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Rfront冯博:盲从苹果谷歌,难有大未来

2017-10-26 ARC增强现实


2017下半年,苹果与谷歌相继高调推出针对增强现实技术的开发平台,伴随着两大巨头数以亿计的手机硬件产品市场,让大多数人有理由相信ARkit和ARcore将成为增强现实技术和产品的主导力量。许多初创公司开始针对两大平台的开发工具进入AR领域,而另一些已经踏入AR的开发团队甚至放弃原有的发展路线而全面专注于ARkit或ARcore的产品开发。


在ARkit与ARcore跟风逐热的开发体验浪潮下,依然还有不少的AR创业公司依旧坚持自主的SDK以及独立的AR产品和内容研发。近日,一家叫作ARfront的增强现实技术公司公布了名为“Katana”的SDK开发包。尽管距离发布仅有两个星期 Katana已赢得国外顶级AR内容提供商百万美元合作协议。


ARC通过线上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采访到了远在多伦多的ARfront(科海数码)CEO冯博先生。面对我们的部分问题,冯博先生总是诚恳直接的进行评价与判断,在交谈过程中,也不时展现了对其技术团队和产品坦然的自信与底气。



注:以下问答采访,是直接与受访人对话记录整理,并真实备份。

 

ARC:冯总您好,首先还是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ARfront的核心团队。

 

冯博:我在加拿大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十多年,早先毕业于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一直在做“计算机视觉”方向的研究。从2010年开始加入加拿大CIM(智能机器中心)从事saliency detection及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也在北美爱立信和 IBM Watson做过团队负责人和架构师。


我们设立在多伦多的北美研发中心,目前十几人的团队中大部分是计算机视觉领域资深科学家或开发人员。

 

ARC:那么ARfront目前是一家怎样的创企呢?公司的主要业务又有哪些呢?

 

冯博:说AR科技也许太宽泛不准确,我们主要还是在“视觉交互”和“远程协助”方向,向B端大型企业提供专业的AR/VR解决方案。


除了在加拿大的研发中心,在去年,我们在西安建立了运营市场总部


不能说主要业务应该说我们的核心产品它是一款远程协助系统—叫作“Sensei”。简单点说,它作用于远程的指导和培训,我们希望他是一个突破传统的远程技术交流平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16nx94n2&width=500&height=375&auto=0


例如:在电厂设备维护运营检修的应用场景下,前方的检修工人通过手持设备(手机、平板)将画面实时发送后台,后台的“专家”进行远程协助指导,并将操作的意见和步骤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的通过系统发往前段完成检修工作。要实现这个功能却并不像口头上说的那么容易,定位的精度和快速的丢失恢复将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做的始终是一款“能用的”可以满足工业需求的AR协助系统,而只不过单纯“好看的”AR效果产品在我看来并没有太大价值。

 


ARC:您刚才提到西安作为科海的国内总部,那么我很感兴趣究竟是何缘由选择西安而不是初创扎堆的北上广这类一线?

 

冯博:首先,我认为目前西安的创业环境虽然不如北上广一线积累这么深,但政策环境以及人才教育资源上的还是比较优渥的,另外其实我也是西安人,虽然在国外十多年,毕竟家乡嘛还是熟悉一些。西安这边也主要是负责市场开拓方向。

 

ARC:看了一眼公司的资本状况,你们的第一笔融资是发生在2014年的1000万。第一笔融资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完成的呢?

 

冯博:对,我们是在14年完成的天使轮,这是一笔国内的融资,具体投资方不方便透露,但对方并不是投行一类而是一家传统行业的投资注入,看重的自然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以及工业领域巨大的潜力。

 

ARC:我们看到ARfront正在寻求PreA的融资,打算释放百分之八的股权来融1000万,那么简单估算下ARfront目前的估值也近亿元了,这从何而来呢?

 

冯博:当然,也是通过专业的咨询公司得出的这个价值范围,考量了同行业同类型的企业,在确定了技术优势后的一个综合评估。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目前的业务体量,我们先后与多家电力企业及医院达成了合作协议,帮助这些单位进行远程协助的系统开发应用,我们的项目几乎都在百万级的体量。

 

ARC:既然如此,那你们的Sensei所谓核心竞争能力究竟是哪些点呢?

 

冯博:在追踪技术和场景检测的定位方面,我们做到足够优秀,完全满足企业级应用。你知道在电力检修和医疗培训指导上,对于定位的精准度是相当严格的,你做不到严苛的定位也就意味着在正常工作使用中会出现偏差,这对于企业级的使用是无法容忍的。


而我们目前定位技术,在人或物体移动30-50米之间的范围内,误差不超过10厘米,如果是小范围的静态定位,误差几乎是肉眼不可见的,这至少满足了日常的工作检修需求。



现阶段大部分打着工业AR旗号的产品,实质上它的追踪并不准确,即便是欧洲的不少产品,摄像头追踪多数较差,并且时有时无,在丢失恢复上更是谈不上“速度”二字,本身辅助人来进行工作的系统反而要人去适应它的缺陷,承受误差所带来的风险,这同样是不可接受的。最后有一点也很重要,许多产品过渡依赖硬件,也就是我们说的“AR眼镜”。一方面造价昂贵,成本过高。另一方面,相对沉重的外观以及佩戴上的不适反而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得不偿失。


我们的产品只需要手机平板甚至单个摄像头都能完成协助工作的功能。它也是一个跨平台的系统,在基本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后台服务器开始进行优化,同时多层备份,进一步保证服务不中断。这些都可以将维护的难度以及维护成本有效降低。


还是那句话,我们始终在做的是一个“真实可用”的东西。虽然“尖端”但绝不只是“概念”。

 

ARC:如您所言,在定位以及追踪技术上有如此成效,你们日前也发布了自己的SDK,可是有了ARkit和ARCore这两大巨头,你们的SDK是又如何生存?



冯博:开放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共享,帮助开发者提供合适的SDK,共享开放不是经营目的。其实也不要过于迷信大公司的产品,两款开发包出来后,我们在深度体验的时候发现,其实他们的技术并没有那么好,定位不准、跟踪丢失很难恢复。拿ARcore来说,它的目前表现甚至都对不起“谷歌”二字,我们不是在质疑谷歌的技术,而当前版本所展现的体验效果并非顶尖,国内部分厂商的SDK就很不错,因此初创公司盲目的押宝于巨头“未成熟”产品,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风险反而更大。早先我也见过跟风于Tango硬件的创业公司结果呢不言而喻

 

ARC:那么因着ARkit和ARcore的热度,有人说今年是所谓“AR元年”。但我们作为局内人都知道,AR的投资热度实际上并非如此,AR元年的说法更无从谈起,那您最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冯博:也许是常年处于国外的原因,在投资领域,AR实质上在我看来早已经过了热点,如果将这个过程看做是一个曲线图,热度的顶点3年前就到了,目前正经历的是人们失望过后的报复性反馈,不算是谷底就不错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产业的成熟发展也在此时开端。


所以最后我想说:对于“卖概念骗投资”的来说,现在也许是最坏的时机,但对于“真实开发者”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在寒冬生存下来的公司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



月|精·选·推·荐



【科技】挥挥双手,就能改变AR/VR交互方式的团队

【创意】万事达牵手施华洛世奇打造VR买买买体验

【专访听听Neurable CEO如何看待自己脑控技术

【吐槽】吐槽比春晚,但IPONEX确实很AR!



 遇见AR 看到未来

ARC增强现实

   西安 | 北京 | 硅谷 | 


媒体合作/ 商务合作

邮箱:info@arinchina.com  

电话:400-012-0051  或点击菜单中<关于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