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揭秘:中国经济金融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编
者
按
2023年5月13、14日,“第三届全国金融专硕教指委第一次会议暨2023年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大会”在吉林长春顺利召开。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受邀在开幕论坛中作主题报告。以下为报告实录,发布于6月1日“MF教指委”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六点要求》。
金融的使命不在于复制历史,而在于创造未来。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而不主要是回望过去。金融只有着眼于未来,才能找到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本文字数约55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关于中国金融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我主要讲两点内容:一是中国的经济金融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二是基于这种变化,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中国的经济金融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基于中国的国情、现实的需求。只有现实的需求,才是我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深刻了解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人才。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经济金融的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我们先分析一下中国经济金融的变化。在中国,今天乃至未来,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内容非常丰富,二十大报告中有全面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富裕的国家。贫穷不是现代化。所以,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富裕国家,进而,我们必须思考什么样的制度、机制、政策、人才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制度基础。同时,要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法制的现代化。市场经济、完善的法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点。当前的现实是,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迭代时期。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资源型企业和传统制造业难以成为主导产业,这些产业不可能把中国带入现代化。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迭代,是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最重要的力量。但是,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不会自然地完成,需要金融的孵化和促进。因为,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超出了单个资本的风险承受边界,更超过了创业者的风险承受边界。为此,社会和金融体系应当不断创新,创新出能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新的金融业态。所以,中国金融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创新。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在推动金融改革、发展和开放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种动态关系需要我们平衡好。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要以为新技术自然而然地转变为生产力,可以无风险地转变成新的产业或者新的产品。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有一个孵化和分散风险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金融的作用。如果金融不创新,传统金融是无法完成这种功能转化的。每一次技术进步、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革命,其中都蕴涵着金融的变革,都催生着金融业态的变化和金融的结构性改革,都呼唤着金融的创新。从1763年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现在正处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200多年的产业革命历史,我们发现,金融在这200多年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的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使人类社会不断迈向文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和迭代,是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
为此,金融必须全方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在这里,人们对“金融”和“实体经济”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实体经济”包含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更多地指的是现代金融,它既可满足传统产业的金融需求,更体现在金融对新产业的孵化和推动作用上。金融的使命不在于复制历史,而在于创造未来。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而不主要是回望过去。金融只有着眼于未来,才能找到改革和创新的方向。金融的创新,不会必然增加风险,因为金融业态的变化本质上也会消除传统金融风险,进而引发风险结构的调整。我们要看到,随着金融业态的变化、金融结构性的调整,金融功能会得到大幅度改善,风险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因为新的金融业态有某些新的风险而阻止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会带来新的、更多元的金融功能,这种新的、更多元的金融功能,可以覆盖其所带来的新增风险,而且,还部分消除了传统金融风险。所以,我们要科学、完整、系统地去理解金融创新。我们不要试图让中国金融回到单一金融业态,因为那是没有出路的,那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那是没有竞争力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那种金融表面上看似很美,表面上看似乎风险可控,实则不然。风险的核心在于流动,而不是存量化。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推动风险的流动,这样才可能配置风险。现代金融最核心的功能是配置风险,让风险流动起来。风险的流动在于资产的流动,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才可以进行配置。金融市场化创造了可预期的机制,没有可预期机制的金融是落后的。
我们要理解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准确含义,重点在哪里。现代金融主要服务于那些未来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同时,金融还必须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包括财富管理在内的金融需求。中国社会正处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十四五”结束的时候,如果仅仅从人均GDP这一指标上看,中国将进入发达国家的基本门槛。2035年,我们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未来还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等发达国家一般认为是人均GDP25000美元,那是2035年的目标。
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对财富管理、存量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非常关注的。不要指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后,人们还是把其剩余的收入变成银行储蓄。银行储蓄所获得的收益不是投资收益,因为它不是风险溢价,实际上它只是对现行消费延迟的一种补偿,银行储蓄本质上不是投资。我们必须要为未来越来越富裕的居民创造一个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财富管理市场,这是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所以说,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权宜之计,是要让存量财富得以保值增值,尤其是要不断降低不动产在未来存量财富中的比例。一个正常的社会,第一套住房是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二套可能是满足休闲需求,是合理的。从财富管理的角度看,第三套以后的不动产作为投资可能就不太理性。如果资产配置的趋势主要是不动产,那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是落后的。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居民资产65%都在房地产上。未来的社会如果还是那样的比例,只能说明金融体系多么落后,没有创造出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所以,必须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
中国金融变革的起源是金融脱媒,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科技进步。没有科技进步、没有新产业的出现,存量资产就难有成长性。中国居民的存量资产未来要配置在资本市场中,市场中权益类资产要有成长性。我们把未来的背景看清楚了,我们就知道金融人才特别是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怎么培养。
二、对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推荐阅读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