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社交残酷真相:别瞎混圈子了,你没用的时候,认识谁都没用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富书 Author 富书Ray先森
本文来源:富书(ID:kolfrc)
01
今天和大家谈谈“社交”。
在这个如今讲究“获客成本”“私域流量”“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人视社交如打造个人品牌的必要手段,动辄见面扫个微信二维码,要么就是留个电话号码。
那么接下来呢?
可能大半年时间都是躺在通讯录里一动不动。
这虽然不是一个好现象,但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
我自己是一个不太会社交也不怎么愿意去社交的人,但我喜欢观察身边那些爱社交的人,在他们的身上,你总能看到一些意味深长的故事。
这次我分享三种我对社交的看法,也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启示,引以为戒。
02
你认识谁不重要
谁认识你才重要
上大学的时候,寝室里有一位同学特别热衷于各种形式的社交,很多时候经常在寝室看不到他的踪影,更多的时候则是看到他流窜在各个学生会、社团干部的门前,走在路上也是看到谁都喊上一句“部长好”“学长好”。
平时经常在我们面前,吹嘘自己认识哪个部门的部长干部,昨天和哪个社团的大佬一起喝酒。
当时我们常常暗地里笑话他:
“年纪轻轻,官场上的手段都是摸得一清二楚。”
再后来毕业的时候,临近要期末会考、交毕业论文,别人都在忙着做论文找工作,只有他还是热衷于各种社交,结果那些当年一起喝酒吹牛的学长部长没一个搭理他,都是毕业就不联系。
那哥们平时不好好学习,光是英语就挂科两次,四处求朋友托关系却找不到一个人。
我也是在那时就明白了:其实你认识谁不重要,谁认识你才重要。
很多人常常把社交等同于“混圈子”“找人脉”,其实不然。
真正的社交讲求的是一个关系联系,强联系交换人情,弱联系提供信息,起到作用都是比较偶然的。
有时候你对这个人有很大期待,可是人家根本不在乎和你链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加了大神的微信之后依然对自己没多大作用的解释。
混这种圈子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虚伪甚至是无用社交。投入很多产出很少,抱着发展人脉的目的交往,这有什么意思?
对,没有任何意义。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对无用社交趋之若鹜?
真正的社交,是建立一个坚固的价值网络,可不是这种混圈子。这个是一个利益网络,是个利益共同体。
比如我是一家演出经纪公司的管理者,你儿子刚刚在重大国际小提琴比赛拿了金奖,那我就可能想邀请你儿子进这个网络。
这不是人情,我也不需要认识你。谁得了金奖我就联系谁,我甚至都不在乎他跟我的三观合不合,我只在乎他能不能帮我赚钱。
一个人的可交换价值越大,社交半径就越大。
“可交换价值”越大,你能够吸引的人就越多,愿意主动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而且,即使你一时落魄,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你。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有效人脉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身的价值和提升自身的价值。
这种价值,可以是专业价值,比如你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也可以是链接价值,它指的是,你可以成为一个关系网络的结点,能够介绍对彼此有价值的人给对方。
这种交往才是真正的对等合作。
你认识别人的时候,不过是别人对你有价值,但是别人根本不认识你,是因为你对别人没有价值而已。
既然这样,与其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攀附关系强求链接,倒不如扎扎实实把基本功打好,但凡你仔细留心观察就知道: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别人争着抢着想要和他做朋友。
03
你的社交资产
决定了你的个人估值
华尔街金融圈有一个“社交估值”理论:
评估一个人的商业价值,只需计算这个人身边最紧密的五个人的平均值即可得知。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个个才华横溢,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专业,你与他们形成连接、相互影响,交换信息、共同升级认知,自然会提升你个人的估值。
但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个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每天聚在一起就是喝酒抽烟吹牛,可想而知他们可能对你的个人成长没有太多的帮助。
最近看过一篇名为《别做那些假装上班的失业中年人》的文章,作者李檬在文中提出:
一个人的社交资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个人估值,具体而言,是积累以下3种类型的社交资产:
1、消费型社交资产
我们现在可能不太会因为广告推荐,而去买一个东西,很多是朋友圈的推荐,或者受到专业KOL的影响。
很多网络社区都是生活消费圈子,比如出境旅游、母婴、化妆品等等,很容易成为一些网络社群的标签。
而你在社群中的影响力,就是你的价值。
必要时,你可以深耕某一垂直领域,在这个领域通过过硬的专业知识建立个人影响力,收获你的忠实粉丝和受众。
2、职业型社交资产
你可能也知道,很多公司的中高端招聘,多半是熟人内推介绍。
比如,现在很多公司招聘产品经理,都是先发朋友圈,被了解情况的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微信群,群里有意向的人自己带作品说话。
这种熟人模式很重要,因为很多新兴领域和职位,你对很多细节不好评估,就要靠那些信任的人相互帮忙。
平时多和专业型同事交流业务互通有无,比你找人喝酒吹牛要强得多。
3、资源型社交资产
大部分的投行团队中,或者证券资管团队中,老大基本上是不需要亲力亲为的,只需要通过“社交”将项目的大体情况敲定,剩下的交由下属完成,但是每年分红都会拥有高额的收益。
这个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公司会体现的格外明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拼了命想认识各个领域中高层leader的原因了。
当你在完成第一阶段的个人能力积累和提升之后,你就要考虑如何进行第二阶段的个人社交资产积累了,比如:
如何在专业领域,提高个人影响力?
如何用你的职场作品,取得职场同事的认可?
如何通过个人能力,在职场最大化加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很多时候,有目标的积累,往往强过无脑社交。
04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社交核心从利他开始
俞敏洪曾在文章中讲过一段关于社交的故事:
有年轻人问过俞敏洪怎样才能和他变成朋友?
俞敏洪就问那人:你用什么来和我变成朋友?
那人回答说可以帮俞敏洪扫地拎包,俞敏洪的答案是什么?
当然是一口回绝,像他这样的人哪需要什么人来拎包和扫地。
有时候,常常看到很多人热衷于和各种大佬攀关系、做链接,倒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只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
你加了别人的微信之后,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有效社交?
还是说就让对方在通讯录里继续睡大觉?
社交圈子里流行一个“可交换系数”的说法,也就是说:你的可交换系数越大,找你社交的人越多。
简单来说,就是建立起对自己最合适的社交圈,并且能够赢得圈内人的信任。
在加入圈子时,一定要注意,要减少无效的社交,而且你要明白,如果自己缺乏“可交换价值”,一切社交都没有用。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可交换价值?当然是为别人带去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和利益。
李嘉诚曾经与经济学家张五常闲聊间,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李嘉诚问:“你知道为何我的生意能做这么大吗?”
张五常询问其故,李嘉诚回答说:“因为每次做生意时,我总让对方赚得比我多。所以每个人都想和我做生意。”
同样的回答,在小巨人李泽楷身上也出现过,曾经有记者问他:“你父亲教会了你怎样的赚钱秘诀?”
李泽楷笑了笑,回答说:
父亲从没告诉我赚钱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他一再叮嘱我,
你在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你就只需要拿六分。
社交关系讲究“零存整取”“利人利他”,有很多人常常是只取不存,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求,却从来不提供自己的交换价值。
即便是加上好友也从来不维护,平时嘘寒问暖一句话没有,关键时刻要你帮忙了就想起来找你了。
要想赢得他人信任,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利他,而不是在意短时间内的利益得失,要愿意被人利用,愿意吃亏,愿意提携新人。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所有的社交核心都是从利他开始。
只是有时候,有些人眼里心里想的,永远只有自己而已。
所谓完美的社交,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可交换价值,完善整合你的社交资产,在每一件社交小事中做到利人利他,这才是你在交际场上最具价值的体现。
而这也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成人社交真相:
只有你有价值了,你的社交才有价值。
近期热文推荐:
1.阿里架构总监一次讲透中台架构,13页PPT精华详解,建议收藏!
-End-
想跟文章作者、100位互联网大咖交流学习?
加入“技术领导力社区”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助理小姐姐Emma
注明“加群”,稍后她会拉你进社区群
往期精彩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