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清华园中建筑与树木相结合的三重表达

2018-04-02 王一非 中国绿色时报副刊



好的建筑自己会说话。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我曾多次到清华大学的图书馆读书自习。徜徉在校园间,感知建筑、空间、树木彼此映衬的意境,收获颇丰。建筑是有机的整体,能通过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环境意境的创造,表达历史、哲学中的理念和生活体验。脱胎于皇家园林的清华园天然带有建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从不缺乏环境空间营造的典范和“感物吟志”的表达。在这里,植物、建筑与水流共同创造了一个情境,与身处其中的人相互触动、共生情怀,表达了这所大学的思想和追求。我从建筑与环境、树木相结合的3个层面去尝试分析探讨。


个体建筑的细节流露辉映校园学风


  青砖白墙红瓦的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的标志建筑之一,沿着清华学堂南门边的小路,一排玻璃为盖的采光天井轻巧自然地沿墙角摆放,墙面上的青砖用细线条状的水泥粘接,排列规则,墙面平整,窗口比例均衡,窗台和屋檐上简洁的白色细条、花纹与正门的白色立柱、墙面呼应。红色的窗棂与红瓦坡顶陡起的点缀,带有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给人严谨、规范、向上之感,治学之风不言而喻。整幢建筑俊朗挺拔,周边树之以槐。槐树是特产于中国的古老树种,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学堂与槐树相伴,让清华学堂质朴之感久远绵长。

  古老的建筑之所以令人感到舒服,是因为它经过了与环境的长期磨合,达到了互为一体的境界。当然,用色自然、造型扎实,跟土地、树木、天空相协调是先天的道理,清华学堂就是如此。它是设计师的用心之作,再加上绿化设计之增色,让树木成为环境与人相互交流的最好联结。

  从工字厅向东过小桥左转,第二教室楼前依然是自然排列的槐树,经过这幢红砖拱窗、西洋花纹与中式屋檐结合的小楼,一种中西合璧的年代感油然而生。再往前,一座更具看点的红砖建筑——科学馆就在眼前了。它的红砖材质与第二教室楼不同,因年代久远而色彩斑驳。灰色坡顶之下装有白色石材斗拱,屋檐下规则地装饰着花朵雕刻图案。黄铜大门、规则的钢窗、梁柱、穹拱,这些典型的欧洲古典建筑元素与门前的龙爪槐卷曲向上的造型相对,更显经典不凡。与龙爪槐隔路相对的是槐树行列和大片草坪,把科学馆的风格和表达过渡到更广的空间。

  转到科学馆后院,空间变得精巧,柏树、细竹、鹅卵石水岸与建筑背面比例均衡的窗面结构相互包容,和细竹侧柏掩映下的工字厅边缘的单层中式古典建筑、小巧的墙面融合在一起。

  科学馆和工字厅的共生再次诠释了“建筑的永恒之道”,遵循此道的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后人可以继续去创造。古老的错落有致的熙春园之于科学馆的包容就是如此,而科学馆作为同样优秀的建筑再去成全新的建筑,又是再一次的融合。


主题建筑的庄重善巧营造安心宜学氛围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说:“建筑始于两块砖被仔细地连接在一起。”早期建筑大礼堂是清华园中的一个经典,圆顶红砖的设计凸显了这幢西式建筑的美感,前面的大草坪衬托了它的庄严。礼堂前面两侧各立有一个旗杆,两棵高大的雪松在台阶两旁相对而立,大礼堂带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线条比例匀称、均衡,古城堡式的大圆顶雄浑凝重,同时还带有古希腊建筑的和谐之感。

  大礼堂周围的雪松和古柏修饰了建筑的端庄肃穆,校河岸边的垂柳则柔化了建筑规则的线条,左右道路上的槐树消解了建筑的凝重,高大的法桐与大草坪连接,给建筑的安稳宁静增添了洒脱浪漫。大礼堂是清华精神的象征,坚固、朴实,令人内心安定。它与周边地景绵延共生,其间用树木植物过度,将水木清华附近的小山丘和校河堤岸带入氛围,在校园的标志性区域播撒独立、自主、务实的人文情怀。

  在校河水系的过渡之下,古典园林中自然式的植物气息渗透到建筑之中,那种用时间沉淀的生活质感和安宁直接作用到了人的心里。从大礼堂身后的校河过桥,靠近水系的古树细竹提示此处是一个安静之所。图书馆的一期到四期的建筑结合呈现了上百年的设计历史,是一场经典的设计相知与传承。除了红砖外墙在年头和色泽上的细微差别,这里的一期建筑和二期建筑几乎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连接体呈斜角将两幢建筑连接为一体,连接体是图书馆的入口,设计得巧妙实用,门边的树木装点了这座西式建筑的古雅。

  整个图书馆区域,丰富的建筑群落令人目不暇接,设计上的衔接自然而和谐。与此相应的是园林和庭院的无缝对接。从古建筑周边的小花园开始,古树、榆叶梅、玉兰、侧柏错落,转到现代建筑这一侧,雪松和柏树的配置延续了古老建筑的稳重,再过渡到现代庭园的明朗。三期建筑当中的庭院,周边是齐整的小柏树和小巧的草坪,中间是水池、喷泉,四期建筑更是进一步设计了下沉的庭院,当中是现代手法造型的草坪树木。现代庭院在周围古树、松柏、冷杉、龙爪槐和各种灌木高低错落的配合下,自然而生动。由古朴到现代,新旧杂陈的风貌让这一带的空间得体内敛、稳重又不失灵活,图书馆演绎着清华园与生俱来的学术氛围,就这样让人舒适自在,安心在此,静心做学问。



区域环境营造彰显校园文化与格调


  清华校园以南北主干道为线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区为古典建筑区,东区是中央主楼为主的苏式建筑和现代化建筑聚集地。中央主楼及附近的建筑群规则而有气势,灰白色为主的现代建筑简单大气,散发着追求卓越的现代气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中央主楼高大威严,引领着严谨科学的理工氛围。而使用者能看到、触摸到和使用到的建筑细部,是建筑创作要表达的重点。其中的典范就是建筑馆,白色细密的墙砖贴面似乎就说明了这一点。建筑馆周围高大的法国梧桐、侧面花园的雕塑群又映衬了建筑学科的创新追求。

  树木、绿化在东西两个区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风格。在西区,西式古典建筑与中国古典园林相得益彰,植物景观自然,法桐、槐树、白皮松与古树、细竹彼此包容,恬淡圆融又处处匠心,散发出沉静洒脱的人文气息。在中央主楼区域,道路笔直,树木排列整齐,绿化带修剪规则,大面积平整的草坪沿着道路铺设,体现出校园倡导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主楼周边的雪松、侧柏传递着沉稳大气的治学之风,高大的槐树让人感受到庄重之中的勃勃生机。两个区域通过道路的连接彼此映衬,新民路两边的毛白杨、清华路上成排的法国梧桐、学堂路高大的路边槐树,引领着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有智慧的建筑空间能传情达意,与身处其中的人形成内在交流,清华园就是如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氛围的营造就是对人的教育和引导,水木清华众秀钟,春风化雨乐未央,当然重要的还有悦纳四方的融会贯通和包容大气,正所谓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