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元春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本文刊于8月22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从目前来看,经济复苏的关键突破点在哪儿?首先是不宜在短期内出台大量的政策,其次是要重点处理短板问题。
本文在《北京日报》上的版面截图
如果总结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困难与难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防止疫情蔓延、降低防疫产生的冲击。疫情防控是一个底线。
第二,如何扩大内需。目前大家很着急扩大内需,但一是政府支撑的力量在减弱,二是消费的场景仍然缺乏,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消费心理、消费能力还没有恢复常态化。
第三,这几年,国家一直在预防各种风险,但是今年有些风险超越预期。比如说房地产风险,原来预计头部企业可能出现违约风险,但是没有想到,出现的是烂尾楼和断供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双重风险。还有村镇银行陆续引发的问题。这些风险比我们原先所判断的,比如说供给侧冲击的风险,所产生的预期影响要更为严重。虽然能源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非常大,但是断供问题产生的社会系统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得多。所以如何从风险防范角度做出相应的处置,这是一个核心点。
第四,资本“躺平”现象很严重。目前缺乏让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全面提升预期的有效举措。要扭转企业的预期,使企业主体对未来充满信心,不仅仅是短期收益的问题,同时还关系到未来收益保障性的问题,涉及到整体营商环境的问题。
第五,在各种政策约束条件下,如何治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目前我们看到很多专项债的使用,一是用不好,二是存在着问题,基本反映为有些政府的不作为和形式主义。尤其是疫情防控层层加码的现象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因此,下半年持续复苏的关键,一方面在总量的控制,另一方面在于要分析目前在复苏中所出现的几大分化的问题,这要求在一些短板上要加强监管,同时要有相应的耐心让其自我修复,在修复中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而不是简单地吃一片大剂量的止痛药。
从目前来看,经济复苏的关键突破点在哪儿?首先是不宜在短期内出台大量的政策,其次是要重点处理短板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必须要稳住房地产。第二,国内在四季度有可能面临政策叠加效应。目前政策空间应该说还依然存在,但是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各种矛盾的冲击,政策空间越来越窄。比如说财政方面,7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提到了要用足专项债的额度,“2022年专项债限额是21.81万亿元,截至6月末专项债余额是20.26万亿元,对应下半年的专项债限额减去专项债余额的空间约1.5万亿元。”这个空间怎么用?怎么用好?实际上政策上还是有很多优势,但是,在基层决策上相应的创新和在相应的项目存量工具上面没有发挥政策攻坚所带来的效率优势。总之,短期的复苏应该问题不大,关键在于我们内生动能必须要进行全面重构,内生动能的重构在于内生的机制要时刻发展,努力响应全面复苏的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