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晓求:如何建设金融强国?

人大重阳 2024-01-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凤凰网财经 Author 凤凰网财经

演讲者吴晓求系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本文转自11月1日凤凰网财经。

何为金融强国?吴晓求认为,首先是大力发展现代金融,而不是传统金融。这个金融功能一定是多样的,不是单一的,金融功能中包括资源配置、财富管理、支付、所有权分割等等。其次,应该有很好的风险识别和配置机制,因为金融的核心是配置风险。再次,金融应当更具有影响力,为此要推动金融的国际化。

本文字数约4950字,阅读需要5钟。

11月1日,2023中国企业并购重组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荣誉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会上解读了昨天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他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未来中国金融的发展、改革的任务、发展的重点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次会议的内容非常丰富,第一次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金融强国的目标。过去中国是个金融大国,但还没有成为金融强国。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这是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也是更加艰难的过程。”以下为吴晓求演讲全文: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

尊敬的姚主任、叶主席,各位来宾,首先,祝贺2023中国企业并购重组国际论坛隆重召开。

10月30-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了,这是六年来的第一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未来中国金融的发展、改革的任务、发展的重点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次会议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把这次会议的内容做全面地解读。但是,我注意到了这次会议第一次提出了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金融强国。

过去认为中国是个金融大国,但还没有成为金融强国。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这是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也是更加艰难的一个过程。

我理解,和金融强国相适应的金融首先肯定是现代金融,而不是传统金融。这个金融功能一定是多样的,不是单一的。金融功能中包括资源配置、财富管理、支付、所有权分割等等。也就是说,金融不仅仅是创造货币的流动性,还要创造资产的流动性,要让金融的功能更加复合、更加多元。

创造资产的流动性和并购密切相关。资产流动性的创造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它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让社会的资产更有效率。也就是说,我们将会从一个主要创造货币流动性的金融体系过渡到创造货币流动性和资产流动性双重功能的金融体系新时代。其中,资产流动性将会变得更加重要,这也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这种金融应该有很好的风险识别和配置机制。因为金融的核心是配置风险,这主要是对现代金融而言的。传统金融对风险的配置能力是比较差的,对风险的识别也比较物质化、物理化;现代金融对风险的识别是数据化的,这也会有效地拓展金融的服务链条,提高金融的普惠性。此外,金融要更具有影响力,为此我们要积极推动推动金融的国际化。


要达到金融强国的目标有三项改革任务:

第一,着力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金融业态的多样化,以及金融功能的转型。业态多样是功能转型的基础。很难将一个非常单一的金融业态称为现代金融。我认为肯定不是,因为单一的金融业态不能实现功能的多样性。

现代社会尤其是国家发展到今天,对金融的需求已经变得非常多样了。人们绝不满足于一个简单的储蓄服务,甚至也不简单的满足于一种融资的服务,可能更需要多样化的财富管理。因为他要保证存量资产的成长性。同时,还要有一个迅速、有效率、安全、低成本的支付体系,以及很好的信息指引以引导资本的流动。这些都是金融的多元功能,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才能有效实现。

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目标主要是要改变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改革主要是由脱媒引起的。目前,中国社会的金融脱媒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不可阻挡的,因此金融脱媒就是市场化力量对金融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无论是资金需求者,还是资金供给者,都希望通过市场来完成交易、完成金融活动。交易者和市场都会慢慢绕开中介,通过市场来完成他们各自的交易活动,这个现象就是“金融的脱媒过程”。

金融脱媒的本质是市场化改革,也是意味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有内在的逻辑基础,它不是一个实用主义的东西。我们有时候会把它看的太实用了。比如说,过去30多年,我们都把资本市场定位于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实际上,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理解,这个市场本质上是一个财富管理市场,如果不是财富管理市场,它是不可持续的。

从金融的功能、脱媒的趋势可以看出,必须要首先推动市场化的改革。我们要达到金融强国必须推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以完成金融业态的多样化和功能的多元性,能更好地为居民和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提供很好的服务。

第二,是法治化。金融强国下的现代金融一定是法治化的金融,它的母体一定是法治化。所以,法治中国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进一步完善法治,对于推动中国金融的现代化、对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是最重要的软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金融强大是很难的。因为金融最重要的是信用,是基于别人的信任你才能够强大起来。

那么信任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完善的法治。所以我们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必须把法治的完善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它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科技的创新同等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更重要。有一些国家经济规模不是很大,但成了全球的金融中心。原因在于它的法治完善,人们都相信它。所以,信任是建设金融强国最重要的基础。

与法治化相适应的是契约精神。契约也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法治化,一个有序运行的文明是靠契约精神来维系的。现代金融市场是基于契约精神运行的,每个金融产品都是一种契约,所以我们必须要遵守它,遵守承诺。

与契约精神相适应的是透明度,这都是在法治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的软要求,包括对社会的要求,良好的契约精神和很好的透明度。

金融产品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化产品,必须有很好的信息披露。所以,现代金融监管的核心是透明度监管。这对透明度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对中国社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法治、契约还是透明度都对中国社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我们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法治、契约和透明度是文明社会的标配,我们必须向这个方向前行,这样就能够为建设金融强国奠定很好的基础。

第三,是开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这“三化”是我们建设金融强国所必须遵守的。国际化意味着我们的金融将会有国际影响力,在现代金融或者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金融的国际化主要是有两个标志或者两条路径是我们必须要坚持下去的。

一是本币(人民币)可自由交易和国际化,这是必须完成的。今天,人民币国际化的环境比较复杂,比过去要复杂不少,而且困难更多了。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需要和谐适度的外部环境。国际化意味着国际投资者对你的信任并愿意持有。如果国际投资者、包括国际贸易市场、支付市场都不持有或者不太相信你的话,那国际化是很难推进的。所以,一个和谐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一国货币自由化以及国际化的重要保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着力改善我们的外部环境,要营造一个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条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二是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度。今天我们市场的外部投资者,包括港澳台的投资者在内,大约只占到4.5%。这4.5%是在QFII、RQFII以及沪深港通没有限额的条件下实现的,原来长期是在3%左右,现在上升到4.5%。很难说外部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只占4.5%的金融是一个强国金融,最多是一个大国金融。所以,中国要变成一个金融强国外部投资者的比例是要大幅度提高的。

中国可能很难实现像东京和伦敦那样高的外部投资者比例,但是我们应该可以达到美国市场的比例。美国市场的外部(国际)投资者大概占到18.5%,中国是4.5%。未来,我们经过5年的努力,或者到2030年,我们能不能达到15%、18%这样一个比例?这和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如果缺乏这个改革基础,外部投资者到中国市场来投资的比例很难上升。当然,前提还是要提高中国市场的投资回报,以及规范的制度设计,还有可预期的政策,以及规范的法治环境,这些都是提高外部投资者在中国市场投资比重的必要前提。

正因如此,从制度设计来看,可以发现中国的资本市场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金融强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要实现金融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实现贸易大国、贸易强国要困难得多。

中国2001年12月份加入WTO之后,完成了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型。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中国社会第一次全面融入国际社会。这是加入WTO伟大的贡献、伟大的成就。中国只有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才能够实现现代化。

中国的金融也是这样的,中国的金融也只有融入国际社会、国际金融体系,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一员,才是金融强国或者说才是强国的金融、大国的金融。如果不融入的话,肯定不行,所以开放变得特别重要。

我们自身的制度建设也非常重要。这就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期待。在过去的3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总体上和经济发展、经济开放的步伐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中国股市总是在3000点附近波动。探讨背后的原因,对建设金融强国至关重要。这个金融指的是现代金融,现代金融的基石是资本市场。

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必须要发展好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对应的是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而且,中国的产业升级迭代只有通过现代金融才能完成,由此可知中国资本市场的任务多重要,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


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成长不起来?

我认为跟我们的制度设计和发展理念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老是把它看作是一个融资的市场。实际上,把它看作是一个财富管理市场、投资市场,就具有可持续性,相关规则就会偏向投资者。现在的规则、制度设计都偏向融资者。一个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怎么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投资者的资金是要回报的。也就是说,资产要有足够的成长性,要和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但是现在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所以,功能的定位排在第一位,把它认为是公共融资的市场,规则当然都是冲着融资来的,制度设计也是这样的。

在这个理念下你会发现第二个问题出来了,就是制度设计出了问题,特别是在减持规则和IPO的规则都出了很大的问题,三年锁定期一过就减持了,这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这些人有利,这个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财务约束,融了20个亿怎么也得创造与20个亿融资相匹配的利润和分红,但我们目前没有这个约束。

另外,只要有IPO排队,一定有制度性诱导,一定是一个不公平的寻租,由制度引发的超额利润、超额收益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背后的制度设计漏洞找到,主要是目前的减持规则是不科学的。

还有对于注册制理解的泛化。中国的IPO在增发融资方面存在着制度缺陷、规则缺陷。我研究了两个交易所的相关规则,有些规则是落后的、是不正确的,依据不正确的规则做交易,不能说交易者违规。他没有违规,他是根据规则来交易的,但是这个规则本身是错误的。

规则、制度问题的深层原因都在理念上,理念一旦错位,后面的东西都会错位。有一家企业上市之后没过几天就开始退市进程,这是荒唐的、荒谬的,不能这么做。我们要对这个市场保持高度敬畏,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监管经验。

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法治化、契约精神、透明度、市场化,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有公信力的资本市场,这都是建设金融强国时候所必须考虑的。

这就是我在学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公报关于金融强国我的一个学习体会,如果理解错了,我自己负责。

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如何从政治高度认识我国的金融工作?

俄罗斯学者:任何冲突都必须有所让步

再一次,中国让他们“失望”了

美国学者:中美之间没有进入新冷战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晓求:如何建设金融强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