为、乱作乱为,攻击中国这么一个治理顺的国家,你说你能不亡吗?以邪门歪道攻击正义,攻击正当行为,你说你能不亡吗?你以倒行逆施来攻击中国的平顺、顺和,能不亡吗?
对于我们未来的政策,我有几点想法。刚才乐副部长的讲话当中也说了,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决于我们的思想强国。我觉得我们的智库和思想界要鼓励批评,因为思想的力量在于批评,思想的战斗力也在于批评。只有批评才能够使我们的思想更加流通世界,也才能够使国际上更加清楚的认识中国。
我和一些使馆的领事们讨论过很多问题,他们说:“我们希望你们能讲一讲地方政策,或者是某些具体政府行为的不足之处,问题所在,这样能使外国人更清楚的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思想必须是有批评的力量存在,这个思想才有活力,才有感召力,才有生命力。而没有批评的存在,可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更迫切,更需要鼓励和批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政策才能够健康的成长。比如在疫情期间,中央集中了很多力量来抗疫,但是各地政府存在某些不利之处,进行批评和曝光得到了很大的纠正,人们就更信任政府,人们就更信任党。
美国最近宣布对共产党人和他的家属都要签证受限制,这是公然号召中国公民站队。站美国一边你可以过来玩,要是站在共产党那边就别过来。这是公开的进行政治挑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有更加团结起来,更加明确中国的奋斗方向,才能够把中国民众牢牢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才能够实现中国的“两个百年”目标。因为第一个百年目标很快即将实现,今年我们两个大目标实现了,一个是脱贫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小康社会的建设。但是第二个百年不一定一帆风顺,我们不能指望美国新政府会改弦更张,和中国同心协力来解决世界问题。我认为美国现在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对于美国大选,我个人还真希望特朗普当选。特朗普做了几个功绩,他可以彻底分裂美国社会,彻底分裂西方社会,彻底分裂和瓦解美国和西方的价值体制,他这4年所干的事情,很多人多少年都做不成。他如果接下来再干几年的话,我估计美国不垮也得垮,那个时候没有办法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千方百计地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够应付美国新政府可能给中国造成的新挑战。不能让美国和欧洲腾出手来建成统一战线来对付中国,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和发生的事情,谢谢大家!
 

智库要用国际社会熟悉的形式

来影响国际社会


李刚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教授李刚:今天的会议主题是智库国际影响力的建设,我个人认为,沟通才能赋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实际上,我们对“沟通”这个词,对“Communication”这一词长期以来存在误解,包括我们对白宫Communication Director,长期翻译成“通讯主任”。每次我看到这一词,都觉得有点问题。其实这个词,我个人认为应该翻译为传播主任、沟通主任,至少是新闻主任,现在翻译成通讯主任,我们也不理解。我们都说智库是桥梁,个人觉得要想形成影响力,一定要有真诚、有效的沟通,这是影响力形成的基础。现在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智库工作语言,所以英美和欧洲人都是拉丁语系,天生具有沟通方面的优势,他们至少语言不成问题。咱们国家绝大多数的智库都是用中文来作为工作语言的,所以我们只满足于本地的影响力问题不大,但是一旦追求所谓的国际影响力,语言就成为障碍。原因不在我们,在于他们,西方人懂中文的太少。智库圈里面,西方或者说海外能掌握中文的人凤毛麟角。
中国现在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我们理应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思想。但是我们大量的政策都是中文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西方真正了解我们的很多数据,我们的很多信息,我们的很多资料。智库出了这么多的研究报告,据我所调查,最近我们调查了1618份智库的研究报告,其中有英文版的不到1%。也就是说,西方想了解中国的数据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只有了解了,才有可能产生理解,才有可能产生谅解,才能产生同情和肯定,所以影响力不是来自于“洗脑”,而是来自于具有软实力性质的这种影响力。因此,离开高效、有效的沟通去寻求类似西方那种话权霸语的影响力,个人觉得,这不是信奉“王道”的中国智库所应该做的,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智库是桥梁,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来自于真诚、有效的沟通。
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有几个层次:一是在国际学术期刊的显示度,我们已经做到了;另一个是在国际媒体的显示度,这个就很难做到。另外,在国际智库界的显示度、国际组织的显示度、国际公民社会的显示度、对外国政府的影响力都是几大方面。所以,个人觉得智库的成果要用你想影响的对象所熟悉的语言,我们说语言就是存在。大家可以看一看,中国有多少智库有自己非常棒的英文网站,很少,更少的国际社交媒体的布局,包括英文的博客都很少,我们的很多报告都是中文版。
另外,我们要用国际社会熟悉的形式来影响国际社会。目前中国缺少一批旨在影响全球的基金会,我们也应该设立一批旨在影响全球的奖项,我们总是拿别人的奖,要让别人拿我们的奖。我们要设立旨在影响全球的教育项目,我们要设立面向国际的智库研究岗位,我们要推动学生到国际组织去实习,去任职。我们还应该研发一批旨在研究影响全球的指数和排名的产品,我们甚至还应该研发旨在影响全球的数据库,就是要给你看。我们要用国际社会熟悉的形式来影响国际社会,这样才是有效的。谢谢大家!


中国学者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些事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我觉得时间确实过得很快,过去还经常讲21世纪,现在21世纪已经过去了两个10年,马上第三个10年要来了。过去第二个10年,中国取得了大量的成绩,包括扶贫、反腐、生态保护等。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我觉得过去的10年思想界是相对沉闷的,我们这些学者是有责任的。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地建设性的去做一些事情,从自身做起,促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这是学者能做的点点滴滴的事情。


2020年12月5日,“十四五规划与思想强国——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国内知名智库学者、社会贤达及媒体界200多位人士齐聚一堂,旨在加强智库国际影响力建设,提升中国智库全球布局,以思想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推荐阅读

干货满满!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谈“战狼外交”“四面树敌”“战略机遇”……


这场意义特殊的年终思想盛宴,潜藏不少重要信息


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中国智库应增强国际影响力、凝聚力、协同力


中国正在经历三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更多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