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记港乐衰败的复杂时代背景、社会及自身因素

2017-02-04 乱世俊彦 港乐钩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香港流行音乐,自从70年代中期现代粤语流行曲的兴起,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本土声音和面貌。


但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虽然也算人才济济,创作繁荣,可是流行音乐,最要求新异,一旦歌迷注意力转移,而没有新潮流及时而起,市场就会萎缩,证诸中外古今,都未有例外。

 

到了90年代初期,香港流行乐坛,已经出现疲态。疲态的其中一大原因,是几位红人,几乎同时宣布离开舞台。先是被封歌神的许冠杰退休,不再在歌坛叱咤。他在几年前患过“高山症”,幸好痊愈,无心恋战是人之常情。及时退隐,在歌迷心中保持美好印象,亦是理智兼聪明的行动。于是1992年40场的“红馆”演唱会,见证了“歌神”许冠杰荣休,香港流行音乐却少了一员主将。

加上90年,张国荣有封咪行动,其后,92年梅艳芳也告别舞台,两三年之内,几位大红人相继退出江湖,香港乐坛,就剩下了一位“校长”谭咏麟和叶倩文、林忆莲、周慧敏、陈慧娴等几位女歌星在支撑。于是台湾的张洪量、庾澄庆、伍思凯开始走红,连本来只算是“另类地下音乐”,绝少在传媒出现的“庙街歌王”尹光,也一年之内在“红馆”开了三次个人演唱会。


空间出现,“香港电台”把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拉在一起,封了他们做“四大天王”救市。传媒乘机大事吹捧,倒也掀起了五六年的热潮。

 

91年,罗大佑空降香港,伙拍林夕,创设“音乐工厂”,《皇后大道东》一鸣惊人。北京的王菲,一曲潘源良词的《容易受伤的女人》红极一时,为香港带来了乐坛新气象。跟着台湾的“滚石”唱片也此地设公司,一时各方英雄荟萃汇聚,本来开始像强弩之末的香港流行音乐,注入了强心针,销路依然强劲。

但隐伏在繁荣现象之下的种种不利因素,亦越积越强,到香港经济由强转弱,马上兵败如山倒,唱片市场溃不成军,即使陈奕迅、杨千桦、苏永康、郑秀文、卢巧音、许志安、李克勤等歌星日渐成熟,也挽回不了香港乐坛的衰败。

 

冰冻三尺,自非一日之寒。过去十多年的兴旺,令香港乐坛形成了一大堆劣习。在营利年年上升的时候,不思改进,一旦四面楚歌,完全手足无措。

 



原创歌运动的负面影响

 

1995 年,商台再接再厉,继88年的“中文歌运动”之后,推出“原创歌运动”,这是完全不播放改编歌曲的抉择。影响更大。


影响之一是令唱片公司减少改编外国歌曲。其二,是为本地创作人开拓了更大空间。至少,表面上的确如此。但试行了一两年时间之后,坏影响渐渐浮现。

 

唱片公司本来就已经明白不能长期改编外国歌。不过,改编外国歌曲其实有各种不同好处,一是歌的品质有起码保证。二是跨国公司可以保护自己属下出版歌曲充分使用。三是珠玉在前供仿效,制作比较容易。但改编歌太多,本地创作人作品没有出路,对整个行业发展自然是不健康和负面的。


可是,需求忽然增加,求过于供,水平就会低降。香港市场狭小,创作人才本来就不多,市面上忽然每年需要,多于平时一两倍,歌曲水准自然难以保持。其实,创作是不需要鼓励的。有创作天赋的人,自然有不能遏止的创作冲动,非满足了之后不会停下来。


作品量多,很可能,质就降低。在短期效果看,市场需要,忽然激增,创作人自然收入顿升。但作品多了而水平下降,时日一长,就会变成恶性循环,令顾客停止享用不够水平的产品。以今天的香港市场状况,回顾当天,乐坛先驱黄霑说,95、96 年商台的“原创歌运动”,颇有揠苗助长之嫌,后果接近“好心作坏事”。

 

虽然,香港流行音乐的衰落,原因很多,但商业电台的“原创歌运动”,在没有好好的配合香港现实条件而骤然推出,却是香港流行音乐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令1997年后,香港乐坛和唱片工业一蹶不振,而且似乎看不见有什么复苏迹象。

 


                       九七后的溃不成军    

 

1997是香港历史的分水岭,也是令香港流行音乐界震惊的年份。是年,本来产量和销售额年年上升的唱片业,忽然轨迹转向,直线急降。比 1995 年,零售值少了五亿港元。再过一年,到1998,更只余 9.16亿,和 1995年比,一半还不到。

1997年,有十张唱片,销情惨淡,每张销量在一千张之下。很多歌手,刚刚入行,出完唱片就在行业里消失,被唱片公司解约。

 

(a)  两岸开放,各有主张

 

香港流行音乐能在海峡两岸畅销,最大原因拜香港的自由之赐。80年代之前,香港是两岸三地最开放的,台湾不及,中国内陆更不及。然后随着台湾开放,大陆开放,三地自由差距,越来越少,香港歌曲的吃香程度便相应减少。

 

两岸并不是不再听港歌,而是有更多选择。好的买,不好的就不再眷顾。从前动辄三四十万张的销售额,变得凤毛麟角,只有真正歌艺胜人一筹如张学友、叶倩文、林忆莲、林子祥等人的作品,才会在台湾有较佳成绩;而且即使是这几位实力歌手,也只能出售国语唱片,粤语歌无复昔日风光。此长彼消,外地市场,风光不再,总销路大大下降的影响,日甚一日,就连制作成本都要受限制。

 

本来依附着电影和电视的香港歌曲,也因为香港电影不景,香港电视剧水平下降而顿失所依。1992 年左右,还有《黄飞鸿》等电影在台湾卖座,令电影原声带畅销,但畅销受惠的,只是个别乐人。香港音乐已和台湾口味越来越有差距。加上台湾的大唱片公司纷纷在香港设立分公司分惠香港本土市场。出口与入口开始拉近,香港音乐市场就营利日薄了。

 

大陆的情况亦如出一辙。经过十多年的开放,广州已经变成了中国流行音乐重镇,毛宁、杨钰莹、李春波等人的歌曲,得了地利,销量与受欢迎的程度已经超越港星。而反向输出亦已开始,内地作曲家李海鹰的《弯弯的月亮》被吕方改成粤语歌,在香港播放。大市场变成竞争者,香港音乐,前景自然黯淡。

香港唱片公司,在跨国音乐集团组织里,是进军中国大陆的好跳板。1991年,香港“百代”公司率先和国内歌手解晓东及毛阿敏等签约,到1993年,“新力”(Sony),华纳(WEA)及BMG等已在北京及上海设立办事处。但这些公司多年的努力,似乎都未能获利。所以,虽然据《中国经济时报》估计,1997年中国音像市场已接近三百亿元人民币,香港却未能从中占得什么。

 

中国市场虽然庞大,但中国的商业运作和别地极有不同,外地商管人员不明要窍,往往束手无策。而且内地唱片因为市场庞大,且经营手法落后,放账,退货,回款,都问题很大,而且极难控制。因此即使本地有国家支持的音像公司,经营也面对不少困难,更不要说对中国一知半解的跨国公司了。

 

(b)  行业短视,翻版猖狂

 

香港人灵活机动,应变奇速。不过,却往往短视,只重目前,不顾长远。90年代,唱片市场已经难复当年盛况。梅艳芳一张《坏女孩》,张国荣的《无心睡眠》,谭咏麟的《爱情陷阱》甫上市就售出四十万张的好景,只存回忆。一般新人,上市能有5,000 张已算成绩不差。

为求营利保持,销量不跌,唱片公司纷纷“吃老本”,推出旧日金曲作集锦唱片来保住市场。这种销售藏库旧目录(Back Catalogue)的方法,看起来不错,可以苟延残喘,一时之间可以继续生存,但长期没有新作品出现,市场自然萎缩,久而久之,歌迷就会不满和排斥。

 

暂时解决了生存问题,如果这时改弦易辙,把眼光放远些,也许香港音乐文化的延续,会因此改观。但香港人只顾目前的习惯已根深蒂固,所以唱片公司仍然不着重训练人才,只肯现买现卖。无论歌手,创作人和制作人员都全不培训,新人入行之后,只有一两个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不成,马上弃如秋扇,不再闻问。


写词人入行开始越来越少,作曲人更不用论。八十年代,仍然会在两三年间,便有一批水平不差的新血词家入行,但到了九十年代,只有黄伟文一人,冒出头来。

 

而90年代,CD唱片冒起,起初因为是新科技产品,所以售价不廉宜,大约每张过百港元。但唱片公司在CD制作价钱下降之后,仍然坚持售价不减,来谋取暴利,于是,翻版商便如狼似虎的进入市场。在1999年6月12日《明报》的“港闻”版报导,有这样的描述:

 

“没有店铺卖正版唱片的旺角西洋菜街,已被盗版街铺及小贩占据,记者昨晚巡视该处六间盗版唱片地铺,看到的是人来人往。入内走一转的市民,手上总拿着三张或以上的盗版碟出门,与卖正版商店的门堪罗雀差距甚大。盗版碟的销售情况与正版商相近,愈新鲜的唱片销量便愈好,而盗版商为争取客户,故在正版唱片推出的同日,便会有盗版货出炉,几乎可说是同步推出。”

 

盗版 CD,价钱最多不过正版的五份一。而实际质素和正版分别不大。因此除了法律和道德上的理由之外,消费者不买正版的诱因太大。而且,音乐作品创意重复,乐迷买碟珍藏的越来越少。传媒如商业电台又大事谴责改编歌曲,终于五大国际公司连手,公开透过IFPI总裁警告,如果翻版问题不获改善,就会把亚洲总部从香港撤走。

 

但禁翻版,要海关出力,甚至警方加入协助。港府回归之后,太多事兼顾,自然不会太着力。东南亚一带,根本就是翻版工厂,成行成市,中国大陆,正版只占市场百份之五,其它百份九十五尽是翻版;台湾则正版只是翻版的四分一。即使香港海关与警方连手,禁绝了香港本地的翻版,但海外进入的,却仍然不少。


 

(c) 科技发达,水平低降

 

90年代计算机技术,突发猛进,令全球音乐行业改写了规矩。起初,在70年代,价钱廉宜的电子组合器(synthesiser)MiniMoog出现令音乐行业注意力集中在键盘之上。然后可以一起演奏五个音符的复调(polyphonic)软件出现,鼓机(drum machine)又在80年代日新月异,令一组复杂的节奏,按钮即成。

 

跟着再出现序列发生器(sequencer),复有简称为midi的(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软件面世,于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曲家。Midi软件,可以把任何种类的声音,转变成可回放的讯号,一旦储存计算机记忆系统,日后即可以随时捡出来使用。任何作曲的元素,例如旋律程序,乐句,节奏组合,变化,或者歌声,都可任意检出,和其它声音讯号作出种种不同组合。这等于说,任何可以按动电脑(computer)键盘的,都可以成为作曲人。

 

这等于音乐民主化。作曲再不是一小撮有天赋或是受过严格音乐训练的人才可以尝试的专利玩意。但这种横向发展有好处,也有缺点,科技机器令作曲人增多,却没有令水平提高,反而,很多时候,令水平下降。

 

录像技术发达,令“音乐视像”(Music Video)流行。“音乐视像”本来是宣传流行歌曲的功具,歌星把歌曲拍成影像,送电视台播映,来宣传歌曲。后来倒果为因,反客为主,“音乐视像”变成节目。这些音乐视像的流行,助长了流行音乐由听觉媒体发展成为视觉媒体。到了90年代后期,歌曲包装改变,声音不再重要,歌星形象,音乐视像吸引,才是制作人着力点。视觉重要性,驾凌一切。音乐变成用眼睛来看的文化产品。

 

难怪香港流行音乐资深人士李进激动地说:“音乐并非眼睛看的!”。而美国学者AllanBloom也在他的名着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里大骂music video,是“精神自慰”(spiritual masturbation)。

 

太多机器辅助,又重点由听转视,香港流行歌曲再没有美丽的旋律,优美和谐的和声和舒服的配器,只有枪耳(catchy)的花招(gimmick)。既不耐听又难记忆,完全失去了70至80年代香港流行歌的特点。

 

而因为竞争剧烈,歌曲的寿命,也相继缩短。以前,一首大家欢迎的歌,会流行三至六个月。到90年代中叶之后,一首歌,可以三四个星期仍然播放,已算是大热(Top Hit)了。水平下降,歌寿不长,香港流行音乐败象已经完全出现,欲救无从。

 

(d) 社会老化,歌迷年轻

 

香港人口急剧老化。出生率在1971年是3.46,到1981年已下降至1.93,到1991年再下降到 1.23。按人口学者的看法,每对夫妇要生育2.1位小孩才能保持人口的“替补水平”(replacement level)。香港的生育率从80年化开始已经低于这替补水平了。

 

根据一般唱片公司高层人士的看法,香港人年逾25岁就开始减少买唱片,年逾30就连听音乐都少了。香港流行音乐,在70年代中到80年代,听众年龄层面极阔,但到了90年代,就开始失去了大部份中年以上听众。买唱片的歌迷,也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

 

香港语文水平低降,是近年全港各界人士普遍察觉到的问题。年轻歌迷语文水平不高,对歌词的挑剔自然不多,因此歌词的水平,除创意重复之外,文字亦很多不通之处。香港报章上的劣评,几乎读之不尽。《明报》郭缱澄在《影视监察力》有这样的一段话:

 

“成熟的乐迷,宁愿继续沉迷老歌,也不愿买欠质素的新歌。为迁就少年乐迷,音乐创作人走向单纯化的路线,在音乐上及歌词内容上,都难以令思想成熟的乐迷产生共鸣。”

 年轻歌迷口味,自然和成熟歌迷不一样。这一代的年轻人,习惯奇特,喜欢听多字的歌。认为歌词写得密,才可以表达意思。因此在 90 年代后期流行的歌,旋律音调繁促,用音之多之密,几乎令唱歌的人无法转一口气。这新习惯与上一辈的歌迷太不相同,于是乐迷两极化的鸿沟,深不可越。成熟歌迷,完全不再听现在的流行曲。

 

乐坛先驱黄霑为了研究这一段时期的香港流行歌,曾屡次迫自己听上榜歌曲,但过程辛苦,只觉惨不忍听,难怪谭咏麟在担任98年度两个颁奖礼金曲评选后,说上年挑选出来成绩较佳的歌曲五十首,其中三分之一“不堪入耳”,令他觉得“现象实在恐怖”。

 

(e)产品单一,乏善足陈

 

90 年代中,连一向是香港流行曲主流的情歌都开始变得千曲一式,十居其九在诉说分手和失恋的惨情。所谓“冧歌”,几乎绝迹。而且因为卡拉OK的重要,令唱片市场极力迁就,歌变成要来自娱和发泄的作品,而不是要来听和欣赏的优雅美丽创作。很少歌曲,值得回味,唱片公司,变成推广公司(promotion company),因此香港流行音乐市场,一时看不出复苏的前景。



备注:上文主要摘录自黄沾的《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之第五章“滔滔两岸潮”里的精彩段落。多谢俊彦兄 @乱世俊彦 的摘录&编辑 !

 

从前这乐坛 有好多嘢玩

楼下有好多女歌迷 帮我哋织冷衫

从前出唱片 啲人即刻翻版

而家cheap得过鸡蛋 周街mp3

从前这乐坛 好似冇咁惨

无论有几多咁艰难 啲歌高几班

从前出唱片 (永冇失礼) 啲人即刻翻版 (真系好曳)

而家cheap得过鸡蛋 (睇到心翳) 周街mp3 (免费免费)

 

港乐何以衰败?尚能复兴否?

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请長按二維碼關註

笙歌

手工打磨 主推原創

分享感動彼此的老歌

傾聽並不如煙的往事





港樂鈎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