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错了!王羲之是笔笔侧锋,不是笔笔中锋

精微堂推荐 书法功课 2022-12-21

为防失联,把“书法功课”设为星标哦!

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进入自觉后的第一个高峰, 为后来以“楷、 行、 草” 为主体的书法风格流变确立了新的“法度” 。侧锋用笔自汉代确立以来, 进入魏晋后在“楷、 行、 草” 诸体中依然保留了这一笔法。 

书法侧锋用笔研究

书法理论学习专业进阶用笔研究

讲述侧锋用笔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

还原魏晋古法

清杨守敬云:“试观‘二王’ , 有一笔不侧乎?”杨氏此语虽嫌绝对, 但“二王” 笔法以侧锋用笔为主却是事实。以现今可见的墨迹范本为依据, 上溯锺繇、 陆机, 下及“二王” 以及王氏后人, 其侧锋用笔现象显而易见。
(1)魏锺繇《荐季直表》 的基本笔画多出于侧锋用笔, 尤其是竖及撇捺最为明显。与东汉的“永寿” “熹平” 陶甕上的字迹相较, 其侧锋用笔更为明晰、统一, 笔法精熟。 
(2) 西晋陆机《平复帖》 笔画圆浑不露锋颖, 应属秃笔所书。从笔画形态的虚实看, 当出于侧锋用笔。魏晋多“批柱” 笔, 侧锋行笔, 副毫必见于笔画一侧, 枯笔处尤为明显。
(3)王羲之尺牍中笔画形态的丰富多变, 多出于侧锋抵押用笔, 尤其是形如绸缪飘动的连带处, 侧锋抵押的笔法特征最明显。 
(4)王献之尺牍《廿九帖》 中“廿” “九” 等字笔画丰满, 明显出于卧笔侧锋。其相对于王羲之侧锋用笔更显夸张。“何如” 两字间的“S” 形连带中, 笔锋之“侧” 向自然转换, 实为精妙。《鸭头丸》 墨色的虚实层次丰富, 在连续行笔中侧锋用笔明晰可辨。
(5) 王珣、 王慈, 皆系王氏一族, 从其《伯远帖》 、《柏酒帖》 看, 他们锋之“侧” 向自然转换, 实为精妙。《鸭头丸》 墨色的虚实层次丰富, 在连续行笔中侧锋用笔明晰可辨。
(6) 魏晋残纸墨迹、 楼兰残纸侧锋用笔现象已是普遍, 较之“二王” 则更见肆意放纵 。
通过上述墨迹的对照分析, 我们可以将侧锋用笔作为“魏晋法度” 的基本笔法特征。而魏晋笔法对于汉隶侧锋用笔继承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 形成了新的“侧法” 。
 魏晋楷书逐步摆脱了汉隶逆势藏锋, 在笔锋斜侧的方向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起笔、 行笔多与笔画运行方向形成夹角。以锺繇、 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楷书在侧锋用笔——“侧法” 上变汉隶的“直侧” 、 “横侧” 为“斜侧” 。
笔画来源于运笔, 而运笔又本于执笔, 所以这两者的对应关系不言自明。锺钟书古拙质朴, 略带分意;而王书则清新精致, 多显姿媚。
再者, 以锺、 王为代表的魏晋楷书在注重笔锋的斜侧运动同时, 又强调了笔画“起——行——收” 三个运笔环节中, “顿——行——顿” 的不同运笔节律。
作为“法度” , 魏晋楷书所表现出的笔锋“斜侧” 、 “三过折笔” 的侧锋用笔, 也广泛见于魏晋行草, 犹以“二王” 为代表。当然行草的用笔较之楷书更为迅捷, 在外向贯气的连贯书写中, 侧锋用笔的“斜侧” 角度多应势而生, 所以有时也会产生新的“变数” 。不过, 基本的“侧法” 与楷书大体一致。


书法功课·官方文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