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想坦克》出版,入选商务印书馆2023年度好书

人大重阳 2024-02-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Author 汉语中心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所著的《思想坦克:中国智库的过去、现状与未来》一书出版。“思想坦克”是英文中“智库”一词的直译,意指思想应该像坦克那样有进攻力和影响力。该书梳理了中国五千年的智库历史与启示;系统比较了中外智库的特点,揭示出我国智库建设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剖析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偏弱的深层原因;更结合了作者实地调研与参与重大决策的亲身经历,呼吁中国智库打破陈旧观念,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该书同时入选了商务印书馆2023年度好书TOP100。今刊作者所撰绪论《思想坦克何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十年的思考》,以使读者更深入了解此书。

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对于每个社会单位和每个普通百姓来说,思想内涵与知识水平的提升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知识不崛起,中国永远不能说“崛起成功”。

本文字数约6549字,阅读需要7分钟。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不知不觉间,自己从事智库行业已十年。这十年,恰恰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十年。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首次做出重要批示,当年秋天,十八届三中全会该词首次写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文件。至2023年,刚好第十个年头。

与智库结缘 

2013 年 1 月 19 日,我离开工作八年的媒体界,作为执行负责人参与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4月16日,我在《人民日报》刊发了平生第一篇署名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文章《知识“欠发达” 崛起无后劲》。该文篇幅不长,内容至今仍值得再读: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但这种缩小并非是全方位的,而是在各个领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认清这种不均衡的崛起速度,有助于中国在前进中调整方向,也能促使青年人更加清晰地定位自身抱负和职业规划。

相较而言,经济是体现中国发展最明显的“进度条”,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二。军事力量、政治制度、社会发展也获得长足发展。知识领域反倒滞后了,或者“不进则退”。在世界公认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学中,鲜有中国大学身影;在科研领域,少有享誉全球的大学者、大学问家;被译为外文的中文书籍远远少于被译成中文的外文著述;世界公认的前十大智库也没有中国机构……这导致中外“知识逆差”“信息逆差”现象严重。尤其需要警醒的是,中国目前在新知识储备上还有不足,还较难在诸如巧实力、财政悬崖、大数据等关键领域,为国家、社会、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创新的匮乏与短缺,越来越有可能导致中国崛起的后劲不足。

如果说在经济、军事、政治、社会领域,中国已是“巨人”,或者正在长高,那么在新知识领域,中国还处于“欠发达”水平,存在创新不足、力量分散、过于功利的弱点。每年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是引用数量却未入前列;各种研究和学术机构林立,但交叉重复严重;各行业的知识成果很多,但追求市场性、经济性趋向严重。这种明显的崛起“洼地”和短板,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年轻一代应该以此为责,知识报国。历史证明,真正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知识强国,都有共同的特性:具备科学的调查研究、系统分析能力,能够为政府提供可行性很高的建议;具备领先于世界的知识产业,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具备激励知识相关职业发展的社会机制,保障媒体人、教师、作家、诗人、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与整体收入;等等。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知识领域的投入力度,从国家战略层面持续性、加速度地构建对教育、学术、智库的激励机制,健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制度保障,如知识产权制度、独立的智库机制、开放的建策纳言流程。与此同时,相关知识领域的组织机构也应进一步加快改革,鼓励创新机制,消除改革惰性,不能因为经济等领域的成功而忽视知识领域的滞后与纰漏。

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对于每个社会单位和每个普通百姓来说,思想内涵与知识水平的提升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知识不崛起,中国永远不能说“崛起成功”。没有足够的知识与创见,很少人能事业有成,即使发了财,也容易被看成是暴发户。对于国家也是一样,知识崛起才意味着自我了解与剖析能力的成熟,意味着国家成长的稳健与厚重。

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原创知识与话语也正在影响世界演化的进程。然而,相比于经济崛起,知识与智库崛起的速度仍是不匹配的,国际影响力也仍是滞后的。

十年来,作为智库运营者,也是“智库”研究者,我努力“做”,也不断“写”,尽个人微薄之力去努力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分享智库运营的经验与感受。

本书撰写缘起 


2014 年起,我在《对外传播》期刊上连续三年、每月一篇撰写“智库讲述”专栏,后在 2016 年汇集成册《伐谋:中国智库影响世界之道》(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伐谋》),引起了业内同行的关注,还重印两次。现在再翻阅,仍有现实价值,却又自愧于稚嫩与肤浅。于是,萌生再写一本更严谨、更深入的智库研究专著,权当是升级版的《伐谋》。

近年来,幸得信任与委托,我先后参与了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筹备、“一带一路”对外宣讲、南海争端的智库外交、中美贸易战的民间沟通、新冠疫情期的国际传播、俄乌冲突期的赴俄调研等工作。作为智库学者,我有幸亲历了十年间中外交往的诸多工作,并时时将其学术化地梳理发表。借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十周年之际,将其汇集成这本《思想坦克:中国智库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思想坦克”,源于英文词组“Think Tank”,是“智库”一词的直译。这也是十年来我运营人大重阳的主要理念。在多个场合,我一直在呼吁并努力纠正对智库行业的狭义认识。“智库”的主要工作,不只是“咨政”(撰写内参、参与决策咨询),更要有像坦克般的思想进攻力、干预力。

2014 年,我曾在《文化纵横》期刊上刊发《重建中国智库》一文,长篇论述智库的八字功能“咨政”“启民”“伐谋”“孕才”,意指对上政策咨询、对下启发民众、对外公共外交、对未来则孕育人才。这四项中,十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最值得提升的就是“伐谋”。

正因为此,这些年,我所在的人大重阳逐渐找到了发展定位,在“伐谋”上学会精准发力,体现“思想坦克”的智库功能。我与同事们在美国《纽约时报》、美国彭博社、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金融时报》等几乎所有国际媒体发声发文,出版的著作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发行,与 50多国智库同行合作研究或办会对话,赴近100个国家调研讲学参会,承接了博鳌亚洲论坛蓝厅论坛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万寿论坛G20智库峰会等多项公共外交任务,还多次受邀出席达沃斯论坛瓦尔代俱乐部年会瑞辛纳对话德尔菲经济论坛东方经济论坛等国际论坛并发声,但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在制度、话语、机构等诸多方面仍存在障碍与限制。于是,我又写了多篇如何提升“伐谋”制度建设的内参,获得重要批示与积极肯定,有的还转发为政策指引。

制度改革的同时,仍需要唤醒行业自觉。几年前,我就萌生了写一本关于智库的新著的想法,希望从历史沿承、现状评析、他国借鉴、实操案例和话语重塑等五个部分,共分十章讲述中国智库如何提升全球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于是,通过五年时间,按严格的学术规范进行写作,分批次地在《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智库理论与实践》前线》《对外传播》等学术期刊刊发阶段性的思考,最终再进行系统性梳理汇集,期冀与智库同行一道继续为中国的伟大崛起而尽一份学人之力。

本书内容概要 

全书定名为《思想坦克:中国智库的过去、现状与未来》第一部分是从历史沿承和方法异同的角度用两章讲述五千年来中国智库的发展以及智库与学术的异同。

第一章“五千年智库史:发展与启示”通过回顾中国智库数千年制度演变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智库发展历程,吸取古代君王与智囊们互动的有效经验,意在提醒今人善用、善待、善管智库的重要性和借鉴性。该章的创新点在于,寻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本土根脉,批判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方学界长期误解中国士大夫文化,认为中国自古缺少“专家政治”与现代社会意义下的专业分工。

第二章“智库与学术的异同”的论述具有知识考古层面上的突破性。我从智库与学术在行业主体、行为旨趣、工作内容上的千年分野史讲起,提出两者都属于学术行业,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在功能方面的分野自古有之。中国学者很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递进式的个人修为理想与“出世”“入世”的使命差异。该章根据政策关联与经济关联两个维度,创造性地区分出四个象限,对研究行业做了四类划分,即政府政策研究人员、学术学者、智库学者、咨询公司研究,还从国际经验、价值理念、运营方式等三个方面讲清智库与学术的差异。该章还有一个创见,即智库研究服务对象的四大类别,即服务于大众的研究、服务于行业的研究、服务于政策的研究、服务于战略的研究。该章的结论是,最顶尖的学者往往上得了“学术殿堂”,也下得了“智库厨房”。智库与学术不是有你没我的“零和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包容关系。杜绝学术精英化和智库空洞化的不良趋势,才能让两者的方法论更好地结合起来,为社会与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部分是智库的现状评析,分两章全面总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十年来的阶段性进展以及当前中国智库存在为何没有讲好“中国故事”的制度根源。

第三章“‘十年之痒’:中国智库发展的阶段性评估”梳理十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进展与不足。该章认为,十年来现实多元性、舆情复杂性和大国博弈性都期待中国智库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智库进展明显,但仍存在“思想创新之痒”“社会美誉之痒”“全球影响之痒”“人才孕育之痒”。当下中国“智库热”在降温,折射了智库建设的不易与曲折。智库把握“时、度、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智库对决策、社会与世界的影响力。新型智库“十年之痒”,意在提醒所有智库从业者、智库服务对象(决策者、社会公众)、智库评介与研究者,需要长时段地思考新型智库的发展与未来。该章呼吁的三场智库业的“革命”是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即主体革命,选拔更多其他行业的人才进入智库界;认知革命,立足于中国实践来认识智库本质;方法革命,推动机构运营的方法创新。

第四章“调动‘百万大军’:剖析中国智库‘国际失语’”曾以“调动‘百万大军’——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为题发表于《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1期,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关注。该章认为,目前在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系统、党校与行政学院系统、部委研究机构及社科联与一些民间研究机构的哲学社会工作者总计约100万人。但“百万大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潜力未被挖掘、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配套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思想上的后顾之忧未能解决。该章建议,需要全面释放中国智库对外话语的潜能,需要从“百万大军”的潜力与积极性出发,建立“容错”机制,转变思路,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从他国借鉴的角度,分两章讲述了我曾深度实地调研的美国、俄罗斯两个全球大国的智库经验。

第五章“平视美国智库:批判与借鉴”罗列了美国本土诟病其智库的声音,认为多年来,中国学界常把美国智库的发展视为本土智库发展的重要借鉴。这些对美国智库运作特点借鉴式的研究,客观上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了智库业在中国决策机制中的重要性与社会舆论中的曝光度。然而,对美国智库建设经验的借鉴一旦扭曲为对美国智库的过度重视或迷信,那么就会起到始料未及的消极作用。该章认为,应打破美国智库的三大神话,即独立性神话、正能量神话、影响力神话。中国学者看待美国智库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六章“行走全球的智库学人经验”讲述了2022年秋季深度调研俄罗斯21个城市的心得以及多年前围绕G20展开的、鲜为人知的亲历智库故事。该章认为,经历三年的疫情,世界与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中国智库“走出去”刻不容缓,需要重新发现世界、参与研究范式之争、广交国际朋友。该章认为,形成智库行业的积极上进的氛围,重燃中国学人的理想与激情,拒绝智库界的“躺平”现象,让更多学者走出原本的舒适区,走进国家发展所需要了解的远方与他国,在时代最需要的当下体验与观察他国时局,提升自我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塑造中国智库发展的新高度。

第四部分是从实操案例的角度,分两章披露我领衔的两份惊动白宫与世界多国的智库报告台前幕后及相关亲历运营的心得体会。

第七章“一份像思想坦克般的研究报告”回顾了惊动白宫的一份智库报告——《“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报告的始末,通过亲历的感受分享,梳理新型智库的国际传播模式“官方指导 + 创新运营 + 重大话题 + 精准时点”。该章认为,新时代的中国智库,志当存高远,应有敢于善于国际斗争的意识,应有更高国际指标绩效的标准,应有解构西方话语体系的雄心,应有推动国际传播观念创新的智慧,应有跨国运营配置资源的能力。21世纪以来,全球智库都在采取全球布局、全球视角和面向全球民众的发展战略 , 中国智库也必须紧跟潮流,不可错过新的发展战略机遇。

第八章“中国智库的‘斗争性’”同样复盘了《十问美国民主》智库报告的始末,还回顾了亲历中美智库在南海争端中的“斗争”故事。该章认为,国家崛起离不开智库的“斗争性”。美国智库“斗争性”与其霸权护持密切相关,但中国学者也需要吸取美国智库为过度追求“斗争性”而导致美誉度和国际口碑急剧下降的惨痛教训。该章认为,具有“斗争性”的中国智库,须基于时代使命与思想解放树立对外争夺国际话语权的职业理想,须基于政策改革与运营创新增加全面运营与机构建设的系统投入,须基于严谨研究与理性分析提升树立国内国际美誉度的研究能力,须基于忧患意识与长期理念做好对外复杂而漫长艰苦博弈的心理准备。

第五部分是从话语重塑的未来视角,同样分两章来解构西方词汇陷阱与呼吁建构中国“全球思想价值链”。

第九章“化解词汇陷阱,重塑全球话语”讲述当下大国博弈中“比拼智力”的重要性。该章呼吁要从全球市场的视野、全球营销的角度、全球强国的定位重新发现中国价值。重新发现中国价值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化解西方价值的“词汇陷阱”,打破西方话语霸权。该章认为,中国要跳出“民主与专制”“人权与压迫”“自由与奴役”等西方主导的话语二元对立的窠臼,防止在国际舆论交锋中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该章提出“包容VS排斥”“团结VS分裂”“和平VS暴力”“进步VS退步”“秩序VS失序”“活力VS焦虑”“希望VS停滞”的新话语体系,试着从新的角度冲破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的桎梏。

第十章“重塑中国的全球思想价值链”借用了“价值链”一词形容全球智库的思想竞争。该章提出“全球思想价值链”这个新词,讲述以学术思想为交流载体的全球价值链也像商品流通那样涉及思想的生产、流传、被人接纳的过程。该章呼吁中国学者要有全球抱负,在提质研究中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全球智库行业正在洗牌,谁瞄准新全球时代,谁就能胜出。对于中国智库而言,只有拥有国际视野,立足于全球变局,全力推进机制体制改革,才能在后疫情时代再显优势,成就中国智库版的“百年老店”。

附录则是十年来人大重阳工作的归纳与总结。

十章,正好对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十年,也算是自己作为执行负责人具体运营人大重阳十年的小结。十年来,最需要说的话,就是“感恩”。感恩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的历任校领导的信任与支持,感恩十年来重阳投资教育基金的持续支持,更要感恩十年来的这个伟大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遇上的每一位帮助者与支持者。

时代仍在继续,国家仍在崛起,希冀能为时代与国家继续效力。


推荐阅读

面对未来,放平预期

12.4万浙江干部共听人大重阳讲述《“一带一路”下一个10年》

丁刚:美国政治是未来中美关系最大的不确定之源

戴若·顾比:中国身边有朋友,而不是盟友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想坦克》出版,入选商务印书馆2023年度好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