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人道法模拟法庭——案例导读 (上)

2015-12-21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刘欣燕


随着第九届高校间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落下帷幕,这一赛事已走过了9个年头。随着参赛队伍不断增加,赛事的影响越来越大,人道法的种子也更多地播撒在每个人的心间。

作为本次比赛的法官,我必须为所有参加此次竞赛的选手点赞。他们大多只是本科二、三年级的孩子,在此之前几乎从未接触过国际人道法;他们为了准备控辩双方的书状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的研究,而且要用英语就复杂的事实和专业的问题进行口头陈述与辩论。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这份勇气与执着令我钦佩。

在这里,我想通过简要分析本次比赛的案例(moot problem),让希望更深入了解人道法模拟法庭的人对庭辩的内容能够略知一二。但囿于篇幅所限,本文无意于面面俱到,而只是点出一些庭辩中可以着重辩论的问题,启发思考、抛砖引玉。



本次竞赛的案例是"检察官诉哈桑·阿米尔案",它是一个根据国际刑事法院的程序与规则进行审理的虚拟案例。检察官根据《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相关条款,指控A国国防军(简称"国防军")最高统帅阿米尔将军:

对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发生的强奸罪行承担个人刑事责任;对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单独、伙同他人、通过不论是否负刑事责任的另一人实施"攻击国际安全支持部队(简称"安全部队")驻区的罪行承担个人刑事责任;对在国际性或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命令、唆使、引诱实施"攻击安全部队哨卡的罪行承担个人刑事责任。


参赛选手在对每项指控进行具体分析之前,必须首先判断武装冲突的性质。因为如果相关罪行不是发生在武装冲突中且与该冲突无关,那么这些罪行就只是国内法意义上的普通刑事犯罪,国际刑事法院对此并无管辖权。因此无论是在书状中还是在口头辩论阶段,判定是否存在武装冲突以及冲突的性质都至关重要。根据给定的事实,辩手必须能够准确判断哪个阶段属于尚不构成武装冲突的国内动乱,哪些行动属于执法行动,从哪个时间点开始构成了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又是从哪个时间点,非国际性武装冲突转变为国际性武装冲突。



在本案中,可以判定存在武装冲突,且冲突的性质也比较清楚。但是,很多辩方选手在进行抗辩时却完全不顾事实,硬着头皮否认一切武装冲突的存在,这实非明智之举,如果法官就此问题穷追猛打,则只会将其逼入绝境。

在分析冲突的性质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很多辩手都使用了"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升级(escalate)为国际性武装冲突"这样的表述。其实这反映出辩手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和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区别并非基于冲突持续的时间和强度,而在于是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武装冲突。我们可以说国内动乱升级为武装冲突,因为武装暴力的规模更大、时间更长也更为激烈。但这些标准却不是国际性武装冲突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分界线。在庭辩时,就有辩手因此被法官抓住了漏洞,追问到底何为"升级",如何"升级",有哪些事实表明局势"升级"了?辩手看似由于"措辞不当"导致了现场的被动,但实则是因概念不清而落入窘境。由此可见,扎实的基本功是成功的第一步。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